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二)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二)
[ 作者:蒋 伯 良    转贴自:作者赐稿    点击数:9508    更新时间:2006-02-15    文章录入:admin ]

四、容难容之事

陈霸先不仅能正确对待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还能冷静处置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突发性事件。

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后,儿子已只剩下陈昌一人。作为陈霸先事业的继承人,其地位无论在陈霸先眼里还是在其他人眼里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梁承圣元年,陈昌年仅十六岁,即被授为吴兴太守。陈霸先又精选陈昌的辅佐人员,请著名人士谢哲、蔡景历同往吴兴,辅佐陈昌治理郡政,又遣著名学者杜之伟陪伴,向陈昌传授经书。不久,梁元帝在江陵征陈霸先子侄入朝,陈霸先遣陈昌和侄子陈顼一起赴任,并命心腹将领徐度、毛喜作为辅佐人员分别陪同,可见陈霸先对自己子侄的重视程度。

江陵受到西魏偷袭,梁元帝被杀,陈昌、陈顼都成了俘虏,被掠往长安,毛喜也随陈顼被一起掳走。徐度却突围而出,逃回陈霸先身边。当初,徐度不是一个人陪陈昌赴江陵的,而是带有一支兵马。陈霸先的用意十分明显,即徐度此行,除了辅佐陈昌任职外,主要责任在于保卫陈昌的安全[1](p189)。江陵的防御战尽管相当复杂,徐度和陈昌散失的客观原因也许很多,但丢下主人,自觅生路,罪责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这位主人还是陈霸先唯一的儿子,陷落虎口的生还机会十分渺茫。这件事给陈霸先心灵上的打击可能有如天崩地裂,应该说非常沉重。即使在当今时代,也可能会在当事人双方之间造成极不愉快的情感危机。但陈霸先并未因此而与徐度形成隔阂,亲密战友依然是亲密战友,陈霸先袭击王僧辩的绝密军机只有四位将领参与,徐度即是其中之一。从这件事中,我们可看出陈霸先应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和打击,具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非凡毅力和勇气。前人用“高山仰止”来形容伟大人物的品格,陈霸先即如高山,可仰之,但“不可极也”。

陈霸先之所以能如此体谅,不计较徐度的过失,可能植根于他和这些部下兼战友长期以来结下的真挚友谊。这种友谊经过了出生入死的战斗考验,已超出亲情的羁绊,升华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我们可以从陈霸先让战马给杜僧明的故事中得到印证。这是陈霸先和蔡路养在南野激烈鏖战的一个小片断,由于蔡军骁勇异常,陈军战况不妙,杜僧明战马受伤。紧要关头,陈霸先忙策马来救,并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了杜僧明[1](p136)。古代打仗,战马就是命根子,陈霸先在关键时刻让出战马,体现了他对部下极端的关爱和信赖。杜僧明得到战马,也没有自觅生路,而是和部下数十人翻身杀向敌阵,终于反败为胜,赢得了突破蔡路养封锁线的最后胜利。

梁太平二年八月,陈霸先在平定萧勃后,已基本稳定南方局势,具备了征讨王琳的条件,因而命周文育、侯安都两位常胜将军出征,以周文育为南道都督,侯安都为西道都督,二将集中了陈霸先所有精锐力量。按照军事实力,应该必胜无疑。岂料骄兵必败,周文育和侯安都各自为政,失了和气,在与王琳的一场合战中全军覆没,所有将帅都被活捉。这可以说是陈霸先起兵以来唯一的大败仗。而且打败仗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两位都督指挥失误,属周文育和侯安都的主观过失。王琳因为这一仗获胜,兵势旺盛到了极点,要不是顾虑鲁悉达掣肘,王琳已具备了进军颠覆建康政权的实力。

但王琳也犯了一个小小的差错。他把俘获的陈军将帅都集中关押在自己乘坐的大舰的舱底,命自己的亲信王子晋负责看管,未料到王子晋是很贪财的家伙,经不住侯安都等人的甘言美语和许以重赂。陈永定二年八月,王子晋驾一艘小船伪装钓鱼,傍在大舰的边上,乘着夜色,把这些被俘的将帅从底舱接出,全部送到岸上。周文育、侯安都等有如漏网之鱼,急急逃回建康,听候处分。因主观过失,导致全军覆没,使陈国精锐丧失几净,周文育、侯安都罪不容诛。但陈霸先宽恕了他们的过错,接见不久,就恢复了他们原有的职位[1](p145)。周文育和侯安都复职后立功自效,也没有辜负陈霸先的宽容。

陈霸先对手下将帅赤诚相待,视同血亲骨肉,还可从他最后对待周文育的态度上看出来。陈永定三年五月,周文育征讨王琳部属时,被反叛的熊昙朗谋杀,这使陈霸先十分哀伤。六月十二(这年的六月为“丙戌朔”)[4](p77),陈霸先患病,六月十六,病情略有好转,当天,周文育的灵柩抵达建康,六月十七,陈霸先“素服哭于东堂,甚哀。”六月十八,陈霸先仍带病“临讯狱讼”,当晚,病势转沉,六月廿一,陈霸先病亡[1](p40)。不管周文育的死和陈霸先的病亡有无直接关系,但从陈霸先致病和转危的时间来看,两者不会仅是简单的巧合。周文育不幸遇难,至少让陈霸先感到了极度的悲痛。陈霸先能容失子之痛,却难容亡友之悲,这或许是陈霸先从部下那里“咸能得其死力[1](p118)”的主要原因。

周文育是陈霸先替萧暎解除广州之围时所抓的俘虏,跟随陈霸先南征北战已十多年,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容易使人理解,反过来,陈霸先对待新来乍到的部属,也不乏宽容气度。

将军沈泰本是会稽张彪的部下,于梁绍泰二年投降陈蒨,后隶属陈霸先帐下,在抗击北齐和王琳的历次战争中,都受到了陈霸先的重用。陈永定二年二月,沈泰见陈国国势微弱,乘在前线与鲁悉达对峙之机,率军投降了北齐。当时,正值周文育、侯安都全军覆没不久,新兴的陈王朝面临着王琳和北齐强大的军事压力,沈泰举军投降敌国,无疑使陈霸先雪上加霜。从这一角度讲,沈泰的罪行是不可饶恕的。但陈霸先没有意气用事,除授命侯瑱总督水步,防遏沈泰引敌入侵外,对沈泰投敌的后事,又作了妥善处理。陈永定二年三月,陈霸先针对沈泰叛国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很能反映陈霸先待人处世的精神境界,是研究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文献,诏书全文如下:“罚不及嗣,自古通典,罪疑惟轻,布在方策。沈泰反覆无行,遐迩所知,昔有微功,仍荷朝寄,剖符名郡,推毂累藩,汉口班师,还居方岳,良田有逾于四百,食客不止于三千,富贵显荣政当如此。鬼害其盈,天夺之魄,无故猖狂,自投獯丑。虽复知人则哲,惟帝其难,光武有蔽于庞萌,魏武不知于于禁,但令朝廷无我负人。其部曲妻儿各令复业,所在及军人若有恐胁侵掠者,皆以劫论。若有男女口为人所藏,并许诣台申诉。若乐随临川王及节将立效者,悉皆听许[1](p36)。”

这诏书一方面对沈泰的反叛行为严加斥责,另一方面又分清首恶与胁从的不同,防止有人乘机掠夺、侵害沈泰将士家属。这种罚不及嗣,不搞株连,“但令朝廷无我负人”的宽宏胸怀是十分理智和难能可贵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曾有过高度的政治文明,即令今人读来,也是心怀感激的。不是感激陈霸先给了今人什么恩惠,而是感激他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政治文明的样板。

中国封建专制两千年,社会文明程度进展十分曲折缓慢,政治文明程度在陈朝以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反而严重倒退,一千四百年内,除了唐太宗等少数几位仁主外,造就了无数的暴君,奉行的都是暴政。一言之失,获灭族之罪,一字之误,致流血漂杵,党锢之禁,文字之狱,要是陈朝人复活,真要骇异后人退化之严重。所以,陈霸先的政治文明,值得后人大力弘扬。

南北朝时期,不仅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也异常尖锐,因而最高统治者大多十分残忍,不仅对待仇敌手段毒辣,对待异己毫不留情,即使对待亲友也不乏猜忌和戕害。尤其是北方的少数族政权,政治手段都是非常野蛮的。和陈政权并存的北齐,虽然也以中国正统文化自居,其统治手段之残酷简直让人听来发指。如北齐文宣帝高洋十分残暴,一次打仗,一位都督受伤,什长没有及时相救,高洋就杀了什长,挖出五脏,命其余九人吞食,连污秽之物也逼他们全部吃下。高洋动辄杀人,宰相要预先把死刑犯准备在近旁,以供他不时之需。高洋对身边的人经常大发淫威,贵为宰相的杨愔,尽管顺从到帮他拿厕筹,仍免不了挨皮肉之苦。为了防止北魏元氏宗室东山再起,高洋曾下令杀光元氏长幼,投尸漳水,捕鱼者能从鱼肚里剖出人的爪甲,以致邺下之人,长久不敢吃鱼。高洋因为横加猜忌,自己的几位亲兄弟也没有逃脱惨遭屠戮的厄运。

在这样一个昏暗的时代,能如陈霸先那样,坚持政治文明,以冷静、理智、宽厚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显得特别可贵。说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各个时代、不同层面的仁人志士都参与了积极的创造,在这些人中,也包括封建时代的少数最高统治者。

 

五、海纳百川,襟怀天下

南北朝是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时期,陈霸先除了对同为汉族的各方力量能坚持和解政策外,对待异族的态度也十分开明,并不象我们现在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持有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陈霸先没有大汉族主义思想,在他团结的对象里,包括许多少数民族。除高凉洗氏夫人的事例外,我们还可以追溯到他平定交州时的一件事情。即在交州闹分裂的李贲最终是被獠王杀死的,獠王杀死李贲后,能把首级献给陈霸先,说明陈霸先奉行的应是民族和解的政策。

陈霸先奉行民族和解政策,我们从他对待世代敌国的异族政权北齐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博大胸怀,在他和异族之间,并未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陈霸先有统一中国的愿望。一个分裂的中国,潜在的战争危险要远高于一个统一的中国,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统一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的人一直受到人们的肯定,破坏统一和制造分裂的人一直被视为历史的罪人。陈霸先虽处于中国的分裂时期,但他南定交州、北战广陵的行踪,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他评价自己弟弟陈休先时说:“此弟若存,河洛不足定也[1](p210)。”说明他建立的不会是一个满足于偏安的政权。只是由于侯景之乱,南方四分五裂,国势衰弱,才使他无暇北顾罢了。而且,统一中国应具备必要的条件。要是对方民心十分稳固,政治现状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企图诉诸武力以成就自己救世主的理想,则非但无法实现统一的目的,说不定还要成为挑起战争的历史罪人。更有甚者,保不准还会全盘皆输,损失惨重。梁武帝得淮南后失全国,陈宣帝图淮北而丢淮南,陈后主纳“后梁”而输江南,就是严重的历史教训。所以,陈霸先有统一中国的愿望而无实施统一的步骤,有所为又有所不为(事实上,陈霸先建立陈朝后一直忙于应付各种割据势力,无暇顾及北方),应属于值得提倡的英明之举。

第二,陈霸先对北齐的战争,总体上也属防御性质,其中根本原因是实力不够,此外,还和他开阔的政治胸襟有关。侯景乱梁,北齐乘机抢占了淮南。陈霸先在平定侯景之乱后,曾率先领兵前往广陵,准备接管侯景在长江北岸的武装力量,这是陈霸先政治远见所在。当时,北齐也已经授权行台辛术绥抚淮南,并移镇广陵。比较而言,辛术的军事力量更强大。侯景在江北的部将郭元建本来也是北方人,郭元建是侯景乱梁的得力干将,在南方已犯下滔天大罪,按照他的毕生行事,自然不愿归顺南方原先的敌对势力,所以,侯景败后,郭元建马上归顺了北齐。陈霸先因北齐势盛,只好返镇京口。北齐政烦赋重,江北百姓不堪忍受,陈霸先后来又在五月和七月两次领兵渡江作战。七月的一次,陈霸先出兵是为了接应广陵的起义民众,北齐要求梁朝割让广陵,王僧辩同意后,遣使命陈霸先退军,广陵百姓一万多人随陈霸先一起南归 [1](p6)。此时,南方国力十分虚弱。

梁元帝被西魏杀害后,梁将陆法和、王琳等先后投靠北齐,王僧辩败亡,其手下亲信将领徐嗣徽、任约等也投奔了北齐,并积极充当引导北军南侵的急先锋。绍泰元年底,北齐乘陈霸先主力南征之际,出动二万多兵力,在主帅柳达摩等率领下,助徐嗣徽、任约进攻台城。陈霸先急忙回军救援。这场战争,陈霸先灵活用兵,以弱制强,有效地摧毁了北齐的生力军,并把北齐的主力全部包围在石头城内,北齐军成了瓮中之鳖,最致命的是断了水源。这时,建康城内却泛起了一片求和声浪。其主要原因是担心军事上的获胜会激起北齐更加强烈的报复,极端虚弱的建康政权,不可能有对付强盛北齐的能力。所以,大臣们都主张乘胜和解,以换得苟延残喘,且要求陈霸先让驻防京口的侄子陈昙朗往北齐充当盟和人质。陈霸先反对和议,并预料北军未受重创,还会卷土重来,但面对群情汹汹的舆论压力,陈霸先的民主作风促使他遵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只是有话在先:“孤谬辅王室,而使蛮夷猾夏,不能戡殄,何所逃责。今在位诸贤,且欲息肩偃武,与齐和好,以静边疆。若违众议,必谓孤惜子侄。今决遣昙朗,弃之寇庭。且齐人无信,窥觎不已,谓我浸弱,必当背盟。齐寇若来,诸君须为孤力斗也[3](p1097,下栏)。”结果,获胜的南方反而陪着笑脸,把人质交给了走投无路的北齐军。

处于军事优势的陈霸先,能毅然送爱侄入虎口,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属维护广大平民阶层利益的忘我壮举,显示了他“走出小家为大家”的高尚人格。北齐军撤回江北后,酒疯子皇帝高洋果然不相信南方还有实力,他可能认为擅自盟和的北齐将帅丢了他的脸,一怒之下,杀掉翻败为胜、立下奇功的主帅柳达摩,于太平元年三月又出动十万大军,五月,取道芜湖杀向建康。但高洋发起的是不义之战,受到南方人民的坚决抵抗,六月,北齐军又被全歼。陈霸先为了振作士气,不再放虎归山,北齐最高军事指挥官四十六名将帅被全部斩首[1](p11)。北齐用武力胁迫建康建立一个傀儡政权的幻想彻底破灭,从此,打消了兵戎相加的念头。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北齐鲜卑族政权的创立者高欢尚能奉行民族和解政策,而其子高洋则是一个极端昏暴无道的酒疯子。由于高洋残忍,上行下效,整个北齐的政风是极端野蛮的。《资治通鉴》载:“帝(指高洋)既残忍,有司讯囚,莫不严酷,或烧犁耳,使立其上,或烧车釭,使以臂穿之,既不胜苦,皆至诬服[3](p1106,下栏)。”要是没有陈霸先从军事上阻止高洋的南扩野心,那么,在南方已稳定二百年的华夏传统文化,必将遭到最后毁灭性的摧残。

第三,陈霸先能客观冷静地承认异族政权,既不排斥,也不畏惧。综合分析陈霸先与北齐的战争,他对异族政权是持尊重和包容态度的,但他不放任异族的强暴,敢于制止野蛮的武力进犯。他在诛除王僧辩后,仍依前向北齐称臣[3](p1096,下栏);军事上战胜北齐后,仍没有否定北齐宗主国的地位[5](p64)。滑稽的是,他敢于处决北齐前来挑战的将帅,却又不肯在北齐前来调查的特使面前承认自己的果敢。在徐陵代笔的《与北齐广陵城主书》中,他是这样解释北齐将帅的“失踪”的:“……而萧轨等缺信叛亡,苟相陵易。郁从东道,驰至北郊。既逼宫闱,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便闻人马,因此奔散。且置兵之地,沟涧且多,退兵之时,投赴相积。近遣张都来此,具是行人所见。但广陵、建业,才隔一江,战场去岸,不盈五里。军人退散,理返乡家,缘岸村人,复有舟楫,且芦簰荻筏,竟浦浮江。千百为群,前后相继。吾又勒兵案甲,不听讨捕。若无恐惧,并应安达。假使在此,不可更生。至彼而殂,差非吾过。……[6](p3449,上栏)”一个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在陈霸先的答复中,宛如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这对一手制造战争的北齐统治者来说,恐怕惟有苦笑而已。

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中国是一块原生性极强的土地,占主流的一直是本土文化,同时又善于接受和同化外来文化。北朝、金元、满清都是少数族外来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用我们现在中华民族的观念来分析历史上少数族掌权的现象,理应持客观包容的态度。难道汉族人可以称帝统治他族,他族人就不能称帝来统治汉族?虽然少数族夺取统治地位时,无不仰仗血腥的暴力,其摧残汉族无辜百姓的手段是残忍的,但促使其成功的恰恰都是由于汉族政权自身的极端腐败。对百姓来说,葬身虎口和命丧狼牙没有实质性的差别。纵观汉族政权被少数族取代的历史,当时的汉族政权已经沦为少数腐朽家族利益的代表,一个政权仅代表一个集团而已,并未代表广大汉族人民的利益。这样一个只代表少数圈中人利益、已经被底层广大民众所抛弃的汉族统治集团,败亡于能代表整个少数族人民利益的、新兴的异族统治集团,其实不值得奇怪。少数族政权取代汉族政权的现象,与其说是野蛮征服了文明,不如说是野蛮扫荡了腐朽,践踏了文明。对于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民族每一位匹夫来说,应思考的是支配自己命运的统治集团为什么会逐步走向腐朽,从而导致最后的玉石俱焚。所以,不能把汉族政权和整个汉民族利益等量齐观。

其次,不能把奋起抗争与维护腐朽统治混为一谈。在民族矛盾冲突之际,广大民众时刻面临生存威胁,为本民族的生存而抗争、给野蛮势力以沉重打击的有志之士,就是民族英雄,永远值得纪念(尽管他们那时可能还打着没落政权的旗号)。因为这打击至少能迫使野蛮势力有所收敛,甚至会迫使他们步上文明的轨道;而持迁就投降态度的,无疑是历史的罪人,因为这种迁就投降助长了野蛮势力的嚣张气焰。当然,分析历史上的民族问题,情况很复杂,唯本民族为是,视异族为劣的,属典型的民族主义意识,固然不足取;同样,死扣义理,不顾时势,盲目地以抗争为英雄,以和议为卖国的论调,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迂阔之谈。

陈霸先的民族观之所以值得肯定,一是他尊重异族创立的政权,不盲目排外,只要有利于国家安定,就不怕俯首称臣;二是他勇于制止异族的野蛮凌辱,不迁就投降,只要能维护人民利益,就不怕武力抗争。一切“以人为本”,不死扣义理,不盲目争雄称大,说明陈霸先注重的是广大平民百姓的生存环境。政治家的民族包容意识强,能使国家和民族少走许多弯路,让人民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流血冲突。

 

六、高风亮节,德化人心

陈霸先给予他人的印象,史书上有这样几处记载,最早是陈霸先的恩师萧暎,萧暎任吴兴太守时,十分器重陈霸先,曾对身边僚佐说:“此人方将远大[1](p2)。”第二个也是陈霸先的上司——新任交州刺史杨,杨欣赏陈霸先的军事才干,曾说:“能克贼者,必陈司武也[1](p2)。”第三是高凉郡的少数民族领袖洗夫人,洗夫人和陈霸先共同击退李迁仕后,回家对她丈夫冯宝说:“陈都督非常人也,甚得众心,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3](p1078,中栏)。”第四是在和王僧辩会师时,《梁书·王僧辩传》记载:“霸先倜傥多谋策,名盖僧辩,僧辩畏之[2](p627)。”可见陈霸先能给他人以非常深刻的影响。

余姚虞荔、虞寄兄弟都是梁朝德高望重的饱学之士。虞荔在陈蒨平定张彪时被陈霸先请到建康,虞寄在侯景之乱时已被乱兵劫持到闽中。闽中豪帅陈宝应仰虞寄美名,延为府中上宾。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虞寄就劝陈宝应归附陈霸先,陈宝应因而遣使通诚。侯景平定后,梁朝诏征虞寄入朝任职,陈宝应推托路途阻隔,不肯放行,并多次要虞寄在闽中任职,掌管府中文翰,虞寄一直推辞不就。陈宝应尽管受到陈霸先厚遇,后来还被陈文帝列为皇室宗支[1](p487),但野心非小,陈天嘉年间,反象日渐暴露。虞寄常在言语之间讽喻规谏,让陈宝应明白逆顺之理,陈宝应却听不进。有一次,陈宝应让左右读《汉书》,自己卧而默听,当读到蒯通称赞韩信“相君之背,贵不可言”时,陈宝应忽然起身发话:“可谓智士。”虞寄立刻直面反驳:“覆郦骄韩,未足称智;岂若班彪《王命》,识所归乎[1](p259)?”但陈宝应没有省悟。

虞寄知道陈宝应反叛陈朝的野心已不可遏止,就隐居东山寺,假称脚病,不肯入陈宝应府中。陈宝应猜测虞寄的脚病是伪装的,派人前往焚烧虞寄的卧室,虞寄仍安卧不动,左右想扶虞寄逃出,虞寄拒绝说:“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纵火者无奈,只好回过头来亲自救火。

不久,东阳留异举兵反叛陈朝,陈宝应派兵响应,虞寄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谏诤书,作最后的规劝。为了使陈宝应看清形势,信中首先分析侯景之乱时,群雄迭起,民无定主,陈宝应选择贤君,投靠陈霸先,不失为远见卓识之举;又指出陈霸先禅梁称帝属时势使然的天命所归:“自天厌梁德,多难荐臻,寰宇分崩,英雄互起,不可胜纪,人人自以为得之。然夷凶翦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岂非历数有在,惟天所授,当璧应运?其事甚明……[1](p260)”;接着,或正或反,层层剖析陈宝应举兵反叛属自取覆亡的必败理由,共十条;最后,劝陈宝应和留异决绝,速遣儿子入朝为质,以避凶趋吉。书信呈上后,陈宝应览书大怒。幸亏有人劝说:“虞公病势渐笃,言多错谬。”使陈宝应压住了火气,且顾忌虞寄是东南民望,才没有敢下毒手。后来陈宝应兵败,十分后悔,对其子说:“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

应该指出,虞荔、虞寄既是博学鸿儒,又都是梁朝遗老,他们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信条,感情上十分眷恋梁朝故国,但为什么对新兴的陈氏王朝如此归心呢?这并非因为他们得到了陈氏王朝的什么好处,而完全出于对时局的理解,对国计民生的考虑。即从虞寄角度来说,他这么忠心耿耿地替陈王朝说话,实际上与陈霸先不曾有过一面之交,也未沾上一点皇恩。况且虞寄此时还陷身陈宝应手中,这个不可一世的藩将已决定和陈王朝决裂,虞寄却不怕落下杀头之罪,竭力歌颂陈王朝,企图阻止藩将的背叛行为。由此可见,陈霸先禅梁称帝,是被时势、被民情推上去的,象虞寄之类高尚贤达,尚且如此肯定其合法地位,当时建康普通百姓对陈霸先的爱戴之情可能还要炽烈。

关于虞寄的学问品行,我们可从唐朝散骑常侍姚思廉的评价中得到完整的印象。姚思廉是一个文人,文人惯于相轻,但他对虞寄的评价却让任何一个读者肃然起敬:“寄少笃行,造次必于仁厚,虽僮竖未尝加以声色,至于临危执节,则辞气凛然,白刃不惮也。……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才期年数月,便自求解退。常曰:‘知足不辱,吾知足矣。’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常出游近寺,闾里传相告语,老幼罗列,望拜道左。或言誓为约者,但指寄便不欺,其至行所感如此[1](p263)。”虞寄在百姓心目中,可敬可亲,简直如同神明。虞寄在陈霸先讨伐侯景时已促成陈宝应归附陈霸先,在陈朝渐趋稳定时又阻止陈宝应背叛陈文帝,实属利国利民之举。清人赵翼曾误以为姚思廉写虞寄时有徇私之笔[9](p122),当是未明虞寄谏诤之时代背景而已[]

陈霸先能使素不相识的虞寄如此归心,应与他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能力和声望有关。虞寄属德高望重的大儒,另一位力能扛鼎的猛将,他对陈霸先的忠诚态度,和虞寄相仿,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周铁虎,出生地不详,人们只知道他是北方人,南渡归梁时“语言伧重,膂力过人,便马槊”,起先在梁河东王萧誉手下为将,以勇敢著称,被萧誉任为府中兵参军。侯景之乱时,梁元帝萧绎与萧誉结仇,派世子萧方等袭击萧誉,萧誉帐下周铁虎出战,萧方等被杀。后来萧绎又派王僧辩征讨萧誉,抓住了周铁虎,王僧辩因为他杀了方等,准备活烹他,为方等报仇。周铁虎口出壮语:“侯景未灭,奈何杀壮士。”王僧辩见他出语不凡,就留下了他,任为属将。后来周铁虎跟随王僧辩屡立大功,进爵为侯。

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后,周铁虎却率领所部人马,立即归降陈霸先,成了陈霸先手下一员勇将。后随周文育征讨王琳,兵败被擒。王琳逐个引见被俘的陈军将帅,惟独周铁虎铁骨铮铮,辞气不挠。于是王琳留下所有将帅不杀,只杀周铁虎一人[1](p170)。陈霸先得知此事,特地下诏褒奖。陈天嘉年间,周铁虎又获殊荣,被配享在陈高祖庙庭。按理说,周铁虎这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猛将,一切都来自王僧辩的不杀之恩,应该为王僧辩死节,但他偏偏“士为知己者死”,成了为陈霸先尽忠的烈士。其中原因决非偶然。

如果说周铁虎是被陈霸先德泽所化的武将的代表,那么杜稜的经历就来得还要典型。杜稜本来是梁新渝侯萧暎广州府中的幕僚,萧暎死后,一直跟随陈霸先,立下不少军功。梁承圣四年九月,陈霸先袭击王僧辩之前,先召周文育、侯安都、徐度及杜稜四人商议,惟独杜稜表示为难。这使陈霸先十分不安。为了防止杜稜泄露军机,陈霸先使出了极端手段,亲自用手巾绞昏杜稜,关入密室,后来大军出动,陈霸先仍召杜稜同往[1](p192)。杜稜和陈霸先之间爆出这么一个异常的过节,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肯定会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但结果并非如此,陈霸先重用杜稜一如既往,杜稜忠诚事主依然如故。这年十月,陈霸先亲自领兵东征杜龛,留守台城的重任就交给了杜稜。当时主力出征在外,台城内十分空虚,任约、徐嗣徽勾引北齐大兵压境,杜稜和侯安都共同指挥防御,杜稜“昼夜巡警,绥抚士卒,未尝解带[1](p192)”,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陈霸先称帝后,又把主掌中外兵要的中领军一职交给了杜稜。陈霸先死时,朝中没有别的大将,惟独杜稜握有军权,但杜稜毫无异志,依然忠心耿耿,助章皇后完成了陈王朝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杜稜的故事会给后人留下种种遐想,即促使杜稜生死不渝地效忠于陈霸先的,究竟是什么?

杜稜毕竟没有被绞杀,另一位将军杜僧明和陈霸先还有着杀兄之仇。当初,杜僧明与兄长杜天合及周文育等一起包围广州,结果被陈霸先赶来一场痛击,杜天合中箭身亡,杜僧明被俘[1](p136)。两人之间有着这一深仇,却不见后来给双方的信任带来什么影响。杜僧明在陈霸先手下任将帅,南征北战,屡建大功,终于成为陈王朝的奠基人。杜僧明是陈霸先德化左右的又一成功典型。

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8](p126)。”陈霸先影响社会各阶层的“德”,集中表现在他散财节用的恭俭作风上。这种生活作风,基于他对民力的珍惜,基于他的民本意识。因为以民为本,陈霸先才能“恒崇宽政,爱育为本,有须发调军贮,皆出于事不可息”;因为以民为本,才能“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费”;因为以民为本,才能“充闱房者,衣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1](p40)”。《陈书》记载,永定二年正月,战事有所缓和,陈霸先立即下诏:“近所募义军,本拟西寇,并宜解遣,留家附业。晚订军资未送者,并停,元年军粮逋余者原其半。州郡县军戍并不得辄遣使民间,务存优养。若有侵扰,严为法制[1](p36)。”永定三年四月,因东阳一带遇灾,陈霸先特遣中书舍人江德藻前往救灾慰劳。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志中,至今还保留有陈霸先遣使赈灾救贫的记载。

姚思廉概括陈霸先的生活作风,一是不贪钱财,二是不事挥霍,“及乎践祚,弥厉恭俭[1](p40),”“恭”者待人,“俭”者接物。社会对财富的创造,总有一定的限度,而统治者的挥霍,往往没有止境,以有限的财富填充无止境的挥霍,自古是动乱之源,是罪恶之极。陈霸先称帝后能愈加恭俭,顾及底层百姓,为世人树立了光辉榜样,永远值得后人褒扬。其高度平民化的生活作风当时是影响了整个官僚阶层的。山阴孔奂任晋陵太守时不接受富人赠送的衣、被,留下一句名言:“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民有未周”就不忍独享温饱,是典型的平民政治家情结。陈初官僚能像孔奂一样行事的不少,应和陈霸先的以身作则有关。陈霸先的恭俭之风,后来还一直影响到了陈文帝和陈宣帝,陈文帝“国家资用,务从俭约。常所调敛,事不获已者,必咨嗟改容,若在诸身[1](p61)”,陈宣帝“皆循俭约,勿尚奢华[1](p96)”及遗诏薄葬等,都和陈霸先倡导的恭俭品德有关。

 

综上所述,陈霸先出身寒门,起家下吏[7](p257),从一介平民成长为一代英主,除了天时地势的造就外,其自身英略大度、爱育为本的从政品格才是主要因素。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历来争论不一,都因价值取向不同,政治立场不同。要是我们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作为开国皇帝的陈霸先,最值得发掘的文化内涵是其亲民、爱民、关心普通百姓生计的政治倾向。他出身平民,起用的多属平民,称帝后保持平民本色,政治上倾向于平民,坚持“爱育为本”,是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的典型。

平民阶层属于社会的大多数,统治者为少数贵族阶层谋利益十分容易,为广大平民阶层谋利益则非常艰难,能为广大平民阶层谋利益的最高统治者,才称得上大德之君。

陈朝只有半壁江山,陈霸先只做了三年皇帝,研究历史的人很容易忽视陈朝的历史地位,忽视陈霸先的历史作用。假如我们深入分析,陈霸先不仅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为延续华夏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以自己的立身处世,为后人留下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宝库。作为现时代的中国人,精神境界或许更高,可今天的精神境界毕竟来自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中国人离开自己的文化积淀,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一个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的形象,代表的就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政治文化。

 

[]赵氏云:“虞寄本梁臣,……后陈武代梁,宝应有异志,寄惧祸及,不受其官,……其于陈武,未尝有君臣之分也。若以报韩为心,正应佐宝应拒陈武,乃反为书劝宝应臣服于陈武,书中并称陈武曰‘主上’,曰‘今上’,以自托于班彪《王命》论。试思彪本汉臣,故宜归心于汉,寄非陈臣,何必预附于陈?当其不仕宝应,尚不失为洁身远害,及其推戴陈武,适形其望风迎合而已。而《陈书》专以此为寄立传,且详载其书千余字,欲以见其卓识高品。亦思寄之于陈武,有何分谊,而汲汲推奉耶?”赵氏不知,虞寄早已促成陈宝应臣服于陈氏两代帝君,陈宝应此时所拒的并非陈武帝,已处在陈文帝时代。赵氏非但弄错了虞寄谏诤的时间,且推论虞寄人品,仅限于愚忠层面,并未站在民本立场上领悟虞寄的“君子之心”。

 

参考文献

1、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3月北京第1版)

2、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5月第1版)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月上海第1版)

4、陈垣《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年新一版,第77页)。

5、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11月北京第1版)

6、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12月北京第1版)

7、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6月北京第1版)

8、《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庄公二十四年》(中国书店1985年第二版)

9、清赵翼《廿二史剳记·卷九·陈书多避讳》(中国书店19874月第一版)

 

(本文系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2004年年会学术交流论文,后有修改,全文登载于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12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卢继传主编)》)

 

作者简介:蒋伯良,男,1954年生,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方式:浙江省长兴县电大        邮编:313100     E-mail7627329@163.com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一)

  • 下一篇文章: 邓小平: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民族英雄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1]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6]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6]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6]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10]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10]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1]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780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