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影响中国创造学发展的因素         
影响中国创造学发展的因素
[ 作者:张洁燕/湖北省计划管理学院    转贴自:创造之友    点击数:2645    更新时间:2004-07-03    文章录入:admin ]

 

  任何一门学科及其理论的诞生、成长都需要一定的环境,如同鸡蛋变成小鸡需要合适的温度;稻谷变成禾苗需要需要合适的湿度----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使创造学不仅在高校的课堂上占一席之地,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一定反响,使众多的人关注,学习创造学理论,投身创新实践,发明创造持法,使社会更多姿多彩,这是我国早期接受创造学理论,投身创造学研究,传播创造学观点的人们的共同理想。自从80年代初,创造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引入我国之后,虽然众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时间过去了20年,创造学的普及广度以及深度均离理想的境界有相当的差距。为什么在曾经诞生过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伟大的四大发明、且拥有勤劳的民众的国度里却没有诞创造学,也没有使引进的创造学迅速发展呢?笔者作为创造学理论的学习者,对此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以本人之见,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五千年的文明史,悠久的历史文化,使世人瞩目,让国人自豪。 但是,传统文化中也有抑制人们创造性的一面。例如,在中国沿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到明清时代,以制度的形式筛选那些以写八股文见长的人当官,八股文要求人们死记硬背,而一旦这些"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掌了权,他们只会成为具有极大奴性和惰性的废物,绝不会有创新精神。又如,传统的礼教教人温良恭俭让,很少有鼓励人们创新,革新发明创造的成份。诸葛亮当年造出了木牛流马,这样的伟大创举却被视作雕虫小技而没有能留传下来,以至于让后人去费劲考证,当年的发明是独轮车呢还是机器人的雏形?如果不承认传统文化中有抑制人们创造性的成份存在,那么就无法解释我们最有实践资历、实践经验的中国,为什么当年最早发现贺周率、最多运用计算术,而高等数学中的公式、定义却多是以外国人的名字命名;泰勒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定理等;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当年的私塾只教四书五经却不教自然科学等等现象。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界乃至全国早提倡创新的著名学者之一,其超前思想有及在教育创新方面的真知灼见,本应在世界创造学发展史上树立一个里程碑,可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环境的限制,其思想并未被广泛重视,且后继乏人,甚至形成断层,以至于本该30年代在中国诞生的创造学却在80年代成舶来品。 这不仅仅使我国在世界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而且使整个国度的创新水平都慢了世界一个节拍。落后就要挨打,想不挨打,就得反省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长期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这无疑是痛苦的,但是必须反省!

  二、 思维惯性的影响

  创造学的诞生需要创造性思维,创造学的成长同样需要创造性思 维,而思维惯性对人的束缚却是无时不在的,它是创造学学科成长羁绊。

  创造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如何开发人们的创造力,但是目前所见的创造学教材都只回答了人的创造力需要开发,能够开发和怎样开发的问题,而没有讨论由谁来开发这一相当关键的问题。按照常规推论,开发者应该是掌握该理论的先驱者、教师、教育机构及政府职能机构,也可以是创造主体自身。

  可是,这些个人及机构都有其固有的活动方式,也就是说,在接触、接受创造学这一崭新的学科理论之前,之时,他及他们并非空闲,而是以一定规律运动着的。如果没有特别的敏感与关注,他们每天仍然按照习惯规则从事日常活动,鲜有创新。开发者是这样,被开发者也是这样,这如同物理学中的惯性概念,当一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人们所面对的是几乎一成不变的社会环境,随着岁月的流失,人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将随之减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人闪运用惯性思维的趋势也越强。可见,人们所面临的环境,与创造学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创造学的使命背道而驰。

  为此,我们应该使用有效手段使我们的环境(诸如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学习环境等等)有所改善。在我国机关、学校、企业延续了多年的政治学习,本应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学习方式几十年一贯制,不思创新,其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的政治学习方式----一个人念文件几十个人坐着听,单从这一点看,人们便可对思维惯性的力量略见一斑。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现行政治学习的方式产生和延续的历史。

  解放初期,人群中有小学文化的人都可被誉秀才,那时纸张昂贵,宣传手段落后,传媒载体稀少,想要知道上级的意图、外界消息,除了政治学习的组织者一人拿着文件念,其余人围绕静听之外,别无它法。问题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机关、学校的工作人员均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但政治学习仍然组织者一人拿着文件从头念尾,与半个世纪前无丝毫差异!其余人必须做出倾听状,否则,不足以显示对政治的关心,不足以显示对上级权威的服从。这样的政治学习活动肯定不会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压抑人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毫无必要再延续下去。况且今天的新闻传媒、通讯事业高度发达,人随时随地处在信息的的包围之中。

  如今人们思维观念的活跃程度,社会主义民主夙求比解放初要强烈得多,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思想,更有必要接受创新观念,对学习的内容、方式、学习深度、广度来一些变革。学习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学习的兴趣,兴趣又反过来影响学习效率。为使人们能够以发展的、变化的、创新的观念来看待身边的事物,积极投身改革、参与创新实践,认真研究学习方法,改进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它对改善我国的创新环境,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意义。

  三、 非民主意识的影响

  解放几十年来,政府在提倡人民当家作主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急待加强。这不仅仅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同时,也是调动和发挥人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政治民主空气决定着文化学术气氛,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和新学科的诞生与成长。在一个民主的国度里,不同的观点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发表,学术探讨更百家争鸣,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极大的发展,新观点、新思维、新学说、新理论也将应运而生,新学科的成长将有肥沃的土地壤。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还不容乐观。创造学及创造教育的成长环境是否优良,很大程度依赖领导者的个人素质。素质高则环境优,素质低则环境劣。因此,我们说,创造学的成长,需要制度保障体系。

  作为创造学的爱好者、学习者、研究者、传播者,除了以论文的形式来作为之外,恐怕要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愿此次年会能成为我国创造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愿有更多的人士加入我们的行列。 

  • 上一篇文章: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 下一篇文章: 教育与创造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2]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8]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9]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6]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6]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8]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3]

  •  
     相 关 文 章
  • 财富创造论创立者:应将中…[1727]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9512]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7810]

  •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22798]

  • 中国国家建设的未来:理性…[845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