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素质教育的盲点         
素质教育的盲点
[ 作者:许南翔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716    更新时间:2004-03-16    文章录入:水木

 

    一、问题
  现在教育界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可是这么几年过去了,除了一些学校走过场式的形式主义外,似乎一切都还是和原来一样。素质教育只剩下一具空壳,一个口号,有人曾半开玩笑地说:“让学生多做题能提高应试能力,这也不是一种素质吗?”这的确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但细细想来,这句话不论是真理还是诡辩,至少它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许多人并没有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但“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本身的的模糊性,使我们必须要问:什么是素质教育?
  我认为,素质教育这个提法本身就有缺陷,因为“素质”这一层含义本身已经包含在教育这个概念里面了,教育本来就是关乎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的。说素质教育就好比说“红的红花”,“女姑娘”一样,构成了语义上的重复,是绝对说不通的。唯一可能的理解只能是这样:在之前我们所理解的教育一词里面,并不包含有“素质”这一层意思。于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教育这个概念出现了分裂,分为“关乎素质的教育”和“不关乎素质的教育”——只是在表面上我们没有去界定。而后一种提法在西方肯定让人大跌眼镜,怎么还有这等怪事?但事实就是这样,这是我们的“国情”。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在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中,教育这个词的肯定不包含有“素质”之意,因而可以以定语的形式用“素质”这个词来修饰它。但有趣的是,这种提法的出现恰恰揭示了原先教育一词的空洞无意义的真面目。那么先前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
  我无法确切地定义它,说这种教育的实质是应试教育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这是应试的,还拼命地乐此不彼地往里跳,有些人甚至付了高昂的“赞助费”,把子女送进重点中学而去更好地应试?可以推测,这里应的试,已经承载了考试之外的太多内容。
  有人指出,只要高考制度在,中国就不可能有什么素质教育。只有取消高考,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但我认为问题没有那么简单。首先,我们看看不再有高考应试压力的高校教育,走过了应试的学生不由自主得又陷入了“证书教育”(只要拿文凭)和“应聘教育”(为了找好工作而考各式各样的证)的怪圈,素质教育成了空中楼阁;其次,我们看看国外,人家国外也有考试啊,为什么惟独中国的考试制度把教育给坑了呢?原因只能是,我们的考试是外在于教育的,而不是教育本身所必然包含的一环。
  应试教育所面对的高考决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考试。说高考不普通,并不在于要强调它的重要性。我认为它的不普通是因为它所蕴涵的内容已超出了考试本身。高考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等级的分界点,实质上它不构成一种教育职能——对所学知识能力的一次检验,而担当了一种社会职能——对学生进行分类,分流。(因而没有学生在乎考过之后自己所错的题,只在乎自己考了几分)只有认识到高考这样一种担当社会分类的职能,我们才会发现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为了最终给学生分类贴标签而实行的教育,高考就象“最后的审判”。表面上是应对考试,实际上是为了考试背后所包含的利益。贴上好的标签的学生(考得好)意味着迈向社会上层的第一步,而贴上了一般或不好的标签的学生不用多说所能走的路便不如前者了。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高考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事。且不说这种分类的非人道性(抹杀了人的无限可能性,以外在的标签把人强制地分为三六九等),只消看看我们所谓的教育在这种社会分类中担当的角色便能看出,教育只是个附庸(从古代的为科举,为功名,到现在的教育为现代化服务),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没有获得过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才是中国教育真正的症结所在,当教育本身只是非独立时,它只能是为了什么的教育,而不能获得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本来应该的意义:为了成人——使人成为人,而不是去做工具。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含义。
  二、出路
  教育的独立是指教育作为人的一部分(让人成人),本身具有自己独立自足的价值,而不再是实现某种外在价值的手段。蔡元培先生在成为北大校长的时候提出大学应有自己独立之精神,“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各趋正轨。”这就是教育的独立。在西方,有专门教授实用应用类技术的学校,但大学则是以追求学术真理为目标的。而我们的大学却在向着全面技校的方向发展,可见这样一种独立的教育精神在目前中国不具有很大的现实性。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独立依赖于个体人格的建立,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这是目前中国人所最缺乏的。绵延了两千余年的群体意识的同化,这种巨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人的个体人格一直没有被建立起来。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我”这个概念的认识是一片模糊甚至是根本没有的。中国人的自我观念(还不是自我意识)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外在规定上的,身份,地位,职业,金钱。除去了这些外在的加在“我”这个概念上的东西之外“我”还剩下些什么呢?我成了虚无,成了不存在。这一点是决大多数充满现世精神的中国人所不愿也无法面对的。而恰恰是这一个“我是什么”的问题,是建立自我意识的第一步,是独立思考精神的第一步。自我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永远追问“我是什么?”的过程。在这追问的过程中,人才会意识到自己不是某个外在目的的手段,而本身就是目的。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的不停的追问。
  这样独立的追求必然导致教育的独立,而教育的独立的同时也造就了独立的追求。我想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真正的素质教育才可能得以实现吧。

 

  • 上一篇文章: 幼稚园大学

  • 下一篇文章: 兼容并包 蔡元培的目光与措施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3]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2]

  • 侯外庐西大治校[58]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60]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0]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9]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11]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4]

  •  
     相 关 文 章
  • 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断想…[2025]

  • 网络教育·整合·素质教育…[1433]

  • 素质教育与少儿图书馆[1741]

  • 素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2110]

  • 素质教育的三个似是而非[1257]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