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历史教训 >> 正文  
  张之洞的体用之说       
张之洞的体用之说
[ 作者:郑连根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851    更新时间:2009-03-16    文章录入:admin ]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早年是有名的“清流”,以直言敢谏、议论风发而受到慈安、慈禧两宫的信任和提拔。在学界,他的道德文章也备受追捧,所著《书目答问》为士子开列了两千多种书籍,指点读书门径,宣讲“修身齐家”、“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可以说,在普遍昏聩的晚清官场,张之洞显然是个另类,是个“特殊人才”。果不其然,张之洞于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成为地方大员,后来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成了晚清屈指可数的重臣,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更关键的是,在内忧外患的晚清,在中西碰撞的变革时代,张之洞创建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人称“南皮之学”(张之洞是河北南皮人)。“南皮之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用之说”影响深远,洋务运动及后来的清末新政均奉此为变革总纲,企图以“用”补“体”,拯救大清于危难之际。可是,大清还是在张之洞去世两年后土崩瓦解了。可见,张之洞的“南皮之学”、“体用之说”根本不能拯救大清,它只能为大清的灭亡唱一曲挽歌——思想理论上的挽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在屈辱中开始了认识西方、接受西学及变法图强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与旧、中与西、保守与变革、卫道与颠覆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煞是热闹。正如张之洞所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一是。”在种种激烈的思想冲突之中,以清流自任、卫道自居的张之洞并没有选择守旧——按说,有着深厚旧学功底和进士出身的他选择守旧是合乎逻辑的。当然,张之洞也没有完全赞同新学。他想的是如何调和新与旧、中与西,走“中庸之道”。他说:“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以应敌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鉴于此,张之洞于1898年刊行《劝学篇》。《劝学篇》以教化民众、劝学修身、经世致用为要旨,分“内篇”和“外篇”两个部分,“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总的纲领就是“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漫长的从政过程中,张之洞不断地将他的思想贯彻在实践中,他关注西学,热心洋务,开矿炼钢,纺纱织布,筑铁路,兴学堂,办报纸,造机器,架电线,一时之间政绩斐然。张之洞也由此成了与李鸿章齐名的晚清重臣。
确实,就当时的情形看,张之洞的思想主张不仅极具诱惑力,而且还是最聪明最可行的。它折中新旧、调和中西,既然呼应了变法图新的时代思潮,又照顾到了大清的政体现状和伦理纲常,很有“中国特色”。在新派人物眼里,张之洞有倾心西学,以图变革的一面,属于可以团结的势力;在旧派人物眼里,张之洞的所作所为均是为“大清”着想,一点也没有触及帝制,“动机是好的”。正因如此,张之洞不仅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且还能在洋务运动中呼风唤雨,大显身手。
可是,两不得罪的调和,一时的顺风顺水均不能掩盖张之洞“体用之说”的局限。面对西学的冲击,张之洞站在官方的立场上,采用“析离策略”,将“体”、“用”分开,相互嫁接,这看似各取所长,甚为圆通,其实大有问题。以西学之用嫁接于中学之体,表面上看无伤大雅,可实际上已经含有了对中学的否定。中国的儒家思想是讲究“内圣外王”、内外是一体的。现在张之洞说中学只能“治身心”,乏于“应世事”,岂不等于丢了“外王”而空留“内圣”?要知道,很多中国士人之所以要“修身齐家”,目的就是要“治国平天下”,如果放弃了“外王”的目的,那么“内圣”的动力又来自何处呢?可见,说中学之体离不开西学之用,这难免使中学的价值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坚持西学之用不能离开中学之体,又是对有效引进西学的一种束缚。因为西方的先进技术是与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剥离了西方的制度安排和价值理念,所谓的西学只能是“兵学末技”,“无补于大局”,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说到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要坚持大清固有的政治制度和伦理纲常不变,有选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是当时清朝皇族和上层官僚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张之洞用自己的理论挠到了统治阶级的心痒之处。这一方面使体用之说盛极一时、备受追捧,另一方面也使体用之说在时过境迁之后进退失据、尴尬异常。
对于张之洞“体用之说”所隐含的常识性悖论,启蒙思想家严复早就有深刻的洞察,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的意思很明显,如果中国的整个政体和意识形态不变,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于“自强”无补,正如将马腿强行移到牛身上一样,两者因不配套而互相扞格,双双失效。洋务运动的失败最终证实了严复的判断,“体”、“用”之间的严重脱节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洋务运动以它的失败告诉后人,没有体制变革的足够配合,单纯的技术变革和实业发展是走不远的。
就个人的学问和操守而言,张之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就政绩而言,张之洞办洋务也卓有成效,但是这些都不能弥补他的思想局限。他的那种企图将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相互割裂的想法实属乖张,难以自圆其说。
值得思考的是,像“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类的具有折中、实用色彩的学说在思想层面上本不难驳倒,但它们却往往会成为影响深远的“主流思想”。违背思想逻辑的学说却每每成为中国人的现实选择,这其中的悖论实在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 上一篇文章: 李鸿章与翁同龢

  • 下一篇文章: 洋务运动的警示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53]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5]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5]

  • 致敬他们共同的恩师侯外庐…[51]

  • 侯外庐西大治校[6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目标构建“智慧天网” 我国…[4]

  • 张文木:我是一个爱国的知…[20]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3]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14]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15]

  •  
     相 关 文 章
  • 有一种超越叫接受[1113]

  • 洋务运动的警示[1478]

  • 生死追问说归宿[1337]

  • 质疑精神是现代社会的成人…[1641]

  • 天才与大概率价值观[185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