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强国摘录 >> 正文  
  强国摘录(5)         ★★★★★
强国摘录(5)
[ 作者:觉远    转贴自:诚正民族精神研究所    点击数:1589    更新时间:2004-01-13    文章录入:222 ]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习近平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

现在社会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面对纷繁的物质利益,要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
——习近平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习近平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
——习近平

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习近平

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
——习近平

权力是柄“双刃剑”,领导干部手中掌握一定权力,这为其创造和提供了为人民服务的机遇,但同时也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主攻目标。
——习近平

打开窗子,才能实现空气对流,新鲜空气才能进来。
——习近平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习近平

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习近平

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
——习近平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历经苦难,中国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
——习近平

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而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
——习近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提出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攻方向。努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科学地总结中国人民历史创造活动的经验并把它们上升为理论,应该成为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新情况新问题大量涌现,迫切地需要我们去研究。同时,还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帮助人们划清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理论和政治是非界限,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在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没有也不会改变。这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对我国的发展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我国在国际竞争和国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都需要我们以新的研究、新的成果作出回答。所有这些,都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
——胡锦涛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深厚的源泉和最强大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在正确回答国内外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才能体现自身的重要价值和理论力量。
——胡锦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正确方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民主、团结和相互探讨的良好氛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鼓励自由讨论,鼓励不同学派、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和争鸣,提倡同志式的、充分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这是探索真理、发展科学的必要条件。只有学术空气活跃起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才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才有利于形成和保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局面。在贯彻“双百”方针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没有禁区,政治理论包括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要有纪律。
——胡锦涛

探索与创新是同继承与借鉴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密切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吸收借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反对食古不化和食洋不化。
——胡锦涛

要大力深化改革,切实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条块分割,“大而全、小而全”,人浮于事,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
——胡锦涛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力量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胡锦涛

建立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让我们的子孙永远铭记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彪炳史册的重大事件,世代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香港同胞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胡锦涛

我们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人类和平进步的崇高事业而努力。
——胡锦涛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时期。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尊重历史。
——胡锦涛

我们也希望广大老同志要热情爱护、积极帮助、真诚提携年轻人;年轻人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大家共同努力,进一步形成老少共融、代际和谐的良好风尚,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向前发展。
——胡锦涛

妇女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努力做到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坚持移风易俗,实行计划生育,教育培养好下一代,积极推动良好家风的形成和发展,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胡锦涛

要通过全面提高妇女的素质,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只有通过全面提高广大妇女的素质,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妇女的进一步解放。
——胡锦涛

尊重妇女,保护妇女,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法律规范和道德风尚。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的进步与发展,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依法维护妇女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各项权益,使我国妇女的地位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
——胡锦涛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主要任务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同时要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平衡,积极应对老龄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国土资源工作,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气力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胡锦涛

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历史上,我国曾经有过丧失机遇而落伍的深刻教训,也有过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现在,我们正处在又一个难得的有利发展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只争朝夕地工作,根本目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确保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胡锦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胡锦涛

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进。
——胡锦涛

我深知人生的艰辛,也知道国家建设的艰难。但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温家宝

前人给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还要我们继续进行开创性的工作。我总记着一句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温家宝

我曾经把今后的工作概括为四句话。第一,实现一个目标,这就是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做到这点,就要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二,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二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第三,解决好三个重大的经济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就业和社会保障,第二个问题是财政的增收节支,第三个问题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第四,推进四项改革:第一项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包括农村税费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对农民补贴方式的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第二项是企业改革。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同时,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第三项是金融改革。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建立起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第四项是政府机构改革。这个方案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这四句话大家可能都已经熟悉了。我又想了24个字,就是为了保证这些任务的完成,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城乡协调,就是要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东西互动,就是东部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把老工业基地的改组、改造和振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内外交流,就是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同时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好机遇,继续推进对外开放;上下结合,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远近兼顾,就是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松紧适度,就是要使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适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温家宝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目标。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两个重大问题来进行。其基本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本届政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打算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济决策、重大的经济问题和重大的建设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形成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第二,依法行政。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按照宪法和法律执行公务,同时又要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和规范。第三,民主监督。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负起责任来,才不会人亡政息。
尽管这些年我们反腐败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应当承认,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在经济体制转轨中,某些领域尤为突出。我们新一届政府准备从四个方面加强反腐败斗争:第一,严格公务员的纪律。第二,严惩公务员违法犯罪。第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改革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资金管理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第四,加强各方面对我们的监督。
——温家宝

教育改革是比较长期的事,要有步骤地进行,但不能停止不动。有改革条件而拖延着不改革是不对的,口头上同意改革而实际上不改革也是不对的。只有在客观情况确有困难或者主观上对情况了解不够时才可以等待,但是等待并不等于拖延。另一方面,鲁莽从事,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改革,也是不对的。
——周恩来

团结是在矛盾中形成和发展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们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间有时是有矛盾的。团结就是在共同点上把矛盾的各方统一起来。善于团结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点上统一矛盾的人。钢铁和水泥是性质不同的物质,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钢骨水泥那样强有力的东西。
——周恩来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马克思

回顾百年历史,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来之不易,今天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中国人民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松劲、不折腾,专心致志,艰苦奋斗,再干一个二十年,再干几个二十年,中国就一定能够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姿崛起在世界东方!
——李瑞环

人民政协拥有大批高水平的人才,不但包括一批经验丰富的各方面的领导骨干,还集中了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被誉为高水平的“人才库”、“智力库”。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我国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国防、外交等各项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智力支持。
——《人民日报》

近代历史开始以前2000多年中,中国一直是当时世界政治、文化最为发达,经济军事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1840年以后,在东西两大国际体系碰撞和竞争中中国失败并衰落下去,一度沦为世界列强瓜分对象。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遏制住了继续向衰败滑行的历史。但是,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中国并未能迅速走向复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中,中国综合实力虽有发展,但并未出现崛起意义上的飞跃。中国虽然同一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从整体上看是处于被封闭和自我封闭之中,并未融入国际社会。因此,它的国际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当时,中国只能是被动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情(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作出本能性的反应。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崛起并不是指这个国家一般意义上发展。崛起是指一个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世界性影响地位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在较短时间内这个国家在经济上要成为重要的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在政治和外交上,它的影响应是全球性的,在军事上它应有能力承担起区域的和世界的安全责任,在文化上它应给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可供模仿的范式。
——张琏瑰

1997年东亚发生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计划,在向泰国提供10亿美元援助后,对东盟进一步援助达60亿美元,并信守“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这些顾全大局的作法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在国际社会发挥建设作用的一支力量。
——张琏瑰

对于中国的崛起,由于各国利益判断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对华政策选择。
一种选择是遏制政策。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会对其既得利益构成挑战,他们对世界局势的变化感到恐惧,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制造麻烦,阻止至少是迟滞中国的发展,甚至纠集数国结成反华联盟,遏制中国。
另一种选择平衡政策。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崛起,对他们是利弊参半,故他们乐意看到中国有发展,但同时又不希望中国强大。因此,他们一方面同中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但同时又企望借助均势力量牵制中国。
第三种选择是合作政策。一些国家决策者清醒地看到中国的强大有利于建立战略平衡,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因而也有利于本国利益的实现。因此他们积极地同中国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
在国际政治中,敌人往往是自己制造的。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推行遏制政策,实际上是想阻止一种历史趋势,逃避现实,不但不可能奏效,相反却会使国际关系回到对峙、对抗和冷战中去。选择平衡政策的原因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历史证明均势理论往往把世界推向持续的动荡不安中,人们应该有勇气和智慧寻找更好的办法。合作政策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历史趋势。
——张琏瑰

盖作战是人类──最富生命力者──的事,而且是人类集团间彼此争强斗胜的事,此时正在较量谁更有生命活力,即看谁更善于发挥人类的特点,争取得主动也。战争双方都在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其能制人抑或制于人将于此取决,而谁胜谁负亦即由之而决。
此非谓战争中一切得胜者,皆从其主动性之高强得来。例如以优势兵力取胜者,即不足算也。此但谓战争双方不问其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之如何,皆必经由力争主动,力避被动而致胜。不过其中有利条件居多之一方,其争取主动就容易了,其主动性即无多可见。主动性最有可见者莫如不利条件甚多,显然处于劣势,而卒能着着取得主动之一方。盖主动性要必在争取主动的争取上见之也。
战争胜负是有许多因素的;然总不外客观存在的旧因素加上主观努力的新因素。旧因素种种非一,双方各有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综合计算下来,彼此对比可能一方占有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新因素即指主观努力之努力,亦即争取主动之争取,亦即各方主帅于其所拥有之条件如何运用。此在事后较论之,其间彼此举措各自可能有善巧有不善巧,亦种种之非一。然而归结下来,胜负之所由分,往往不在前者──旧因素,而在后者──新因素。此即所以说“事在人为”也。
事在人为者,人的主动性为之也。在旧因素中除地势天时等自然条件不计外,其他种种亦何莫非人为之者?何莫非出于生命之创造?但以其属于过去事,为今日所凭借而非能凭借之一面便不得再算入主动性。主动性是只见于当下生命上的,此所以称之为新因素也。
一切生物的生命原是生生不息,一个当下接续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当下都有主动性在。而这里所说人心的主动性,则又是其发展扩大炽然可见的。曰努力,曰争取,曰运用,总都是后力加于前力,新新不已。
我们知道“主动”与“能动”与“自动”,其词意是可以相通的。主动所以别于被动,能动所以别于所动,自动所以别于他力之动。其相通之处即在:其动也,皆非有的受而然,却正是起头的一动。起头又起头,不断地起头,其曰新新不已,正谓此耳。
当然,生命是有其连续性的。然而其连续性世俗之所易见也,而于其刻刻创新,却总在相似相续中,难有创新之可见。唯人类生命最为高强,其创新乃最有可见。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不就是无数创新的积累增高吗?在人类中,人们才智又大不相等的。伟大的天才,其创新往往更有可惊。此在两军作战中见之,在其他事业活动中莫不见之也。
——梁濑溟

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如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它既贯串着好多万万年全部生物进化史,一直到人类之出现;接着又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直发展到今天,还将发展去,继续奋进,继续翻新。
——梁濑溟

自觉是人心的特点。通过自觉的主动性不是别的,就是人们意识清明中的刚强志气。譬如有人对于外界环境的困难险阻未尝不看得分明,且在奋斗中再三再四受到挫折,而卒能不屈不挠坚持到底,以制胜于最后五分钟的那种坚毅精神,即其好例。再则对于强敌,如所谓“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却能针对敌人不稍轻忽的那种豪迈精神,即其又一好例。
——梁濑溟

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十二亿中国人有足够的理由倍感骄傲和自豪。在结束了长期的内乱与外侮之后,中国人民开始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特别是在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短短二十年里,一举完成了通常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实现的发展目标。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上,这种发展速度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但中国的进步并非仅仅表现在经济成就上。与过去数百年历史完全不同的是,这个多灾多难的文明古国如今已真正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它不仅彻底告别了孤立和封闭,而且还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逐步融入主导世界潮流的国际社会。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健康、最具进步意义的社会大转型。
现在,当新中国迈入第二个五十年的时候,这种转型还会继续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中国所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猛烈,社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不可预测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今后五十年,中国如何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重温过去的教训,也许更有助于清醒地走向未来。
在1949年之后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曾一直在变与不变之间摇来摆去。由于长期处在封闭和孤立的状态之下,中国不仅失去了与外部世界共同发展的条件,而且还使国家的管理者缺乏广阔的视野、先进的治国理念和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从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到脱离现实的“人民公社”;从异想天开的“赶英超美”,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全国大炼钢铁……所有这些都无一例外地以灾难性后果而告终。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和幅员辽阔的国家,就这样在封闭的环境里自我消耗,最后被世界潮流抛在后面。不论从什么角度去分析,中国社会过去之所以反反复复地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思想僵化,无视世界潮流。
直到今天,各种违背全球大趋势的思潮仍然束缚着中国前进的步伐。要么是不顾时势,安于现状,夜郎自大;要么是墨守成规,作茧自缚,画地为牢。在过去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这些不健康的心态一直存在,只要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迅速膨胀起来,致使中国失去了许多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早已证明,凡是傲视群雄、领导世界潮流的强盛时代,无不善于自我更新,善于吸收外来的文明,并将其融会贯通,发扬光大。时至当今世界,凡是能够崛起并且保持常盛不衰的异邦列强,也无不如此。对中国而言,若要在今后五十年里重圆强国之梦并且屹立不倒,那么,它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心态和眼光,以更加开放的胸襟面对世界。
未来五十年,中国的命运取决于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中国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又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但是,只凭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民主政治的潮流不应该继续受到忽视和回避。只有在真正民主的环境里,民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执政者的素质才能经得住考验,人民的整体素养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未来五十年,中国国力的持续发展有赖于先进的政治体制。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宽松和富有弹性的体制,既能培养出忠实和高效率的管理者和实践者,又能不拘一格地产生出杰出的思想者和战略家。
未来五十年,中国的形象决定于人民的精神面貌。中国社会的整体架构必须让所有人都能弘扬自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该让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释放。中国更应该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社会,五千年文明的基因应该表现在每个人的脸上,展露在人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在过去五十年里,中国人实现了两次解放,一次是国家的解放,一次是思想的解放。未来五十年,中国人还应该不断地解放自己,在平稳和没有暴力的变革中,彻底摆脱历史留下来的贫穷、落后和愚昧,并打破思想的禁区和枷锁,自信地融入世界。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杜平

实际上中国的尖端人才是非常缺乏的,按照科技部的统计,我们真正的高端人才在全国范围有一万人左右,而美国至少是我们的十倍以上。现在我们在很多尖端领域都缺乏人才,比如,我们是航空大国,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航空市场,但是航空领域的院士没有几个;我们现在是汽车大国,但尖端汽车领域的院士也很少。
——《中国高端人才数量面临深刻危机》  邱震海

未来25年,中国的人才需求一定是往上涨的。中国人口基数大,我们的人口现在是美国的四倍,因此十年之后中国将需要100万顶尖人才。如果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必须要靠人才做支撑。
——《中国高端人才数量面临深刻危机》  邱震海

当一个民族它的上升期和下落期的时候,它的全体国民,尤其它的知识精英他的心态是不同的。你看今天我们在上扬的时候,我们在崛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自豪的,我们的心情有时候会一不小心从自豪走向膨胀,都可以理解,我认为从善良的都可以,我们不要去指责这种膨胀,我们要去警示膨胀。
但是当一个国家在往下走的时候,他是焦虑的,充满一种集体的焦虑,充满一种集体的烦燥。尤其是集体的焦虑到集体的烦燥,最后会演变成一不小心一种集体的骚动。这种骚动也许我们可以从辛亥革命当时,当然我们历史已经过去,我们不可能用英文的虚拟语态跟你说假设当时我们不这样,都已经没有用了。但是我们要去看这种骚动来自何处。
坦率的讲,当1840年中国鸦片战争开始以后到1860年,其实中国已经有了,当时有了第一次现代化的努力,那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30年,改革开放同样也是30年。我在很多演讲当中我把洋务运动跟改革开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觉得这两者中间有内在的联系。
首先它的外在特征很相近,第一,它都是不流血的,都是改革。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从商鞅变法到十一世纪的王安石变法到戊戌变法,从来没有成功过。只有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基本成功。请允许我比较苛刻的说基本成功,因为我们后来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但是洋务运动它第一次的改革,非流血的改革第一次,这个特征跟改革开放非常相近。第二个是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第三个是富国强兵,都非常像。
为什么改革开放基本成功,洋务运动全面失败。洋务运动全面失败非重要的就是1895年在甲午海战的时候败给当时的学生日本,使中华民族感到非常惨痛,所以集体的焦虑产生了。
所以这种由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努力失败之后,中国的精英们变得集体焦虑,变得集体的烦燥变成集体的骚动了。所以今天当我们看辛亥革命一百年的时候,也许我们像外科医生一样的,下这么一个判断也许不为过。但非常遗憾的是,中华民族现在继续还在烦燥,继续还在骚动。今年一百年本来是两岸的人民可以同时来庆祝的,或者至少是纪念,但是由于我们目前的政治上的很多纷争还无法跳出,也许一百年以后我们会为今天感到遗憾。
——《今天的中国是巨大的成绩和巨大的问题在赛跑》  邱震海

过去三十年之前邓小平为什么说摸着石头过河,为什么不争论,因为不能争论。第一我们没有经验,第二阻力太大,一争论大家什么都不要干了。不摸着石头过河也许我们会车毁人亡,所以必须无论从理念还是策略都应该这样做。但是摸了三十年,我们摸出很大的成功也摸出很多的问题,所以未来三十年一定不能继续摸,继续摸,我们现在的成功不知会走向何方。
——《今天的中国是巨大的成绩和巨大的问题在赛跑》  邱震海

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从事新闻实业的人,都希望将社会当作一个舞台和实验室,对这个社会的某些方面去架构一些东西,哪怕是国民素质的培养。
——邱震海

东方人称沉默不语为金,西方人以言论自由为本。那洋人从小就习惯争吵,美国总统从竞选开始就直播辩论,电视收视率超过NBA等最热门体育大赛和顶级歌星演唱会。反观中国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国人的言路都是封闭的,虽然主席他老人家说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事实却是,中华民族的苍天虽然没有被蚁民的街谈巷议震塌下来,每朝每代却总有不少个人的命运因言论不慎而倒霉。
——吕宁思

一个民族的成熟标志,就是社会上敢于自我拷问,敢于面对种种缺陷,在思想与制度面去不断自我提升,而不是将当下的问题都简单地归咎于外国人欺负或是统治者腐败。邱震海坦率、痛苦而又深刻的反思,正是中国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邱立本

  • 上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4)

  • 下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6)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6]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9]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2]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3]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4]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3]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5]

  •  
     相 关 文 章
  • 致白祖诗先生的公开信[903]

  • 强国摘录(95)[2006]

  • 强国摘录(94)[1575]

  • 强国摘录(93)[2170]

  • 强国摘录(92)[203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