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历史,所有强国的发展,都是国家战略形成民众共同意志,全体民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发挥民众的共同力量,激活民众的创造性智慧,这个国家才有可能走上强国之路。而我国1949年前近百年的历史,从反面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一盘散沙,就永远无法逃脱受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命运。正是基于对历史的这种认识,1949年后,凝聚人心,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激活我国人民沉眠已久的创造性智慧并发挥出人民群众创造的主动性,就成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同责任。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和我国人民的共同智慧,创造出令世界震惊,也令敌对势力痛恨的、光照千秋的伟大业迹,为我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条件。试想,如果没有老一辈人共同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条件,哪里又有改革开放?我个人认为,改革开放是前三十年历史逻辑的必然,也是前三十年历史的延伸,那种否定历史、否定前人伟大功绩的态度,是历史虚无主义,丧失主体价值判断能力的表现。有人在我一篇短文后留言,建议删除那个短文,理由就是别因那篇短文激怒了美国,使中美关系恶化。殊不知,一个国家民众的共同意志,永远是另一个国家制定对这个国家关系战略的重要依据,因为,民众的共同意志代表的是国家意志,而政府意志不过是民众共同意志的表达。如果一个政府的表达不是民众的共同意志,那么,这个政府就会陷于背离民意、民心、民志的泥淖。
事实上,中国政府是中国人民的政府,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因此,立体的展现我国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共同意志,是一个国家必须具备的、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基本能力。
一、思想文化战略
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因为,一个国家的立国思想,是这个国家形成主体精神和主体价值观的源泉,也是形成价值逻辑、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的本源。也就是说,没有立国思想,就没有一个国家的主体精神、价值逻辑、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我认为,维护立国思想,就是维护一个国家的生命。因为,一个国家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于这个国家拥有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价值逻辑、价值秩序和制度秩序。
根据我国六十年历史的得与失,我以为,加强我国思想文化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何管理思想文化呢?一般认为,思想文化管得过死,社会就失去了创新的活力,放任不管,则会因为思想文化的矛盾冲突导致社会动荡。根据我的观察与思索,认为,以立国思想驾驭多元文化,但多元思想文化不得挑战、解构立国思想是所有国家的基本原则。比如,被某些人崇拜得五体投地的美国,左右两派无论怎么争论,但是,华盛顿建构的“民主、共富”的立国原则不得挑战,但我国的现实是,人民民主和平等分享发展成果的立国原则,却每每受到挑战。而对于挑战立国原则的行为,有人还美其名曰“言论自由”。
立国原则是一个国家民众共同追求的理想,也即一个国家民众的共同意志。如果一个国家允许某些人挑战或解构立国原则,就是允许某些人挑战民众共同追求的理想和民众的共同意志。这种现象说明,民众的自由民主权利已经丧失到非常危险的地步了。因为,捍卫立国原则的主体永远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失去捍卫立国原则的基本权利,国家的未来是值得忧虑的。
由此可知,管理思想文化的关键在于,交给人民群众捍卫立国原则的自由权、民主权和创造思想文化的自由权、民主权,这才是我国应该选择的思想文化战略。
二、政治经济战略
在经历了经济后,世界上必将出现新一轮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均衡化,新的历史发展潮流,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并且,有的国家可能尝试构建经济系统还原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民主机制保障。当然,这可能是五年以后的事了。因为,从构建动态均衡经济发展机制,到形成机制模型,再到构建经济系统还原的民主机制,估计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我的这个分析、预测没有错的话,我国将如何选择呢?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的立国原则,一是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问题。二是建构动态均衡和谐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三是人民民主专政问题。三大原则,互为因果,又相互保障,其立足点之高,令人叹服老一辈革命家的宏远目光。但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我国虽经六十年之努力,也经历了不断实践社会共同理想的十年历史,但至今缺少完整的、表达立国原则的程序系统,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理想,亦即,人民群众对政治经济机制的选择权、决定权和管理权,还停留于向往中的理想阶段。因此,构建人民民主的程序机制,促进动态均衡的经济科学发展模式的形成,就成了我国首要的战略任务。也就是说,我国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以建构人民民主程序机制为中心的关键时刻。
因为,没有人民民主程序机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平等分享”就失去了保障。失去“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平等分享”的制度保障,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能否形成新的价值目标共识,即,改革发展的共识,在价值目标共识下,形成发展的、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意志,直接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教育与科技战略
人们常常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但为什么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又如何培育这个发展基础?回答却很不一样。我国近二十年的教革事实证明,我国选择了教育标准化的改革路径。为此,我在“标准时代的教育没落”一文中进行了批判。批判的目的,旨在引起人们对扼杀创造能力的教育方式重视,寻求更好的、有利于激活创造能力的教育路径。我在“标准时代的教育没落”一文中曾这样说:“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开发出思维能力没有,传授知识再其次,科学的唯一标准就是创新,创新就意味着和原来的知识不一样,就没有标准。但是,事实上我国教育和科学界,制定的标准全是扼杀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而本该属于教育标准和科学标准的,偏偏被视为异端邪说。”因此,调整教育和科技战略,从标准化的教育科技模式,扼杀创新能力中走出来,就成了我国的重大任务。
在教育时代,培育不羁的思维能力就是培育创新能力,传授知识永远是为培育创新能力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如果我国继续实施标准化加传授知识的教育战略和标准化加实用性战略,再过几十年,我国的创新能力必将丧失殆尽。科学创新永远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叩问,而叩问未知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哲学思辨,而不是实验与实用。当然,由哲学思辨到实验,再从实验到实用,可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对于科学发展来说是十分必须付出的代价。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代价,就不可能产生划时代的科学成果。试想,如果人类历史在钻木取火时代,就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或科学标准,到今天人类是不是还完全处于钻木取火的标准时代?我想,这个简单的问题是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的。
四、军事国防战略
从军事国防战略的角度说,世界上不外乎有两种防卫方式,一种是主动防卫,另一种是被动防卫。主动防卫占有先发制人之机,被动防卫拥有车马炮摆好,静待来犯者的优势,所谓以静制动。但以静制动的关键,在于静中有动,主动出击,转以静制动为先发制人。在我国前三十年的历史上,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说,主要是以静制动,并据战略底线,静动互换;从文化战略的角度说,主要是先发制人,以动制静。这种军事、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就是解构了形成大的战争的霸权机制,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后三十年,由前三十年的主动防卫和被动防卫互动战略,转为以礼相待为主的被动防卫阶段,如果以以礼相待为主,辅之以主动防卫,形成互动,或许不失为战略上的上上之策。但是事实上,我国只有前者,没有后者,王者风范就成了霸权主义者手中的七寸。所以,我个人认为,王者风范需要王者风范的硬件,如果没有硬件光有软件,王者风范的软件就成了被动挨打的告白。
近一个时期以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我国要有打赢局部战争的能力,显示了我国配置战略硬件的决心,而梁防长的航母战略,自然是我国国防战略硬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个人认为,海空战略和空天战略在我国国防事业中,都具有和核武器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海空空间是我国拓展生存空间的首要条件,而空天战略,则是成功实施海空战略的保障。世界规则永远是:弱国打赢强国,强国才会同弱国讲理。也就是说,弱国只有打败了强国,政治外交才具有实质性意义,否则,强国到弱国家里抢劫,最终还是抢劫者抢劫得对。因为,在抢劫者看来,影响其自由抢劫的力量,都是非法的,不合理的。而合法合理的唯一标准,在强盗看来就是强国可以到弱国国家自由抢劫。
所以,我以为,我国应该海空与空天互动,文化与战争并重,政府与民众同行,构建我国的立体国防防护网络,才应该是我国选择的军事国防战略。
五、外交战略
外交奏效的关键不在外交技巧,而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国家意志和外交智慧的较量。技巧之说,不过是外交失败方掩饰无能的遁辞。当然,我国对综合实力的评价,陷入到纯物质主义时代。其实,物质本身并没有力量,所以,物质只有注入精神,其物质的力量才能显示出来。比如,在朝鲜战场,中美之间的武器装备差距巨大,如果仅从武器装备的角度,中弱美强,而且差距巨大。但事实上,物质弱的我方,在物质注入强大的精神之后,真正的强者是我国而非美方。由此可知,物质力量的强弱并非是强者的标志,精神的强大,可以使处于弱势地位的物质力量变得强捍无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某些外交家,缺少宏观的哲学观照能力,仅从物质层面评判其背后的实力,缩头乌龟式(打不死我就赚了大便宜)的外交策略,就成了某些外交家的首选。但对于国内的爱国力量,概不手软,一律称之为民族主义者。
使用民族主义概念的先生,其实并没有搞清楚民族主义的概念。某个民族仇视其它民族的语言或行为,我称之为民族主义者。和民族主义相对应的是爱国主义。但什么是爱国主义呢?以大无畏的精神,捍卫本国国家和民众利益的语言或行为,我称之为爱国主义。在国家概念存在前,泯灭爱国主义,或者仇视爱国主义,或者反对人民群众拥有爱国的权利,其本质就是仇视人民大众捍卫国家和民众利益,剥夺人民大众捍卫国家利益权利的行为。
明确了这些概念,我以为对我国分清事非,制定外交战略是有好处的。
制定我国外交战略,我以为一要坚定的捍卫我国国家和民众利益。二要国内综合实力为依托。三要夯实战争意志、战争表达的精神基础。四要以国家意志为外交表达的最高标准。因为,政治与外交,是建构在国家综合实力与战争实力基础上的智慧的较亮,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六、工业强国战略
前面说过,教育是一个国家一切的一切之基础,因为,教育是开发智慧的伟大工程。而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开发新智慧,不断创新的过程。那么,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基础的基础的话,工业则是一个国家的骨架,是一个国家民众共同智慧的标志。从全球视野上看,一个国家再富有,但没有强大而又完善的工业体系,这个国家都不是强国。但拉动工业成长的最重要力量,就是打造海洋业(航母)、航空业、外空业、军备业。因为,没有军备业、航空业、外空业、海洋业,就拉不动高科技产业体系和制造业体系的形成。
所以,工业永远是强国的唯一路径。
七、农业机械化战略
我国农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机械化,但机械化的前提条件是可以拥有大面积耕种的土地,而不是私有化,把大面积的土地分割成零星的条条块块,或者让资本吞噬农民的生存之源。因为,我国有九亿多农村人口,既便取消城市与农村的户口之分,九亿多农村人口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还是土地。让资本吞噬农民的土地,迫使他们离开土地,就意味着迫使九亿人造反。因为,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人,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造反”获取基本的生存条件,这是一。其二,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我国老龄化将会加速到来,城市是这样,农村也是如此。因此,养老的责任就成了集体和国家的责任。因为,到那时,个人将会失去养老的能力。置此情况下,加强集体力量,为养老打下基础,就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三,除水库之外,我国前三十年积累的水利条件,基本上已经损失殆尽。如果一旦遇到大灾之年,我国将会失去抗拒风险的基本能力。所以,我以为,农村必须走集体化、机械化、水利化的路子,才能给我国的和平发展打下基础。
八、内需带动经济发展,应该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廖子光先生曾说,我国生产总值的75%依靠出口。这一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也就是说,内需支持生产总值的能力,仅有25%左右。如果廖子光先生的数据没有多大误差的话,我国经济处境可能比最坏的估计还要严重得多。我曾经估计我国经济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调整时间,才能由投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的形成。但从现在的数据看,这个估计还是过于乐观的。
在此前,我曾写文章多次建议,把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比率降下来,降到可以确保经济安全的区间,并把降下来的比率拿出来平均发钱或以发购物券的形式,剌激消费。有人认为,我国拥有巨额存款,只要将其释放出来,就能在经济危机状态下发挥出重要作用。事实上的确如此。但问题是,巨额存款中的群体大部分是不需要消费的人群,而需要消费的人群是没有存款的,或者说,有也很少。其中所占的比率是微不足道的。当一个人的年收入水平超过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年收入总和的时候,经济危机就成了发展中的必然。因为,占有率击溃了整个经济的循环系统。所以,建构动态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我国经济走出危机,步上良性发展轨道的唯一选择。
结束语
我一直认为,经济发展问题最主要的是个经济思想和发展观念的问题,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思想观念的直接产物。这就是我把思想文化战略放到首位的原因。思想文化决定政治经济机制,政治经济机制决定社会价值秩序、制度秩序,社会价值秩序、制度秩序决定社会机制,社会机制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同平等分享。”而这个“平等分享”发展成果,就是建构动态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没有“平等分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机制,扩大内需就可能成为中央和人民群众无法兑现的共同向往。我曾经说过,内需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没有内需,就没有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这是一。其二,拉动经济发展的另一条路子就是海洋业(航母)、航空业、外空业、军备业,因为,它是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但内需和海洋业(航母)、航空业、外空业、军备业的比率,一定要合理,相互促进,而不能使一方损害另一方。其三,教育和科技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过去我国一直认为,教育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就是收费,殊不知,这是损害内需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拉动方法,应该是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从我国六十年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上看,现在我国到了必须调整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因为,国家发展战略,简单的说就是党和国家的生命。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