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与民族凝聚力
[ 作者:伍雄武    转贴自:北京日报    点击数:4545    更新时间:2004-08-12    文章录入:水木

 

    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于价值观。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某些共同的价值观,这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由古至今的连续存在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伟大历史作用,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就这些问题做些探讨。

  “崇德重仁”,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在熔铸中华民族伟大实体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崇德重仁”的价值观是汉族主导的价值观自不待说,它同时是各少数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北方各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历史上曾建立政权、入主中原的民族,均在本民族固有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崇德重仁的价值观。如满族和蒙古族。南方少数民族,如人口最多的壮族,从来就有重道德的传统。其成书于明代而起源久远的《传扬诗》,共20章,就是一部传播广泛的道德教育长诗,从中可以了解壮族的道德传统。在此基础上,明清以来一大批壮族的教育家、思想家,都能认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把道德价值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

  崇德重仁的价值观,作为共同的民族精神,在成就多民族国家的连续统一、熔铸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首先它引导各民族把一时的相互冲突、战争,平息、化解为长远的和平与融通。其次,崇德重仁的价值观作为最核心、基础的观念,引导着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使之对民族团结与凝聚发挥积极作用。如就民族观来说,中国古代华夷之分不重种族,而重文化,所谓文化又重在道德、仁义;在道德仁义上中华各民族可以相互认同和融通;凡此等等,在各民族的全部精神、文化中都贯穿和浸透了崇德重仁的价值观,这就是各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就是各民族能够凝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就是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历经几千余年而弥久弥坚的精神根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境界,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的的价值目标,把无数的个人凝聚为坚强的群体,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贯穿着“群体高于个人,义务重于权利”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作为坚强的信念,它鼓舞无数仁人志士为群体而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成为一个强大的凝聚力,把无数的个人凝聚为坚强的群体。由于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群体有多个层次,性质也各有不同,即有家、族(宗族、氏族)、国等等。有的人为了家庭,有的人则为了宗族或国。家和宗族无疑是狭隘的,就是“国”,在古代也有不同情况,如在战国就有秦、楚诸国,南北朝时期则有十六国,等等,以之为价值目标也是狭隘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族、国之上,还有一个“天下”的观念,这是中国古代最高的群体观念。“天下”即指所有的土地和人民(近乎今之“世界”、“人类”),多指中华大地上统一各国而成的政治整体。这样,从先秦开始,中国传统思想就形成了“个人——家——族(宗族、氏族)——国——天下”的意识结构。《礼记·大学》的名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据此而得出的。按照这一结构,群体高于个人的价值观,就有不同的境界,即为家、为族、为国、为天下的多层境界,最高的价值境界乃“为天下”。由此,中华各民族的优秀儿女,都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境界,从为家,到为族、到为国,直至为天下。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境界;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的的价值目标,就使得中华民族群体高于个人、义务重于权利的价值观,能够超越小团体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成为凝聚中华各民族的大爱国主义,甚至扩展为胸怀人类的全球意识。可以说,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是我国能抑制小团体主义、分裂主义而在几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保持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精神根据。

  近代中国进化论思想的创新,是中国传统价值目标的转变,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的革新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战胜危难和困苦重新振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日新又日新的品格。当历史从古代转入近代的时候,它充分展现了这一品格。近代,是帝国主义疯狂入侵中国,妄图灭亡中国、奴役人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迫使中华民族发出“救亡图存”的呼声,同时,它也使中国人民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惊醒,睁开眼睛向外观察世界。先是林则徐,接着是魏源,编撰了《四洲志》、《海国图志》等著作,向中华民族介绍世界的全貌。面对这样一个列强侵略、民族竞争的世界,中国人民感到:仅据崇德重仁的传统价值观是不能适应时代了,还需要新的价值观念。这新的观念应时而生,它就是进化论的“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念。近代中国的进化论思想,是在救亡图存的形势下受西方进化论的影响而形成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些固有因素的发展。这从鼓吹进化论最早、最有力的人物——严复身上可以见得。严复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同于生物之间的关系。他说“物各竞存,最宜者立,动植如是,政教亦如是也。”这种看法就不同于达尔文和赫胥黎,而近于斯宾塞。但他也不同于斯宾塞。他认为,斯宾塞只主张人类要服从“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原则,这就是“任天为治”,但是,人应当起而抗争这一原则,也可以抗争这一原则,即是弱者应当、也可以起而“自强保种”避免灭亡。故而说:“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天演论》)竭力鼓吹中国人要自强、自立、自力、自主,以在这生存竞争的世界上求得保种保国、民族昌盛。可见,近代以严复为代表的中国进化论者,既不同于赫胥黎,也不同于斯宾塞,他们是根据当时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实际,做出了新的理论创新。在这种创新中,他们既接受了西方思想,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如《周易》所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韩非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因此“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五蠹》)等思想,以及荀子“天人相分”,刘禹锡“天人交相胜”等著名理论。近代中国进化论思想的创新,是中国传统价值目标的转变,是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的革新和发展,故可谓之曰中华民族之近代精神。

  进化论的精神,既贯穿在近代中国先进人物的思想中,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同时迅疾传播到中华各民族之中。由此,进化论的思想近代以来深入人心,在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中,既有重道德仁义的方面,又有重生存竞争的方面,两者交错、渗透,成为鼓舞和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它使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然遭遇了空前的危难和困苦,却空前地团结起来,为保国保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 上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85)

  • 下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及作用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4]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8]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0]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5]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5]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4]

  •  
     相 关 文 章
  • 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4552]

  • 东方传统美德与经济全球化…[9689]

  • 科教兴国的文化传统障碍[3062]

  • 和平正单独成为一种价值观…[8286]

  • 《甲申文化宣言》与中华民…[395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