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企业精神 >> 企业文化 >> 正文  
  企业精神理念建设不可忽视         
企业精神理念建设不可忽视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绿色英才网    点击数:2137    更新时间:2004-07-26    文章录入:水木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增强凝聚力,以此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道德、企业宗旨是企业文化的精神理念层面。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精神理念建设,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基础和原因,是凸显企业文化个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企业精神理念的建设,对企业的竞争战略、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方面作用重大。为此,笔者对企业精神理念建设中需要把握的几点提出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本土化原则 应该是企业精神理念建设的首选原则。任何企业从创建之日起就与本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日常习俗都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在其位谋其政”的敬业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守责意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义利观;“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诚信待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些已经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员工的具体行为之中,千百年来历代相传,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文化传承的一种积淀。因此,企业文化精神理念的建设必须选择本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作为企业的精神理念,必须培养员工与企业共兴衰共存亡的危机意识,树立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的精神,做到“敬事而信”,员工肯定会乐于认同和接受。当然,这并不拒绝吸取外来的先进文化。企业文化的兴起本来就是源于国外,但移植到国内企业后还是要先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如果硬性移植很可能不会被员工及市场所接受,会出现昙花一现的结局。

  二、领导重视 企业之间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是人才的竞争,这已被所有企业领导所认同。那么,怎样调动和挖掘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就看企业文化建设如何,企业精神理念怎样去确立,企业领导对企业精神理念建设重视不重视。企业领导者在确立企业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宗旨要有统揽全局的观念,有长久发展的计划,迈向目标的步骤,唯才是用的打算。另外,企业领导者举止言行、工作作风、道德品性,对员工影响很大,在企业风气及亲和力方面,企业领导者的行为、作风具有很强的隐性引导作用。所以企业领导人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高品位的领导魅力。中外著名企业的发迹大都是由于企业领导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注意自己的言行、作风,以此打造强劲的核心竞争力而站稳市场、发展壮大。反过来,也可通过企业精神理念的确立反映出该企业领导者所追求的信念和目标,企业今后要达到的目的。 

  三、员工认同 最优秀的企业文化、最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设备,最终都要转化为员工的具体行动。因此,企业精神理念的建设最终要经过员工的认同并化为自觉行动。只有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员工的认同一方面靠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引导。同时也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导、激励。使企业的精神理念、规范要求融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激发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创新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度关心企业的发展壮大。如果没有员工的认同,没有员工的自觉行动,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不相符合,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员工不关心企业的兴衰,激发不出员工的工作热情,缺乏前进的动力、创新的能力,很难使企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四、一以贯之 企业精神理念一经确定,必须一贯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理由有三:
  其一,企业精神理念从提出到员工的理解、接受以及转化为自觉形成要有时间过程,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够迅速见到成效的,必须有教育、引导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精神理念转化为员工自觉行动是一个“抓反复,反复抓,抓重点,抓提高”的过程。因为企业精神理念对员工而言从理解、接受然后到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况且员工之间还存在个体差异等情况。如果不反复引导、强化,往往因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淡化自觉行为的确立。自觉行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如果不反复抓、抓提高,长期坚持,再先进的企业文化也会功亏一篑。另外,企业精神理念对社会公众而言,其影响也需要接受时间的考验。
  其二,企业理念的提出不是企业的权宜之计。企业的最高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等企业理念的提出,不应成为企业领导人的权宜之计,也不应是为了追崇时尚、赶时髦。企业精神理念是对企业长期经营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并积极吸收外部先进因素的结果,是对企业过去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又要用来指导今后企业的实践,不是着眼于当前,或一时的权宜之计、短期行为,最重要的是用来指导企业长远的发展,使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保持久盛不衰。
  其三,不可因人而异。企业精神理念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航标,企业保持生机和动力的源泉。不能因领导人的更换而动辄更换,不能因人事的调整而调整。这就要求在企业理念设计之时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充分吸收当代一切最先进的社会思想文化观念,还要把握社会前进的脉搏,预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精神理念一经确定,必须一以贯之的长期坚持。

  • 上一篇文章: 企业、慈善家与社会责任

  • 下一篇文章: 商业领袖当是民族精神的方向标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代文化…[8243]

  • 中国国家建设的未来:理性…[8552]

  • “企业公民”缘何得不到普…[3389]

  • 建设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7410]

  • 姚明与刘翔:代表华人精神…[813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