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素质教育的三个似是而非         
素质教育的三个似是而非
[ 作者:傅然可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259    更新时间:2004-03-04    文章录入:水木

 

 

“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这样的忧患意识贯穿了梁启超的“提高国民文明程度”(见梁的《新民说》)和今天的“提高国民素质”。至于国民素质是不是就是梁先生说的“民德民智民体”,不得而知;比较有把握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并非“实施”或“推进素质教育”的逻辑前提。

消灭小儿麻痹,实行计划生育,提倡男女平等乃至灭除裹脚都提高了国民素质,不过它们和教育都没关。另一方面,谁也没有因为要“提高国民水平”或“提高国民程度”而推出“水平教育”、“程度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所涉及的制度问题是大于教育或素质教育的。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一。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

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素质”指的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育是无法提高先天天赋的,后天教育只是给天赋以发展的机会。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日知录。教官》说“…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这里抱怨的是没有好的教育,纵有上等天资也无所成就。那么,把“教育”缀以“素质”的新意何在?似乎在对“基本”二字的强调。为什么突然间“基本”成了时尚?难道,素质教育是人们觉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有新人”,“三个面向”等等高不可攀,于是反朴归真转向基本?当然不是。

“基本”为什么是好东西?“基本”的往往有“生成”的潜力,即能力。所谓举一反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的就是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多处强调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可是,鱼渔之别,何新之有?今人不过换个说法,谈所谓“能力”和“成就”的区别。懂英文的,可以谈"aptitude""ability""achievement "的区别。异曲同工,古今皆然。

说素质教育的新意有限并非出于贬意,因为素质教育的提法应该是言在立新,意在破旧。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二。“实事求是”并非新词,始出于《汉书》,一度成为清朝考据主义挑战空谈义理的理论旗帜,1937年又被毛泽东题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二十年前,“实事求是”四个字及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又横扫教条主义的阴云,为今天的改革铺平了道路,其不朽之贡献不在立新而在破旧。

素质教育要破的旧是什么呢?素质教育强调基本能力。能力和成就固然在概念上区别分明,但在现实中很少有不体现于具体成就的能力,很少有不通过一点点成就的积累而获得的能力。所以,强调素质或能力,一点也不该意味着轻视成就。就国民素质而言,更无法想像脱离具体成就而空谈国民的潜能。现实生活中,成就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力倒是抽象得多。考试成绩或分数只是成就的一种。

素质教育要破的旧不是所谓应试教育,而是那些不能反映基本能力高低好坏的标准和考试,以及它们对教育实践的错误影响。教育总是要面对评判的,最终的评判是实践,诸如道德实践,工程实践,理论实践,艺术实践,管理实践等等。面对“实践之试”的教育是不可避免的应试教育,理所应当的应试教育。考试和素质,正如心电图和心脏官能,不是一对矛盾。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所谓高分低能的说法,也是差之毫喱,谬以千里。关键是,让考试和要考察的能力建立更好的联系;让培养和考察的能力和现实实践建立更好的联系;让这样的考试衡量教育成就,指导教育实践。这是要澄清的似是而非之三。

澄清了三点似是而非,现在该作个总结。就提高国民素质而言,无论多成功的素质教育都只是一个方面的贡献,国民素质的提高不只系于“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实践的层面上,教育从来就应该是强调基本素质或能力的培养。因此,与其说“实施素质教育”听起来像一种新教育方法新教育政策,不如说“教育要始终强调素质的培养”,以免给广大教师家长带来不必要的困惑和兑现不了的期望。素质教育的讨论,正如当年关于真理标准关于实事求是的讨论,意在端正态度,认准方向。实事求是是一种态度,一种可贯彻于各种实践的精神。实事求是不是一项可以自上而下实施的新工程。素质教育亦然。

 

 

  • 上一篇文章: 也谈国民素质与民主法治

  • 下一篇文章: 创造教育的方法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8]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5]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1]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3]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9]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5]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2]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11]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3]

  •  
     相 关 文 章
  • 素质教育的盲点[1716]

  • 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断想…[2025]

  • 网络教育·整合·素质教育…[1434]

  • 素质教育与少儿图书馆[1741]

  • 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211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