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基础教育怎样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基础教育怎样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 作者:长超中学 朱建民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696    更新时间:2004-03-04    文章录入:水木

 

 

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基础教育怎么办?这个问题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二十一世纪是国际经济和科技竟争非常激烈的一世纪,各个国家都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归根结蒂都与各个国家的国民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如果说有障碍的话,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的设备问题,而是十多亿人口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一到人均都是排在世界倒数第几位。资源很少也是事实,资金不足也是事实,许多技术还很落后,也是事实,这些因素可能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但不是最大的障碍。日本的资源不多,瑞士、瑞典、新加坡的资源也不多,但他们却很发达,所以资源问题是个问题,但可能不是最大的问题,资金和技术的问题也不会是最大的问题,资金可以自己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自己发明,也可以引进。但是13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

我们的国民素质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解放前80%是文盲,现在80%以上是非文盲。这一点是需要肯定的。但从总体上看,恐怕还要承认我们的国民素质是不太高的,不承认这一点也不行。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许多现象,譬如贪污腐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经营中的坑蒙拐骗,社会生活中的偷盗扒窃,还有各种刑事犯罪,卖淫嫖娼和拐卖妇女儿童等等,这些活动还相当猖狂。这些现象固然有一个完善法制和加强管理的问题,但是也不可否认,也有国民素质不高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5月就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提出,在2000年以前,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2000年以后,再用若干年时间,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对于基础教育来讲,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或者说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的影响,然后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的模式。

什么是素质?一种解释是个人先天具有解剖生理的特点,另一种解释是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是个人在后天环境影响或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后一种解释。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与先天禀赋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聋哑人要培养成歌唱家是比较困难的,先天禀赋制约很大。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天禀赋差异并不大。人们素质的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在应试教育这种模式下,考试分数成了评介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中小学教育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什么就不教什么,不考什么就不学什么这种现象。在考分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死记硬背,满堂灌,大运动量,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这些现象就应运而生。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虽比较好,但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也比较差,由于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积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差。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出现不善于利用时间,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善于合作共事,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反映在心理品质上,往往缺乏抗挫折能力,意志比较薄弱,而且缺乏竟争意识,缺乏危机意识。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21世纪这样一个竟争社会挑战。

为了改变这种基础教育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使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国民素质教育,使基础教育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21世纪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点:

一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在我们的中小学德育教育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绝大多数学生热爱祖国,在学校升旗时,能够立正行注目礼,这样的行为在社会各界当中,应该说是突出的;二是多数学生人生观基本正确,有集体主义观念;三是多数学生懂得自强自立,能爱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已的人格尊严。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思想道德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一部分学生劳动观念弱,劳动习惯差,不珍惜劳动成果,过分地看重个人利益;也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缺乏奉献精神;一部分学生社会公德及法律意识不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向钱看,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所以,要适应21 世纪对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爱国主义教育,强调以“五爱”教育为中心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第二是公民意识教育,教育每一个学生遵纪守法,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加强法制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第三是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勤劳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包括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和其它的一些社会公德。

二要培养一批好校长,建设一支专家型的新型校长队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之魂,选用好校长是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校长应是教师中最适宜、最优秀的人选,是熟悉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专家,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能够带领教师创新探索,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大力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使他们掌握和运用先进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四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国民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出现应试教育除了有中国悠久传统文化影响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缺乏必要的经费和设施。现在中小学的经费除了用于人头经费外所剩无几。学校无钱组织学生搞必要的活动,大部分学校无阅览室、图书室、活动室,也无必要的活动场和活动设施,更不要说去搞一些科技活动和科技实验。因此,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结果出现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现象。

五是要努力改革学校的考核制度和建立学生素质监控体系。传统的学校考核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文化知识,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因此,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成了考核学校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在这种考核制度的影响下,学生有无创造性,动手能力强不强,思想道德品质是何是无关紧要的。在利益机制的影响下,把基础教育变成应试教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为了适应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对传统的学校考核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要逐步降低文化课的难度,逐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素质教育的监控体系,在知识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体育、艺术的比重。建立统考和抽考相结合的考试制度。由于学生素质的测试比较困难,要对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进行全面考核是比较困难的,是否可在制订一套科学的标准的基础上,采用抽查的方法进行考核。

 

  • 上一篇文章: 20世纪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批判

  • 下一篇文章: 21世纪人才素质与基础教育改革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0]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6]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8]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9]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1]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0]

  •  
     相 关 文 章
  •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我们…[1944]

  • 在瑞典挑战“生存教育”[2261]

  • 学会面对压力与挫折,迎接…[2295]

  • 精悍、迅捷-曹兴诚挑战台…[1861]

  • 鲁迅——二十一世纪中国不…[209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