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强国摘录 >> 正文  
  强国摘录(78)         
强国摘录(78)
[ 作者:觉远    转贴自:诚正民族精神研究所    点击数:6526    更新时间:2004-05-25    文章录入:觉远

 

  从犹太民族本身看来,他们不是成为征服者就是成为被征服者,不是残酷地迫害他人就是残酷地被他人所迫害,从来就没有成功地调和过这两种极端对立的立场与经验。同时他们又是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从来就没有主张或相信过天下一家的善意。这个持极端民族主义立场的民族,虽然遍布世界,却从来没有主张过世界主义(也许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解放时有过一段时期的例外)。
  ——《高标见嫉 直烈遭危——评佩雷斯竞选以色列总统失败 》   李寒秋

  一个公民,一个政治家,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不是祖国的一切都值得去爱,连极端排外、宗教与种族仇恨还有军国主义都要去极力维护?一个伟大的,现实的政治家当然要忠于国家利益,时刻加以维护,但国家利益究竟该如何定义,建立在何种基础上却是大有疑问。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公认的答案,“战争是万物之父”,“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成长,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以及“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等等说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这些争论将伴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永远的持续下去,永远也不会有最后的答案与最后的审判。
  ——《高标见嫉 直烈遭危——评佩雷斯竞选以色列总统失败 》   李寒秋

  纵览历史,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老是纠缠于谁是最大的受害者,谁又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与牺牲,谁又应该获得更大的安全与更多的权利这些琐屑的问题上。同时又丧失了广泛的同情心,丧失了公正的立场,丧失了博大和平的气度。那么,离它的最后的,彻底的灭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例如亚述帝国,当年他们的老家两河流域的北部,也是诸多强悍的野蛮民族掠夺与征服的目标。历经多次衰败与复兴后,整个民族怀着一刻绝对冷酷的心,以先进的军事组织与战术,大肆对外扩张与征服,以彻底的奴役与消灭其他民族为手段来建立帝国的永久安全与绝对荣耀。极度残酷的压迫最终导致了最为暴烈的反抗,那些被奴役的民族联合起来,彻底摧毁了亚述帝国,彻底灭绝了亚述民族,使亚述文明的发展彻底中断。这个结局是历史上所有没落帝国中最为极端的,也是唯一的例子。犹太民族的圣书《旧约全书》中曾记载“亚述王啊,听到你覆亡的消息,哪里的人不拍手称快呢?”
  ——《高标见嫉 直烈遭危——评佩雷斯竞选以色列总统失败 》   李寒秋

  伟大领袖人物必须是个教育家,必须在个人的远大理想与人民的现实经验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他必须说服人民,只有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放弃目前的安全与利益,才能够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安全与利益。
  ——《高标见嫉 直烈遭危——评佩雷斯竞选以色列总统失败 》   李寒秋

  任何磨难都改变不了人的秉性,任何危机都改变不了国家的品质。
  ——戴高乐

  一个国家的外交能力,取决于这个国家在战时能给对手造成的破坏程度。
  ——《国防经济学手册》

  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列宁

  没有正统的神学就没有正统的教会。
  ——唐崇荣

  人心的调控很重要。可是中国人的心态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消极、自私、狭隘、短浅等。 只有培育科学精神、快乐精神,才能使人心积极向上。
  ——觉远

  积极向上的人心,也决定了积极向上的时代。衰落的人心,也决定了时代的衰落。
  ——杨凯

  “冷战”也是战争,是代价巨大的战争,是军事机器和意志力的比拼,并在一系列边缘“热战”中决出胜负。
  ——《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潘维

  中国离“崛起”还很远,别人就已经打上门来了,说你有“崛起”的嫌疑。别人连我国的“区域强国”地位都不予承认,还在竭力打压。倘若没有强大的军事机器,中国这个“区域强国”也难立足,难免被“谋杀”。我国的“区域强国”地位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从八年抗战开始,用鲜血“打”出来的,是靠强大军事机器捍卫的。
  ——《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潘维

  国际政治弱肉强食,因为世界是“无政府”的。在无政府的世界里,和平是愿望,弱肉强食是事实,把自己武装起来是根本。和平不是幻想出来的,和平是用武力制造和捍卫的。
  ——《关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潘维

  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郑必坚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提倡一种新的安全观,那就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发展,我们不使用过去殖民主义强国或者帝国主义列强那种掠夺别人、欺负别人、剥削别人的办法,我们靠的是和平发展,我们走的路就是维护世界和平、积极参与平等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西方一些有眼光的学者也已经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给邻国、给全世界带来的不是障碍、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李肇星

  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是: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积累,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温家宝

  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如果这个国家愿意遵守国际规则、愿意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愿意承担自己的国际责任,那么这个国家永远不可能成为对世界的威胁。
  ——龙永图

  如果一个国家愿意开放自己的市场,愿意把自己的市场向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放,那么这个国家无论经济上多么强大,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永远不可能成为对全球经济的威胁,只能成为对全球经济的贡献。
  ——龙永图

  从本质上讲,中国的崛起是恢复,中国是亚洲的天然大国,中国的规模太大,与德国、日本不同,中国不需要更多地借助外部资源,重要的是把自己经营好。中国主要的优势是阴柔的方面,中国的特性决定了其和历史上崛起的强权是不一样的。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   李庆四

  长期来看,崛起要有两手准备,不能被和平所麻痹,关键要进行内部积累。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   李庆四

  中国的崛起要重视自己民族心理状态的培育,消除浮躁和脆弱性。一国的国际地位更多地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因此,自强体魄是和平崛起的最主要基础性条件。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与国际战略》   李庆四

  大国之间不但在经济关系中可以双赢,而且在全球安全和政治格局中也有可能做到双赢。
  ——王缉思

  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和气’的思想”;如果这种思想能为世人接纳,那么这世界将充满欢乐祥和。
  ——英国哲学家罗素

  “崛起”是目标,“和平”是条件。“崛起”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和平”是中国人民的渴望。
  ——《中国“和平崛起”纲举目张》   凌德权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许多地区性战争,又经历了几十年的“冷战”。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深深懂得,只有和平才能生存,只有发展才能富裕。这种普遍的、强烈的愿望是建立当代世界新秩序的原动力,是任何力量难以轻易改变的。
  ——《“和平崛起”适逢历史机遇》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难题如山,关口很多,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和平崛起”适逢历史机遇》

  现在是把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统一起来的时候了。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现在一些外国人担心中国人会紧抱“150年的屈辱”崛起。一旦这种“受害意识”过分膨胀,变成一种复仇心理,那么,在处理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时,就会失去理智,容易冲动。如果这种冲动受到错误的引导和激化,就会引起难以想象的后果。我们在尊重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不要逞一时之能,泄一时之愤。要有大国心态,要有普世主义。
  ——《“和平崛起”适逢历史机遇》

  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硬实力”主要指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这其中经济实力是基础,军事实力是后盾,科技实力是先导;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个国家的崛起应该是指它的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总和,而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不能把“崛起”同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规模扩大完全等同起来。我们看到,直到现在世界大国关注的还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问题。
  ——李长久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还相当落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还是粗放型的,要靠大量投放原材料和能源以及投资来实现。有人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年增长速度是9.8%,其中有4~6个百分点属于环境欠债。而我们国家的资源与能源已经相当短缺了,如果不改变经济结构,不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到2020年,到2030年,会有谁为中国提供紧缺的资源?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消耗,实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费少、经济效益高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树立这种发展观,继续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一大隐患。另外,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低,我们研发投入不够,我们的工业整体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也要落后20年到30年,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不仅不能到国际市场竞争,国内市场也会越来越多地被跨国公司占领。所以说,“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李长久

  我们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是要发展彼此之间正常的国家关系。我们反对霸权政策,但不反对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因为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中国的和平崛起,绕不开西方发达国家,绕不开超级大国。还有,我们的改革开放,很重要的是面对西方的开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大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比较高,比如,在反恐问题上,中美有共同的利益存在;在经济发展上也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大国合作的一面在增长。这也是中国和平崛起在国际关系上的依据。
  ——宫力

  中国的崛起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会增加世界上和平的力量,可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其次,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由此可以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第三,可以促进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第四,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第五,如果中国和平崛起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一个再认识。
  ——宫力

  近代以来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后兴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兴大国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打破原有国际体系,实行对外扩张以争夺霸权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那么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亚洲国家包括中国,难道还会重复这种完全错误的、害人终害己的道路吗!?
  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的崛起。也就是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毫不动摇地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周到细致地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   郑必坚

  一个国家与他国交流的先行者一定是商人。而商人们带去的不仅仅是商品,一定同时带去了母国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当代中国商人要和气生财,让世人看到、感到中国的和平崛起。
  ——《华商的和气生财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的崛起毫无疑问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不然就有可能重蹈历史上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家崛起的厄运。我们不必指望说服敌视中国的政治力量,那样做太书生气了。但是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向合理担忧和过度反射的人群说明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首要的是说明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
  ——《华商的和气生财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西方文化以个人自由为出发点,因而以竞争为核心,民主为精神;东方文化以天地人合一为出发点,以平衡为核心,和谐为精神。
  ——王苍黎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之路。中华民族历来酷爱和平、崇尚和睦,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强权欺压和蹂躏,深知强权必然黩武,称霸必失人心。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曾庆红

  慷慨无私、淡泊名利,是人生的高境界;亦商亦善、回报社会,是事业的大境界。“及时行善”与“及时行乐”相比,对于财富拥有者来说,就是天壤之别。财富成为遗产,往往造就的是败家子,“富不过三代”,就是一个可怜可叹的悲剧。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是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当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体系都还很薄弱的时候,最需要大量的慈善捐款。如果富豪们毕生都守着自己的财富,其实是对财富的最大浪费,也是对社会的最大不公。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   徐迅雷

  慈善让财富光辉,慈而善者不在巨富中死去,更不在挥霍中了结;
  慈善让生命光辉,慈而善者只在回馈中存在,更应在奉献中升华。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   徐迅雷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美国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卡耐基

 

  知识不会用,无非还是知识,那就与自己无关了。
  ——阳光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缠绕着两大相关的主题,一是强国富民,二是现代化。富民即增进公众福利,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强国是自人类按国家形式组织以来,必然追求的公共目标,二者都是由社会内生的目标。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不是看它符不符合某种经典理论,而是看它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是否改善了现状。由于各国情况不同,由于中国所处国情、所面对的问题更具有特殊性,因此,对中国改革的判断不能以某种国外的“成功示范”作为标准,而主要只能以现状的改变情况作为衡量。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社会科学领域的任何理论,都只是对人类有限经验的归纳总结。因此,任何理论一旦自我膨胀到“普世”或“绝对”真理的高度,它的生命力就终结了。为了维持并不存在的“普世”性,它只能自我封闭,拒绝开放和交流。在思想专制时代,要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制度会帮助思想清除异己。在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自由民主主义只能划地为牢、自我禁锢;局限在圈子内部自说自话,回避与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
  这种自我封闭是理论僵化脆弱的表现,其结果必然导致进一步的僵化脆弱、脱离实际、丧失对真实世界的解释力。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改革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民富国强、实现现代化。因此,改革必须兼顾社会多重目标,不能不惜代价、不顾一切,这正是改革艰难之所在。改革以民富国强为目的,所以它不能将社会动荡、国家竞争力大幅衰落作为赌注。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时代,改革尤其必须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这决定了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萧功秦说,不同时代的政治选择大体上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是各种内外客观条件的压力和制约,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各种条件的制约;其次是人们对于富强的各种主观理解,人们的价值观念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支配了他们做出的政治选择;第三是人们在当时可以借助什么样的政治资源来形成他们的政治战略。这三个因素,都是历史本身给定的,由不得人们东挑西拣。身在局中,每个人都象球场上的球员,你既不能决定此一刻球在哪里、也没有专心致志发挥技术的点球机会;你只能跟着球跑、全力争夺;运动的“模式”和最后结局,不由你决定,而由全场情势决定,即由历史所给定的条件决定。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所谓“创新能力”,实质上就是试错能力,没有哪种创新可以不通过试错。不但西方模式是经历几百年试错磨合而成,中国本轮改革至今,也已经经历不少碰碰磕磕,作出过不少调整和修正。因此,任何成功的社会改良,首要条件是社会对试错的容忍程度、即对“犯错误”的容忍程度。清末改良,就是由于缺乏可容忍试错的环境,稍有错失,即车毁人亡,因此,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专制社会的改良意味着政治上一定程度的开放,政治开放的过程就是吸纳民意的过程。由于中国自1840年以来频繁的对外挫折和屈辱,当时民意中累积了大量对于统治者的怨恨与不满。这种怨恨和不满,由于民族心结而强化;更由于当时任何方案的改革,都不可能短期内效应显著、不可能致中国于可抗衡列强之境,而使得中国问题无解。
  以中国之大、积弊之厚,不管当局采取何种改革措施,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当时中国的现状和处境,因此,都不可能令民众满意,都不可能改变“权威流失”的趋势。改革必然趋向于“受到权威危机压力的统治者想通过急剧的、大幅度的、高难度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从而挽回自己的权威危机。但是由于他的改革难度、幅度太大,他的权威又不足以支持这么大的难度、幅度的改革,所以就形成了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大的不满和脱序状态。这种脱序状态所引起的不满又使得他进一步陷入更深的危机感当中,因此要进行更大幅度的改革”的恶性循环。民众只会对需要为历史和现状的一切不利面负责的统治者及其“改革”越来越不耐烦,加上民族主义情绪,满清下台就成为当时唯一选择。因此,是社会结构的极度刚性和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使清末中国丧失了试错演进的空间,只能以流血革命来终结。
  可见,社会对试错的容忍即试错空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社会结构的弹性程度、外部竞争压力的大小以及启动改革的时机和瞬间效应。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关键在于当时在需要负实际责任的统治者幕府之外,存在一个无须对历史和现状负责的现成权威--天皇。因此,只须一次宫殿政变,在这一新权威的整合下,日本就获得了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社会结构模式,拥有了较大的试错空间。中国邓小平改革的最大经验在于:无论从国内国际而言,改革都把握了最好时机,取得了显著的初期效应,增强了社会结构本身的弹性和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赢得了较大的试错空间。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世界在变化、游戏方式也在变化,但弱肉强食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今天的有利处境,不是某种普世观念演绎的结果,而是中国实力积累的体现。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刚性化、外部压力越来越大、改革即时效益的覆盖面越来越小,改革可以试错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从历史经验看,试错空间的丧失,意味着成功机会的丧失。
  当然,情况还没有恶化到只能悲观的程度。未来相对于人类经验而言,永远充满了变数。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往往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历史契机,被变革者所果断捕捉。从可以设想的角度看,除去技术变革、国际环境变化等主要只能被动跟进的因素外,中国最可能出现的有利契机还是象邓小平时代一样,在内部出现某种机遇,使改革者可以出台瞬间效益覆盖面广泛的政策,从而为改革赢得新的支持,社会结构获得新的弹性,改革操作获得更大的试错空间、更多的时间。
  说到底,改革是一场赛跑,只有赢得时间,才可能赢得比赛。
  ——《为什么中国改革只能渐进?》   闲言

  我曾多次与印度学者打过交道,感觉印度人非常聪明,善于学习,有合作精神,有创造力,特别能吃苦,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上能够融入西方体系,所以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的欢迎。
  ——《走马观印度---我大吃一惊》   张召忠

  国际学术界通行“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即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和成就,总是在被同行认可之后,才会被社会上其他各种体系所认可。按照这一价值认可,科研人员在完成一项科研工作后,首先就会寻求科技学术媒体的发表,以获得同行的评议和认可,许多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就是藉此脱颖而出。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的媒体也从中崭露头角,从而确立起学术媒体的地位。
  ——《科技媒体的缺位与越位》   金振蓉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重大装备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谁来装备中国现代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述评》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花钱买不来现代化。仅靠引进发展自己的技术装备,不仅代价很高,也难以追赶世界技术进步潮流。如果一代又一代引进,只会永远落后。
  ——《谁来装备中国现代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述评》

  先进装备是带动生产力发展和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建设强大的装备制造业。
  ——《谁来装备中国现代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述评》

  到2003年底,全球网上信息资源总量为130亿个网页,我国网上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在全球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只有大约2.4%,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在全球的位置。
  因为缺乏信息资源,电脑对不少人而言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倍增器”作用,充其量只是个看点网上新闻的“浏览器”或“游戏机”。可以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滞后已影响到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在每一个国家,政府是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一些学者认为,政府掌握的信息甚至达到全社会信息总量的80%。我国信息资源开发滞后,很大一个因素是直接或间接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的信息资源没有及时公开,使得“宝藏”闲置在档案馆、资料室中,有的甚至从入档之日起就躺在麻袋中“睡大觉”。
  ——《政府信息公开正当其时》   杨谷

  急于求成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一大障碍。重大技术发明创造的出现,有一个积累过程,如果过于强调“产出”,则只能出现阶段性成果,很难国际领先。
  ——《技术发明一等奖为何连续6年空缺?》   王学健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全面审视人类历史会发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很少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平是人类的最大福祉和最大的愿望。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选择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符合亚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受到国际上广泛欢迎。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之路,并不是只求太太平平地埋头自我发展,而对世界事务不管不问。中国一向致力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一向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积极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化解地区纷争和危险,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时宁愿自己受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在在表现它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界意义》   江淮南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前车之鉴,更应该成为我们的后事之师。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科技领域,强者为王都是不争的事实,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更不只是存在于动物之间。当一个国家强大到无人能敌的时候,它就可以通过军事、技术、经济等领域来封锁你、排斥你、甚至歧视你、打击你,通过伊拉克战争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同样当一个国家衰落到极点的时候,她又有什么能力去说“不”,又有什么资格去说“不”,看看腐朽的清王朝,看看飞扬跋扈的八国联军,看看圆明园,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不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勇气”号让我们知耻而后勇》   武少民

  如同“科学无国界”一样,教育,也早已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孤芳自赏的系统工程,而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谁的教育质量高,谁的教育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谁就可以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和资金。
  不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就不会有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不客气地说,中国基础教育近10年来,畸形的功利化追求愈演愈烈,以攀比升学率为惟一目标,以覆盖性大量解题为惟一教学手段,文科教育更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对学习极度厌恶,像走出高考考场,考生即当众焚毁装满教科书和考试卷子的书包的新闻,或许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参照系》   端木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参照系》   端木

  什么时候我国咨询业也出现几个在国际上知名的企业的时候,也就是我国的决策走向更加科学、透明、民主的时候。 
  ——《科学决策有多难》   金振蓉

  从国际经验来看,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国家,经济增长往往比较慢。这就像主要靠卖血赚钱的人多数比较穷一样。因此,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多数是自然资源较为贫乏、而人力资本却比较富裕的国家。现代科技的发展,还使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
  ——《变资源比较优势为竞争力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长云

  拍脑袋创意、拍胸脯决策、拍屁股走人,劳民伤财的“三拍工程”所以常有发生,在于过去政府投资项目上马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政府以全知全能的自信对许多“外行事”进行决策,失误和腐败必然发生。
  ——《科学不是政府的“婢女”》   曹林

  小而全是我国科研的基本特征,许多大型科研仪器闲置和许多科学研究缺乏研究手段的情况大量存在,这对我国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无法提高科研效率,就仍不能避免科研的落后。
  ——《从杨焕明“言败”想到的》  金振蓉

  俗话说,下棋找高手,中国确实需要认真地研究美国,作为赶超的目标。所以认真地研究差距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承认中美之间有差距,是对的,但是目前一些人过分地夸大中美之间的差距是不对的,有紧迫感也是对的,但是必须正确地看待这种差距,认为夸大差距,能够增加紧迫感,有紧迫感能够增加强国的动力就错了。凡事都有个度的问题,适当的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但是人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压力大,太激动了,精神紧张,反而说不出话,手脚哆嗦,甚至神经崩溃的也不少见。人与走狗的不同在于,正常的人是讲究唯物辩证法的,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同时认为人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对物质有反作用。遇到困难要克服困难,而不是被吓倒,投降。
  ——《中美差距知多少?》

  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求真为求善奠基,求善为求真导向。科学就是要求真,就是要研究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讲得通俗些,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追求真理,追求未知,就是追求科学。
  ——《科学离不开人文》

  科学素质最重要的是求真。
  ——《科学离不开人文》

  没有知识产权就受制于人。还有一个指标,叫作对国外的技术依存度。工业发达国家对国外的技术依存度平均是10%,美国是1.6%,日本是6.6%……韩国好像是22%,我们国家远远大于50%。如果我们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将是什么后果?
  ——《科学离不开人文》

  一个普通人对国家民族兴亡,如果不愿意负责任,是可耻的。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文件中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讲得太好了!做大学生要高素质,毕业之后,这高素质表现何在呢?表现为负责任,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任,国家的兴亡是最大的责任。
  ——《科学离不开人文》

  对国家对民族负责是忠,对长辈对父母负责是孝,对配偶对家庭负责是节,对朋友对同事负责是义,忠、孝、节、义,中国传统。
  ——《科学离不开人文》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但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必定自觉不自觉地有形象思维;一个了不起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不但有形象思维,必定自觉不自觉地有逻辑思维,两者不可偏废。
  ——《科学离不开人文》

  一个正确的思想,一个创造的思想,必定是逻辑思维同形象思维、科学技术思维跟人文艺术思维的高度的统一。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逻辑保证思维前后的正确性,没有前一步,就没有下一步,没有下一步就没有再下一步,所以逻辑是最严谨的,不可能出错。 
  ——《科学离不开人文》

  • 上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77)

  • 下一篇文章: 民族精神 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访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大学副校长邵峰晶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2]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8]

  • “碳达峰”“碳中和”:是…[10]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7]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7]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6]

  •  
     相 关 文 章
  • 强国摘录(102)[1631]

  • 强国摘录(101)[1766]

  • 强国摘录(100)[1667]

  • 强国摘录(89)[2048]

  • 强国摘录(87)[702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