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强国摘录 >> 正文  
  强国摘录(52)         ★★★★★
强国摘录(52)
[ 作者:觉远    转贴自:诚正民族精神研究所    点击数:2207    更新时间:2004-01-14    文章录入:222 ]

 

  坦诚是人类的一种美德,也是社会的一种公德。
  ——《从“吴仪坦诚谈问题”说开去》 墨浪子

  中国的实力太差,不要过度热衷于在国际事务中发言,增强实力靠什么?靠高素质的国民,靠民主自由的社会环境,靠创新能力。
  ——《建设全新的新中国》 herowdq

  以法治国,民主与法制,是改革的中心点,是纲,是本。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法与司法,所以改革先应该从这里入手,否则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副作用,以至于原有的问题不但解决不好,反而还会横生枝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全民所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同存,以及正在进行着的改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无不需要立法。
  ——《改革,应先从立法、司法入手!》 七重天

  “人大”有二千多个代表,少吗?不少,足以代表全国人民。但这些代表真有能力在立法的时候,代表人民来行使权力吗?答案恐怕不能完全说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来自基层,都有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收集被代表人的意见,各人的参政议政能力也值得商榷。况且代表中有许多人又是政府的行政官员,自己监督自己的工作吗?这显然是有矛盾的。所以“人民代表”专职化,应该纳入议事日程了,就是要代表人民来有效地行使权力。他们的日常工作就应该是深入社会,听取广大百姓的意见,立法、督政、质询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监督司法过程。 
  ——《改革,应先从立法、司法入手!》 七重天

  自然生态建设固然很重要,人文生态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如果只注重自然生态的建设,而忽视了人文生态,很有可能顾此失彼,从而导致人文生态的没落,而人文生态的没落势必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也会严重的制约经济的发展。
  ——《重视海南的人文生态建设》 伊秋雨

  一个缺乏进取精神、缺乏人生信仰和良好文化氛围的人文环境,即使它的自然生态建设得再好,也是不理想的人居环境。
  ——《重视海南的人文生态建设》 伊秋雨

  当前的计划生育“国策”只能是目前的次优决策。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农民只能自己保障自己:那就是多繁衍后代!这是动物的本能之一。
  ——也是农民的孩子

  道德并不是静止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发展的。道德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进步,道德升华;社会沉靡,道德沦丧。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反之就是“天若变则道亦变”。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李浩波

  在西方,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来说,媒体素有“第四权力”之称,也是诚实、道德、良知、社会责任和社会正义的象征。尽管东西方政治、法律、文化背景不同,但作为社会公器,媒体具有公权机关的某些特质已不容否定。其中,它特有的诸多公权机关所没有的权力——监督报道权,以及由此给公众带来的广泛知情权而产生的能量,更是无法估价。可以说,它的力量远比公权机关内部任何的通报批评、惩戒,要有影响得多、强大得多。人们有理由相信,暗箱操作、公权腐败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被掩盖,而媒体就是“阳光”,就是公开性。也正因如此,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的“新三防”:防火、防盗、防记者。
  ——《舆论监督因何四处碰壁?》 黎城的苏铁

  权力是神圣的,同时,权力也极具腐蚀性。
  ——《舆论监督因何四处碰壁?》 黎城的苏铁

  公权机关和人员对媒体和舆论监督应具备必须的自觉意识和服从意识,媒体和舆论对国家公职人员应有实际的监督举措。只有这样,我们的公职人员才能在权力面前如履薄冰、谨慎用权,才能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从而限制公共权力的滥用。从这一意义上说,媒体对公权以及司法权的监督程度,实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和法治程度。
  ——《舆论监督因何四处碰壁?》 黎城的苏铁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毛泽东

  在今天的中国,个人特权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唾弃,而集体特权却为人们熟视无睹。其实,集体特权的危害一点也不小于个人特权,集体特权所造成的不公平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个人特权。
  ——《中国的集体特权》 于水 

  危害最大的集体特权还是政治特权,经济上的集体特权虽然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和效率低下,但是它的危害还是远远比不上政治上的集体特权,实际上,造成经济集体特权的根源也正是来自于政治集体特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皇权遭到了全中国人的鄙视,中国人再也不会允许在自己头上再出现一个皇帝,但是国人的觉悟却都停留在了表面上,在当今中国,拥有绝对权力的个人政治特权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政治特权,或可称之为集体皇权。集体皇权与个人皇权并无本质差别,但是由于当局的自我标榜和诡辩,使国人误以为皇权已不存在,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大国,同时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和腐败最为盛行的国家,这一切“殊荣”,都是得益于各种集体特权。有志之士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是要使国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平等权利受到了侵害,人类的平等权利从来都不是通过特权者的施舍得到的,平等权利最终还要靠觉悟后的民众自己来争取。
  ——《中国的集体特权》 于水 

  研究表明,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遗传和医疗保健服务,其中个人行为与生活方式占50%,环境占20%,生物遗传占20%,医疗保健服务占10%。由此可见,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有多大。
  ——《用科学的方式生活》 凌淑容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江泽民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胡锦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又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前进为主要特征。它具有强大的凝聚效应,因此构成了凝聚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概括起来,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三个基本特征。我们以中华民族精神为例,对民族精神的三个基本特征作以简要介绍。
  (1)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二是忧患自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三是和平安定。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四是正道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2)时代性。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表现也不同。但从总体和本质上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总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时代不同,但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的重要内容,它始终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聚集、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它自古以来就主张天下太平、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依靠这种优秀品质,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各种考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3)先进性。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历史潮流,能不能跟进时代潮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就是因为她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断保持民族精神的进步性,使之成为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在不同时代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凝聚人心的现实效应。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形成“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五种精神,尤其是在今年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抗击非典精神等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就很难维持长期的统一和稳定,也就难以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民族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斗志弥坚,坚定不移,并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才得以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不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判断是非的政治原则,分清善恶的道德标准,而且它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意识。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精神文化的闭关自守几无可能,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广大人民中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民族精神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日益发扬光大,成为凝结各族人民的巨大力量。它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没有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精神,不可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华民族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可以把全国各族人民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职业、不分年龄地维系和凝聚在一起,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可以引导人们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为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中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江山壮丽多娇。这种地理环境,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极为生动、极富魅力的情感素材,使中国人为之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古代中国传统的经济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可以说,中国的农业经济养育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人们一生厮守在土地上,他们希望的是固守田园、安养生息,过着一种安定、宁静的生活。整个的民族也是一样,它所希望的是与外族的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纵使自己强大得足以征服世界,也不过是充满自豪感而已,在头脑中极少产生征服其他民族的念头。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中国古代很崇尚勤劳勇敢精神,与勤劳相关的文字记载大体反映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勤劳为安邦治国之本;其二,勤劳和俭朴经常并提;其三,劳苦相连。对于勇敢,古人也非常重视。如,孔子就将智、勇、仁并提,称为“三达德”。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的必然产物。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最初级的内容是骨肉之爱,在古代,爱国者无不爱骨肉,爱亲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前进,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内容的结构也在进行调整。首先是从骨肉爱发展到乡土爱,再发展到民族爱。乡土爱有其广阔的生动的社会内涵。尤其在自然经济时代,祖国母亲为人们提供的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就在故乡的每寸土地上,乡土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保障。所以说乡土感情是个人与祖国亲密关系的微观反映。中华民族民族爱精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建设家园、发展经济,这是民族爱的首要表现。维护民族利益,发展民族关系,是民族爱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民族爱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坚决反对民族侵略和民族压迫。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反映。但是,爱国主义始终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就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中地反映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题,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性愿望。二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理性的、进步的爱国主义。三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中华儿女以爱国主义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并不是偶然的。事实上,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儿女总是以爱国主义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并且具有忧国、报国、殉国、振国等特点。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古代爱国主义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有“忠君”和“统一”两大特点。此外,还有许多具体表现,如:建设祖国的忘我劳动精神;改革弊政的革新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反抗外敌侵略压迫的斗争精神;代表国家民族的伟大气节。
  近代中国有两个特点:一是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走向灭亡;二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国家主权面临被分割殆尽的危险,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把有着辉煌灿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中国推向沉沦和毁灭的边缘。这两个特点,使得近代爱国主义与古代爱国主义有以下的不同。第一,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走向灭亡,所以,忠君观念被“天下为公”的民主观念所取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就以爱祖国、爱人民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二,传统的忧患意识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第三,睁眼看世界,为救中国寻真理。
  当代的中国,是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是正在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的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现实相适应,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表现在:一是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二是高举祖国统一大旗,为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而努力奋斗。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是:拼搏、创新、团结、自律。拼搏,就是敢于斗争,善于胜利。创新,就是实事求是,勇于创造。团结,就是同舟共济,军民一致。自律,就是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大庆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铁人”王进喜是大庆精神的一个化身。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一般地说,国力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发展(包括经济)三种形态。在这三种形态中,人力资源较之自然资源更为重要;而在人力资源中,国民素质又起着主导的作用;国民素质不仅决定着人力资源的水平,而且还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水平。因此说,国民素质是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以“第一国力”相称当之无愧。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我们的国民素质与现代人的要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文化程度偏低,科学素养不高,主体意识薄弱,民主精神欠缺,法治观念淡薄,等等。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自古就以加强个人修养、培育民族精神为己任。今天,作为先进文化建设重要力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而努力。
  第一,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人文社会科学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第二,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人文社会科学要加强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第三,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人文社会科学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研究。
  第四,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深入生活。
  第五,培育新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中国现实,紧紧围绕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民族这个中心,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反映中华民族的根本抱负和理想这个主题。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培育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培育人,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人类就是通过培育先进文化进而培育民族精神,达到培育人的目的的。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邱振中 刘继勇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江泽民

  只要有一拼到底的劲头,不管多强的对手都会觉得为难甚至不知所措的。中国棋手要战胜韩国人,苦练棋艺固然是对的,但也一定得有不服输、拼到底的劲头。
  ——《从足球和围棋看韩国人的精神与“盘外招” 》 谢国芳

  事实上,韩中日顶尖棋手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实力悬殊问题,更多的原因应该是韩国棋手形成了集团研究的风气,韩国棋手更用功、更刻苦地钻研围棋的新变化。
  ——曹薰铉

  棋类,无疑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争斗较量的良好载体:不单需要智慧,体能和精力也不可或缺,能极大满足博弈对手和旁观者的精神欲望。
  ——《世事如棋人如梦》




  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本杰明·富兰克林

  什么是中国的三大战略储备? 
  外汇、粮食、石油是中国的三大战略储备。93年开始,为了应对世界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我国逐步确立起外汇、粮食、石油三大储备。 
  ——〈什么是中国的三大战略储备?〉

  什么是中国的七大产业? 
  98年开始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同时因历史性的低技术水平、低档次重复建设,国内工业面临着产品大量过剩,群众消费委靡不振,物价下滑,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大胆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国家企业制度,进行产业调整,确立了电脑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飞机制造产业、造船造舰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机器制造产业以及群众住房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点。 
  以住房产业为例,如果户均投资10万元人民币,国民经济就有20—40万亿元产值的发展空间;汽车每四人拥有一辆,每辆价值三万元人民币,产值就有10万亿元以上;电脑信息以此类推,也有数万亿元的产值等等。再通过产业扩大效应,推动钢铁、机器制造、建材、炼油、信息服务等等铺助产业的发展,以及高档品(例如汽车)出口,外国投资增加,其效应更为广大。
  ——〈什么是中国的三大战略储备?〉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 
  ——《铸造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道德来规范和维系。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兴盛走向衰落,无不是从道德沦丧开始。强大的罗马帝国在达到鼎盛之后安于享乐,日益腐化奢靡,最终没有逃脱分裂、崩溃的命运。
  ——《铸造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道德不倡,天下不宁——这是历史昭示的真理。
  ——《铸造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作为国际主义者的李大钊在上世纪20年代曾认为:在成熟的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才有可能、也应该向更高程度的共同体方向发展,那就是国家间的联合。
  ——《只有建设强健民族国家,才能超越国家民族》 程亚文 

  一种真正有力的国际主义的理想和信仰,只会建筑在现代民族国家的高度成熟上,否则没有可能。过往人类生活中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普世主义情怀,没有能够产生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世界主义社会,20世纪的共产主义试验,也没能结出超国家认同的累硕之果,则从反面说明了悖论中的人类经历,也许才更实在有效。职是之故,当代中国的内外追求,从欧洲经验中所得出的启发不外是:在推进民主正当性的过程中强化国家民族认同,使中国真正成为现代成熟的民族国家;同时对东亚国家和国家组织如韩国、日本与东盟等,应乐见其成于它们独立自主提升国家能力。在此前提下,一个渐渐相互让渡主权的东亚才是可以想象的,一个走向一体化的东亚才是可以想象的,一个无战争威胁的东亚才是可以想象的。 
  ——《只有建设强健民族国家,才能超越国家民族》 程亚文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的进化出现、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至今的整个历史过程,都是贯穿于如何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精神欲望的利益需求这样一条主线上。并因这种物质精神欲望的原动力所推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使得这种物质精神欲望从原始的最基本的维持生命的以食物获取为主的简单需求,发展到越来越高级和复杂的物质精神欲望的利益需求。并且,这种利益需求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进步是相互相成的。
  ——《善恶辩》 徐伟明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由于人口的稀少和分布的散在,也由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一个原始、低级的阶段,人类生存的物质精神欲望的利益需求还仅仅是维持生命的简单低水平需要,人类的生存行为主要是对食物的获取以及对自然界的适应行为。而自然界对这种需求水平的供给是充足和富裕的。这个时期,人类生存活动的范围局限,人类之间的联系除血缘关系外是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也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进步,人类生存的物质精神欲望的需求也随着增长,为满足这种更大的需求,人类生存活动的范围逐步扩大,人类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密切,开始出现互相协同获取生存所需的组织形态,而进入人类的社会历史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不管是早期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阶段还是后期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阶段,由于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简单、低水平需求的满足,人类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的利益冲突,利益的关系是一个简单、低水平需求的平等、平均分配关系。这一时期的利益冲突主要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依存关系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抗争。这一个时期占了至今的数万年人类历史进程的约四分之三强。这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理想社会。
  由于对生存需求的供给的充裕,促使人口的增长。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生存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也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更大的进步,人类生存的物质精神欲望的利益需求也逐渐高级和复杂,而不仅仅是原始的维持生命的简单、低水平需要。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到这个阶段,对这种需求的供给便相对的不足,人类之间的利益关系则再不可能是一种平等、平均的关系。人类的生存行为也已经不仅仅是原始的为维持生命需要的食物获取,而包括渐趋高级和复杂的利益获得,正是因应这种生存利益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组织以及各种社会分工的出现。为满足这种逐渐增加、渐趋高级和复杂的利益需求,人类生存行为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进而发生不断的迁徙移动,人类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由于生存的利益关系再不可能平等、平均地满足所有成员的日渐高级和复杂的物质精神欲望的利益需求,从而出现了生存利益的争夺和对抗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利益的争夺,促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强化,以至于国家的出现。人类社会历史的这种生存利益的早期争夺是遵循自然法则的野蛮强力关系,正是这种生存利益的野蛮的强力争夺,将人类社会异化为强势者和弱势者两个相对的、相互依存和互动转化的社会集团或群体;也使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由简单、低水平利益需求的平等、平均的原始社会进入逐渐复杂和高级的生存利益需求再不可能平等、平均供给的阶级社会。自此以后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就进入了强势者和弱势者这两个相对的、相互依存和互动转化的社会集团或群体之间的生存利益关系的演变和进步过程。“善恶”的概念,正是产生于对这种强、弱势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主观认知,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演变。它起源于对阶级社会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强、弱势者之间循自然法则的野蛮强力争夺的利益关系的理性反思,成熟于世界各地的道德宗教如儒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的形成和发展,并于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权历史中达至顶峰;随着人类社会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等的发展进步和要求,尤其是自十四世纪的西欧“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于宗教道德以外,发展出现了种种社会、人文的理论、主义与准宗教和非宗教性的道德理想及其抽象概念的竞相的道德自诩以及相互间的争辩和道德攻讦;及至对人类整体的持续生存要求的认知,“善恶”的概念,更进一步发展延伸到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这就是当代的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保护要求。
  ——《善恶辩》 徐伟明

  人的生存本能所激发的物质精神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各种丑恶行为以至罪恶的根源。这是一把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双刃剑!我们不可能通过泛道德化的主观臆想而对其进行回避或否定,也回避或否定不了!惟有正视其客观性和合理性的现实,才有可能找到我们的主观道德理想与人的生存利益基础的客观现实之间的链接点;也惟有建立在坚实的客观现实基础上的主观性道德理想,才有其实现的可能性,才有可能避免出现道德理想的方向和目标成为标签化和空洞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人性问题的探讨、研究和认识,并非是为了给人类个人或集团的随意意志行为提供任何堂皇的籍口或理论依据。而恰恰相反,我们对人性问题的探讨、研究和认识,正是为国家、社会以至国际社会的组织管理秩序形态的建立提供理论认识的客观基础,以建立一种牢固的社会秩序形态,充分驾驭人性之原动力,形成对社会成员个人或集团的利益驱动行为进行激励、制约和约束的客观机制,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防范种种危害和破坏社会发展进步的丑恶行为以至罪恶的发生,以实现人类对理想的生存状况的憧憬。
  ——《善恶辩》 徐伟明

  一个客观牢固的社会秩序形态基础的建立,必须依靠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个人或集团尤其是社会之中的强势者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社会组织与管理的结构性和技术性激励、制约和约束机制,而不能是对社会成员个人或集团的主观性道德良知与自觉的倚赖。这就意味着,在秩序面前,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是平等的,都不能超然于秩序的客观激励、制约和约束之外。只有在给予每一个社会成员一个客观、平等的预设前提基础上,才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在秩序面前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
  ——《善恶辩》 徐伟明

  对于我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落后,以及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在我们的主流社会意识里,仍然简单地将之归咎于历史、国外势力的敌对行为;而对我们自身的审视,则囿于泛道德化的各种方向性和目标性理想、主义的概念和标签化口号的争辩甚至是情绪化的泛道德化相互攻讦。
  ——《善恶辩》 徐伟明



  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自我和个人,它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特别是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它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权以及保证这种自由选择权在公正的环境中得以实现,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价值。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一旦个人能够充分自由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那么个人所在的群体和社会,也必然能最终实现其公共利益。根据自由主义的逻辑,个人的利益和行为是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一切复杂的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和政治运动等等,最终都可以被约简为个人行为,所以自由主义的方法论是个人主义或“原子主义”。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但它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上。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利的极端重要性,主张国家的中立性,反对国家对社会和个人事务过多的干预,积极倡导公民社会的作用,竭力维护社会的多元主义价值。由于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古典价值的弘扬,所以它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由于它始终强调个人主义的价值,所以它也被称为“新个人主义”;由于它宣扬多元价值和多党政治,所以它还被称为“新政治多元主义”。 
  ——《当代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 俞可平

  政治精英理论的基本前提是,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是少数。但他们垄断着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的政治职能。被统治阶级是绝大多数群众,他们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或主权在民的观点,从来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不可变移的历史规律是:绝大多数民众始终都受少数精英人物的统治,这就是著名的精英主义理论的“寡头统治铁律”。精英主义既反对自由主义的代议民主理论,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当代的精英主义理论家认为,民主不是像人们 所说的那样是“主权在民”或“实现人民的意愿”,也不是自由、平等,民主是少数社会精英通过竞选而取得政治决策权的制度。当这些社会精英通过所谓的民主程序成为控制国家权力的政治精英后。他们就成为决定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主宰。这种当代的精英主义理论,又被称为“民主的精英主义”。
  ——《当代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 俞可平

  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就是,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克服两者的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于西方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与传统的“第三条道路”发生了重大的区别。目前流行的“第三条道路”的最基本意义,就是它声称同时超越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新右派和以社会民主主义为特征的传统左派。换言之,它既反对传统的右翼保守主义政治,又反对传统的左翼激进主义政治,同时又分别从传统的左右两翼中吸取了营养,继承了传统左派和新右派的某些价值。它被认为是在传统的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中介,它是一种新的中派,或一个新的中心。例如,它继承了传统左派的社会正义观点,但放弃了其阶级政治。它拒绝新右派的极端自由主义,同时接受了其反对权威主义和排外主义的目标。它既反对传统左派热衷于扩大政府干预的范围,也反对新右派过分弱化政府干预的主张。它既反对老左派对民族国家的轻视,也不满新右派对民族国家的过分自信。它象新右派一样看到了福利国家存在的致命弱点,但象老左派一样不同意放弃或削弱福利国家,而主张对福利国家进行彻底的改革。 
  ——《当代政治理论的主要流派》 俞可平

  • 上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51)

  • 下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55)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8]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6]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4]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4]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3]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7]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4]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13]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3]

  •  
     相 关 文 章
  • 强国摘录(89)[2054]

  • 强国摘录(87)[7025]

  • 强国摘录(86)[7009]

  • 强国摘录(85)[6824]

  • 强国摘录(84)[649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