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参照系         
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参照系
[ 作者:端木    转贴自: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1948    更新时间:2004-05-21    文章录入:水木

 

  中国青年报发表数学大师丘成桐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否定性评论之后,又刊登了一些讨论“中美基础教育孰强孰弱”的文章。与此同时,搜狐网站也为此设立了一个讨论专题,讨论帖子近千条,可见这是一个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有3526名网友以自己的判断投票:其中认为中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15.8%;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较强的占63.2%。

  这个结果当然不是什么权威认证,至多是一个“民间认识”的缩影。不过这个话题的意义,并不是要在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上比出个高低,而是促使国人重新思考我国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是不是应该加以变革,如何变革等等。

  在讨论中,有一种代表性的观点:在教育评价上,“美国不是中国的参照系”。而问题首先在于,中国的教育评价究竟需不需要有参照系?

  从历史上看,中国教育确实是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参照系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如此辉煌,不仅不需要向别人学习,相反还是文化教育的输出国,外国“留学生”之众,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比。1840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四书五经打不过坚船利炮,中国于是丧权辱国,创深痛巨。这时,中国才醒悟过来,认识到必须要向外国学习,中国留学生,自此开始大批走出国门。而废除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代之以现代学校,就更是“参照”的结果。

  100多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地球村”、WTO,这些都意味着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表面上表现为市场份额的争夺,底蕴却是教育、科技和文化,是国民的素质,谁在创新上占优,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中国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此时反倒不需要“参照”了吗?---这是一个不需要辩论的问题。

  接下来的问题是,以谁为参照系?在这次讨论中,以中美两国作比较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起因是著名美国学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做了评价。实际上,国别在这个讨论中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拿美国说事儿,不过是现成的例子较多罢了。如果我们承认现代教育有共同的理想和规律的话,“参照系”是哪个国家是无足轻重的。

  其实,如同“科学无国界”一样,教育,也早已不是一个国家可以孤芳自赏的系统工程,而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谁的教育质量高,谁的教育更符合人的发展需要,谁就可以吸引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和资金。

  不具有现代教育的理念,就不会有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不客气地说,中国基础教育近10年来,畸形的功利化追求愈演愈烈,以攀比升学率为惟一目标,以覆盖性大量解题为惟一教学手段,文科教育更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对学习极度厌恶,像走出高考考场,考生即当众焚毁装满教科书和考试卷子的书包的新闻,或许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

  正是对于教育功能和教育成功的标准认识不同,才会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孰强孰弱有不同的评价。在这方面,也许亲身经历过两种教育的人才最有发言权。略引一二。

  受过国内从小学直至研究生教育的高钢,记录了10岁开始在美国受基础教育的儿子的经历。儿子在美国小学的第一篇论文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要求写出祖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她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第二篇论文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的作业是关于“二次大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这些论文,是查阅了诸多文献,以标准的研究生论文的模式完成的。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高钢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

  弗丝老师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具有这种教育理念并付诸教育实践的老师,不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育,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教育所存在的严重弊端,应该说从上到下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撼动当前应试体系的程度,主要原因是现代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普及,教育评价标准没有制度意义上的根本改变。从1998年到今年,短短5年时间里,中国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已经下滑了12位;连续6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竟一直空缺,这与我们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难道没有关系吗?

  11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了15世纪以来主要国家发展史,这表明我国领导人已充分意识到“参照系”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础,而今天的教育,要在十几年后才充分表现出成败。因此,从今天起,参照现代教育的理念,参照教育发达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做法,对我国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制度性变革,堪为当务之急。 

  • 上一篇文章: 明日人才三要素:创新、实干、诚信

  • 下一篇文章: 对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几点认识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8]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6]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4]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3]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3]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7]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4]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13]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3]

  •  
     相 关 文 章
  • 中美已进入中盘对杀之局[5293]

  • 杨振宁教授比较中美教育[2501]

  • 中美商贸攻守 在摩擦中走向…[1997]

  • 中美企业管理者决策方式的…[1967]

  • 21世纪人才素质与基础教育…[223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