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教育与创造         
教育与创造
[ 作者:张开逊    转贴自:发明时空    点击数:1585    更新时间:2004-07-04    文章录入:admin ]

 

  人们在谈到教育的时候,一般总是谈到教育对保持、发展、继承文明的重要意义,并没有以很大的注意力谈及教育与创造。这里,我想从创造的角度来谈谈教育。

  一、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
  我们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可以发现人类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几乎一无所有,可是今天人类却在地球上建立了辉煌的文明,成为地球当之无愧的主人。追溯其原因,就是一项又一项发明和创造支撑了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在众多的发明中,从它的重要性来说,有三项是最重要的:第一是人类发明了语言,第二是人类发明了教育,第三是人类发明了科学和艺术。
  语言是人类第一项重大的发明。语言和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由脆弱的个体变成了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人类彼此能够交流,能够共享知识和智慧,能够协同努力。这一发明也为日后教育、科学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教育是人类第二项重大的发明。人类发明了教育使得人类实现了与其他生物本质的区别。其他生物有时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来积累自己在生命历程中的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并以此作为日后行为的依据。这种积累只是个体的,当它积累得差不多了,却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若干万年以来,所有的非人类生物的智力都是很低的。人类则不然,由于有了教育,人类的个体就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他的整个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所积累的和创造的珍贵的经验和智慧,并不断创新。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聪明,一代比一代强。
  那么,教育所传递的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创造和发现的总和。教育本身在任何一个时代来看都是今天以前人类在那个条件下探索的结果,只适合于那个时代的情况。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教育对象与面临的问题也是随之而变化的。我觉得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成为一个客观的人;第二,应该使受教育者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成为一个有分析能力的人;第三,应该让受教育者知道怎样才能使世界更美好,成为勇于探索、创造的人。因为只有探索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只有创造才能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今天在很多场合谈到教育的时候,我们总是不太习惯把它和创造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二、教育在人类发明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中国是一个创造的国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许多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发明是出自中国的。除了四大发明之外,我想再谈一点对我自己启发非常深的事例。
  在湖北荆州历史博物馆,我曾见到过从西汉墓中出土的一枝毛笔和与其配套使用的墨。后来,我查阅了欧洲发明书写工具的历史材料,发现欧洲一直到公元700年才发明了用鹅毛做的鹅管笔,而在这之前是用小树棍沾上颜料来写字的。18世纪发明了由石墨和硫磺制成的铅笔,19世纪发明了沾水钢笔、自来水笔。我国的毛笔与以上提到的欧洲发明的书写工具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先进性:毛笔是圆锥形的结构,它的书写截面可以连续变化,可以连续地由很粗的笔画变成很细的笔画,分辨率很高。由于毛笔平行排列的毛上毛细孔提供了一种很理想的抽水环境,水在毛细作用和表面张力作用下,就会渗入毛与毛之间的空隙,再由重力作用,就能在书写时又细又平缓地把它运载的墨迹留在纸上。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这样非常先进的书写工具,而欧洲人直到近一二百年才把铅笔和钢笔发明出来。
  回顾文明的历程,关注和思索优秀的古代文明,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很多我们原来领先或开创的学科领域到后来却被人家远远地抛在后面。比如导航设备,中国早就发明了指南针,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后来又传到欧洲。指南针传入西方极大地提高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哥伦布在发现美洲的首航途中,使用了两件导航仪器,其中一件就是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几乎同时,我国明代的郑和七次下西洋,航队的规模、技术水平不知比哥伦布强多少倍。
  前不久,中国专利局有份统计。中国国有企业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还不及日本一家公司多。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总量占世界专利申请总量的千分之一。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六倍到七倍,我们的很多企业和生产部门还在使用着那些早应该淘汰的落后的技术。

  现代统计数据与我们祖先的光荣对比,反差之大,令每位思考的人去想,这到底是为什么?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明没有断裂的古国,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但中国的传统教育有两个重大缺欠:重文轻理、重术轻学。
  重文轻理。这里有个统计数据,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绝大部分是文史类的。比如一部《四库全书》79337卷,《二十五史》3479卷。而科学技术专著的数量微不足道,《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文献加在一起,厚度还不足文史类的几十分之一。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是非常活跃的,社会科学研究已经达到很高水平。诸子百家有很多优秀思想,比如《孙子兵法》到现在还不落后,而在那个时期及以后产生的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思想、自然科学专著都没有办法达到它的高度。那个时候,学术界专著的重点不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不是研究创造,这种传统一直有形无形地影响到近代。
  重术轻学。从人类产生技术知识顺序看,人类最早产生的是三种术:一是生存技术,二是艺术,三是巫术。如果不重视对宇宙本质的研究,不重视学术探讨,这种术不可能自然地升华为理性的科学思想。由于中国“重术轻学”的社会原因,使得我们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失去了使我们经验升华、使我们创造力飞跃的机会)。技术的发展一直走着一条游离于近代科学之外的道路,一直依附在工匠的传统上。以至于西方在近代科学基础上建立的产业影响了他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支撑着他们技术进步的时候,我们和以近代科学技术为特征的人类发明创造活动离得更远了。
  今天,我们谈到未来的时候,应该认真反思这段历史。我们自己也应该从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在谈到创造时很陌生?
  第一层原因,因为我们有幸生活在今天,可以继承的科学遗产己经十分丰厚了,在很多情况下通过模仿、继承和复制已经能够使很多事业获得成功,许多人愿意去做那些比较容易做的事情。另外,创造是需要承担风险的,在缺乏创新意识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容易把探索者的失败与道德上的堕落等量齐观,把探索视为畏途。
  第二层原因,学校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教师的指导思想常常忽视创造。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容易忽略两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其一,只讲知识的结论,没有讲人们发现或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学生学知识的时候,觉得这些知识的产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二,很少讲知识应该怎么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的不完备之处在什么地方,还应该怎样发展。学生误以为知识不是通过无数的错误、摸索、寻觅得到的,也不是应该发展的,觉得自己与知识的发展、创造无缘,以至于觉得创造和发明是天才的事情。
  正是以上几方面原因,使得我们很多人远离了他们应该介入的创造活动。今天的教育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今天的教育是未来世界的蓝图。今天有什么样的教育,未来世界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所以,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时,应该看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什么样子了,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适应这个形势。

  三、发明创造对当代的教育提出的挑战
  1991年海湾战争进行了一场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地面战。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预言它有可能像美国介入越南战争一样,会打得旷日持久、两败俱伤。结果却不是这样,战争很快结束。后来,有关专家对海湾战争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做了一些资料分析,分析结果给当代人以很多启示。大家可能在电视上看到了,当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导弹的时候,以色列就有“爱国者”导弹拦截,有很多“飞毛腿”导弹被成功拦截。专家分析其技术构成时弄清楚是这样的:伊拉克当时使用的导弹大部分为前苏联提供的,是运载部分和战斗部分不可分离的落后导弹,这带来很大麻烦。因为火箭在刚发射出来的时候,美国在伊拉克上空的飞机和卫星定点监视(监视器上面有许多传感器阵列),能及时监视导弹发射时间和方位。同时,根据这个导弹轨迹的变化得到弹道初始阶段的运动数据,把这个数据通过卫星传到计算中心计算弹道,预计它的飞行轨迹;再把这个计算结果送到决策中心,由决策中心根据计算结果发出拦截指令。这个指令再传到以色列“爱国者”导弹指挥所,在那个地方由计算机控制确定最佳拦截方案。现代战争已经是以这种格局进行。这就是高科技加上创造的典型事例。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也是教育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功能的变化,并抓住教育的最核心目标。我们今天谈到教育与创造的时候,有十分紧迫的感觉,已不再像前五、六年仅谈到小发明、小革新或者是活跃课堂教育、增强学生理解力、提高学生兴趣或能力等,而是涉及到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能否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以及我们的教育能否支撑今天的技术进步这样的高度上来。

  四、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
  培养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特别是在今天的高科技时代,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的条件呢?我认为有两点:第一,要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当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可以创造、发明。但是,他发明的水平、涉及的技术深度很难超越他所处环境和经验的局限。我们今天讨论的培养高科技人才,就是希望他们不仅具有很高的创造性,而且他们的创造力能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翔得更高更远。第二,应该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因为创造与模仿相比是一项艰苦的事业。虽然探索和创造作为人类的总的活动进程来说,结果大多数是辉煌的,但是对于探索者来说,他要等待社会的理解,要寻求社会的支持。而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上,大多数支持都带有功利目的。人们往往只会支持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自己能够理解的,并且认为是重要的事。在探索和创造的时候,探索者往往不可能很快地寻求到社会的认同和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但是探索创造活动又必须期待这些东西。一种科学思想、一项方案或发明,无论多么好,只不过是一粒有可能带来丰收希望的种子,还不是丰收本身,而社会期待的是丰收。一粒种子变成丰收的果实,要经过很漫长的过程。所以,一个有志于创造的人,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要等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要宽容地面对社会的不理解和冷遇。只有将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这个时代的杰出人才。
  科学是一把钥匙,创造力也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天堂之门,也可以打开地狱之门。我们不但要教人如何制造这把钥匙,还要教人应该用这把钥匙打开哪一道门。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滥用创造力的例子。比如,体育界兴奋剂的问题,假冒伪劣商品的问题等。我们在培养创造能力,教育学生以创造性的方式工作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用博大的人文精神来熏陶他们,把创造力引导到崇高的方向上去。因为创造力是个中性的东西,说到底它还是一个工具,是要受人的情感、道德品质的驾驭和支配的。我们在谈到创造力开发的时候,不要认为这只是一个教学方法或是纯粹科学技术领域的事情。
  最后,我想谈谈创造的基础——奋斗。一个不想奋斗的人,一个没有奋斗精神、不能吃苦的人,是谈不上创造力开发的。我们在谈到创造力开发的时候,绝不能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技巧或思想的智慧,而应该看作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基本品格。

  • 上一篇文章: 影响中国创造学发展的因素

  • 下一篇文章: 学术的生命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8]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5]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3]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曹德旺办公室有一句座右铭…[4]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6]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5]

  • “杨家匠”造桥记[6]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6]

  •  
     相 关 文 章
  • 教育改革提案[4030]

  • 教育,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3046]

  • 爱因斯坦奇迹对中国教育的…[6648]

  • 反对教育乱收费的另类之见…[4997]

  • 谈谈教育[638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