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
[ 作者:李大光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420    更新时间:2004-08-08    文章录入:水木

 

    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在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中国科协普及部和95个县(区)级科协的大力协助下,从1996年11月起,到1997年8月底止,经过长达9个多月的艰苦努力,顺利地完成了全部调查任务。

  概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了解中国公众成年人(18-69岁)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这些调查研究工作为我们跟踪研究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的变化等各种情况提供了客观的量化依据,为我们掌握和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根据。这些研究不仅对我国的科普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国有关决策构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公众对各种科技发展动态的看法和舆论,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一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民的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不仅能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于国内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科学技术理解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科学没有国界。分子、激光、DNA等科学基本观点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公民了解这些科学基本观点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社会和文化中,科学技术的因素越来越多。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程度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
  未来各级政府的任何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政策都要在公众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科学技术决策的民主化进程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的进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公众的科学素养低下,就不能参与有关科学技术政策问题的讨论和理解有关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在一个国家中,没有相当比例公众的参与讨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无法实现的。
  本报告所反映的是全国的总体概况,由于我国是个多民族、人口众多的大国,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发展状况不平衡。因此,调查数据不能说明某一个地区的特殊情况。

  中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了解程度
  我国公众在本次调查中,自报了解分子、计算机软件和DNA这3个最基本的科学观点的比例分别为32.8%、15.8%和13.3%,自报对这3个术语不了解的人分别为39.6%、54.4%和27%。而从没有听说过分子这个词的人达到25.6%;没有听过计算机软件的人达到27.0%;没有听说过DNA的人竟然高达45.6%。
  对公众科学素养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对于科学研究的理解程度。这是了解公众分辨生活中的科学与迷信活动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科学技术转化为商品的速度在日益加快,与此同时,迷信也在打着科学的旗号蒙骗着公众。如果公众不了解科学与打着科学旗号的迷信的区别,不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不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伪科学和迷信学说的欺骗。
  在这次调查中,自报自己对科学研究这个术语有清楚了解的为6.0%;自认为有一些了解的为41.3%;认为自己对科学研究不了解的达到49.2%。
  我国公众自报了解科学研究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公众对科学研究的真正的理解程度,我们设置了这个问题的开放题。让自报了解科学研究的人用自己的语言作出简单的解释和说明。对于在解释中提到建立理论、进行实验并验证理论的,我们都将其算作很了解科学研究的。对于在解释中提到进行科学实验的,我们将其算作有点了解。在解释中没有提到这些重要概念的,我们将其算作对科学研究不了解。
  开放调查题的结果与自报结果相比相差很远。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很了解的人只有1.0%;有一些了解的只有3.3%;而完全不了解的达到24.9%。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科学研究不能进行正确解释的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概念只停留在十分浅显的层次。相当高比例的农村公众认为科学研究就是“选育优良粮食品种,增加粮食产量”。
  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知识的程度成正比,而且相关性非常明显,趋势非常清晰。这说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教育水平。

  中国公众对科学基本观点的了解程度
  科学基本观点与科学术语一样,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公众及时有效地跟踪科学发展、了解科学报道和科学新闻的基本素养要求。
  在这次调查中,设计了包括物理、生物、医疗保健、地理、天文、医学、航天、数学、概率等方面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科学基本观点。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对各类基本科学知识的了解是非常不平衡的。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的公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局限在知识层次浅、相对容易的科学知识范围内。而对于需要阅读更多的书和报刊才能了解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的公众的比例就很低了。比如,超过半数的公众回答正确的问题有:吸烟导致肺癌(对)(75.5%);光速比声速快(对)(73.8%);皮球抛起后会落下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对)(69.0%);月亮本身不发光(对)(65.9%);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对)(65.5%);就人类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对)(64.9%);人类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对)(57.9%);热气流上升,冷气流下降(对)(57.7%);植物在夜间是吸入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错)(17.9%);对于辐射并不都是由人为造成的问题,我国公众中有8.5%的人能够答对;知道钻石是非金属材料的人的比例达到51.8%。
  有44.9%的人知道肝不是制造尿的器官;知道盐的成分不是碳化钙的人为44.7%;知道激光不是由汇聚声波而产生的人只有18.8%;知道被辐射过的牛奶经过煮沸后不能饮用的人只有28.3%;知道宇宙产生于大爆炸的人只有14.5%。
  为了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在这次调查中采用了科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各国测试科学素养普遍采用的问题。这些题包括: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回答正确,即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占79.5%);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回答正确,即需要一年时间的占66.6%);能否写出圆周率(能够写出圆周率的占62.1%);水的基本元素(知道水是由氢氧组成的占62.1%);地球、太阳系、银河和宇宙中哪个最大(知道宇宙比地球、太阳系和银河大的占75.8%)。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我国公众答对的比例很高,这也许是我国天文学科普工作做得比较好和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唯物主义知识教育的成果。
  由于近年来,心理学的发展和科普工作者的大量工作,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心理对人体的影响。有高达77.7%的人知道精神方面的因素会导致生理方面的疾病。有近半数的人知道动物性脂肪和吸烟会导致心脏病。有40%的人意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作用。但是,更深层次的因素,比如,新鲜水果、维生素、纤维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对身体的影响,在这些需要阅读更多的书和报刊才能了解的知识方面,我国公众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
  公众环境意识的程度和有关知识水平也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0%的公众知道臭氧层的主要空洞在南极。我国公众知道臭氧层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和危险的比例仅为37.4%。有3.5%的人认为臭氧层变薄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对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知道是由于氟里昂的使用而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仅有16.9%。臭氧层的空洞和变薄会对人类的生存带来重大的威胁,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传媒中报道最多的环境问题。我国公众了解比例之低,确实是需要重视的大问题。
  酸雨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和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4%的人自报对酸雨这个术语非常清楚地了解。

  对算命的看法和态度
  公众对迷信和伪科学是否具有分辨能力是公众素养的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太相信和完全不相信算命的人达到63.2%。迷信不是我国文化中有影响的组成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算命是一种骗人巫术的比例高达46.3%;认为是信仰和精神寄托的达33.6%;认为算命是科学的仅为2.9%;认为是超自然现象的仅为3.7%。
  在“您是否求人算命(占卜)”的问题上,从来没有算过的比例为51.3%,偶尔算的比例为44.1%,每天算和经常算的比例仅为3%。
  调查结果显示,算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好玩的比例最高(28.4%),寻求精神解脱的占19.4%。算命时人们问的较多的是财运(33.6%),其次是健康和婚姻等和个人生活较密切的问题,问有关读书的比例只有4.7%。在算命得到不好的预告时,听听而已,照常行事的占26.3%,不改变日常生活,但适当加以注意的比例占24.6%,非常认真对待,“处处小心谨慎,不碰刀器,不出远门”的比例为10.2%。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种调查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所得数据是说明全国基本情况的,至于有些地方或地区迷信活动猖獗,甚至有些地方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但是,那是一种局部情况,不能代表全国概率意义上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坚决反对迷信活动,因此,人们在这种入户调查中,隐藏真实想法的也完全有可能。
  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从事迷信活动的人开始利用人们信任科学技术的心理用所谓科学方法来给人们算命,其中,利用电脑算命是近年来最为普遍的迷信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完全不相信电脑能够算命的比例为46.8%,非常相信和有点相信的达到18%。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公众对从事算命活动的人的看法。38.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周围有会算命的人:认为他们周围没有会算命的人比例为40.4%;不知道的人比例为19.7%。当我们进一步问到他们周围会算命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时,大约31.4%的人认为他们是骗子;24.6%的人认为他们是普通人;17.2%的人认为他们是懂得安慰别人的人;认为他们具有特异功能的人的比例仅为4.2%。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还询问了公众对算命这种社会现象应该怎样对待的问题。有37.3%的人认为算命是封建迷信,应该坚决制止;有27.3%的人态度缓和,认为应该正面疏导,但做某些限制;有17.4%的人态度则更为宽松,认为只要不杀人害命,可以听其自然;仅有2.2%的人认为算命自有道理,应当鼓励发扬。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目前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估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客观标准。对过去的评估标准,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在这个领域内长期从事研究的各国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与功能性非文盲一样,科学素养应该被看作社会公民和消费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指对科学已经达到一种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种基本的程度。
  从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测试中,有24.5%的人达到了基本合格的标准;有2.6%的人达到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的基本标准;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公众比例为3.2%。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2%。与1992年的调查结果和1994年的调查结果相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没有很大的变化。我国公众整体科学素养停滞不前的状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此外,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有直接的、重要的关联性。在我国各种文化程度的公众中,大专文化水平的人的科学素养为最高,其次才是受过更高教育(大学)的群体。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首先我们对我国公众对当前新闻话题是否感兴趣和对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报道和话题感兴趣的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当前新闻很感兴趣的人比例很高,达到38.8%,比较感兴趣的达到43.0%。但是对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新闻很感兴趣的比例仅有28.2%,比较感兴趣的达到48.4%。
  其次我们对被调查者的对一般新闻的感兴趣程度和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新闻的感兴趣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我国公众36.2%的人对政治新闻感兴趣。其次是新电影和新电视剧(30.3%)和有关科学技术的报道(28.5%)。喜欢体育新闻的比例(22.5%)和经济信息的比例(21.2%)。在科学技术新闻方面,我国公众对科学新发现的感兴趣比例占据了第一位(39.9%)。其次是新发明和新技术(32.6%)和防灾减灾(25.9%)。对医学新进展的感兴趣程度(24.9%)与科技教育的感兴趣程度相差不多(22.6%),对空间探索感兴趣的比例最低(17.1%)。
  为深入了解我国公众对科学新闻的理解程度,我们对公众对科学新闻所报道的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虽然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闻的感兴趣程度高达39.9%,但是,自报非常理解的人只有4.4%,认为自己比较理解的人有30.7%。自报非常理解比例最高的是防灾减灾,但也只有7%。对空间探索理解的比例仅有2.5%,不太理解和一无所知两者相加高达79.3%。

  我国公众使用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对工作中和在家中使用电脑的情况、电脑的配置、使用电脑的技能以及入网情况进行了回答。有16.9%的人工作单位有电脑,没有电脑的达80.4%。在工作中总是在使用电脑的仅为1.3%;经常使用的比例为3.1%;偶尔使用的比例为5.9%;从来不用的人达到78%。可以说,我国公众在使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方面仍然处于幼稚阶段。
  关于联网的问题,高达59%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联网,回答没有联网的比例为15.3%,只有2.5%的人回答说他们单位的电脑已经联网。
  对我国公众有关计算机技能方面的调查也是令人沮丧的。仅有5.1%的人自报会安装软件;3.0%的人说他们会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3.9%的人说他们会使用数据表程序;4.1%的人说会使用BASIC、Pascal或C语言等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

  我国公众对科学家和科学团体的态度
  了解公众对科学家和科学团体的态度是深入了解公众科学素养的另外一个侧面。科学技术是具有价值观意义的社会事业和社会过程。科学家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崇尚才能和正派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文化笼罩下,才能和创造总是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正派也成为科学职业必不可少的特性并逐步汇集到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公众对科学家和团体的态度是公众对科学为社会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公众对才能和创造以及正派的尊崇程度。毫无疑问,公众对科学家的态度是衡量我们这个社会文化中是否具有科学因素和具有多高程度的科学因素的重要标准。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最为尊重,被调查者中有51.7%认为科学研究人员的职业是声望最好的职业,其次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医生(41.1%)。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又深入了解了被调查者对后代所从事职业的选择。这个调查题具有两重意义,一是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我国公众对各个职业的真正尊重程度,另外也可以从我国公众希望自己的孩所从事的职业中了解他们对各种职业的复杂心态。
  从最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的职业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众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复杂的心态。我国公众认为科学研究人员是声望最好的职业的超过半数,但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比例却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医生职业的却上升了3.7个百分点。选择律师职业的上升了0.9个百分点。银行管理人员上升了2.9个百分点。政府官员上升了1.3个百分点。而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分别下降了3.2个和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尽管我国公众对于从事科学研究和从事教育的人很尊重,但是,他们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事“更现实的”职业。这一方面说明了在我国公众中有部分人存在有科学技术高不可攀,成功的可能性没有保障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广大公众对自己后代的希望仍然受到经济的制约,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并不十分艰苦,但又要受到尊重,而收入符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这个调查结果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和人的认识程度的制约。
  在对科学团体的威信程度的调查中,军事机关排在第一位,我国公众67.2%认为军事机关威信最高。60.5%的人认为科研机构威信高,42.5%的人认为教育机构的威信高。虽然我国公众对医生非常尊重,但是却认为医疗卫生机构的威信并不高(仅为29.3%),这个看法可能符合我国目前医院和保健部门的设施情况和服务水平。调查中还发现,我国公众认为国家机关的威信程度很高,比例为55.8%。我国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也享受到公众很高程度的尊重(53.5%)。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利弊看法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幸福,但是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其在各个时期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某些技术甚至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能否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本次调查中,71.7%的人认为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利大于弊,而认为弊大于利的仅为1.1%。
  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81.0%的公众认为科学技术对国家繁荣具有积极的影响;77.0%的公众认为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超过半数的人肯定了科学技术对公众健康(58.6%)和世界和平(51.8%)的积极影响。
  此外,71.6%的人认为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工作有好的影响。认为好坏参半的比例只有10.2%。认为具有不好影响的只有0.4%。认为科学技术对他们具有好的影响的人中有53.4%的人认为科学技术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医疗条件。43.9%的认为科技给他们提供了全新的家用电器。41.5%的认为科技改善了他们的公共事业条件(如电力、天然气和电话等)。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期望了解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期望是衡量公众科学素养的另一方面,同时也是了解公众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的看法和认识的重要方面。对科学技术充满信心的民族才能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能力的评价似乎是乐观的。46.9%的人认为科学技术有能力解决我们面临的大部分问题;认为有能力解决一部分问题的为34.7%;认为几乎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仅有1.9%。

  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程度
  在调查中,我们罗列出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研究领域,其中包括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快的科学研究项目。调查结果显示,66.1%的人支持精确控制气候的研究,这可能与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很大的原因造成的。64.6%的人支持信息高速公路的研究,对照我国公众在信息技术和知识方面的欠缺,我们感到,我国公众对信息时代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我国公众对信息技术的高度期望和无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电脑和网络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商品市场。
  对基因工程研究持支持态度的人达到将近39.5%,对克隆绵羊的研究的支持率也达到22.0%。
  建造核电站、开展基因工程的研究和进行空间探索活动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关于其利弊总是存在争论。这些都是需要投入大,但是存在某种程度风险的研究项目。对于基因工程的研究的看法引起了激烈的伦理观念上的争论。作为纳税人的我国普通公民,他们对这些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调查显示,支持这些研究的我国公民达到40%左右。但是,还有将近半数的人对这些研究项目说不清楚,这说明我国公众对重大的科学项目没有进行过思考,我国公众距离成为一个具有舆论影响力的群体还有相当的距离。
  总的来看,我国公众对科学研究的支持率是很高的。我国科学研究具有公众支持的广泛基础。
  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高支持率可能主要是出于这样的几个原因:1、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2、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公众盼望科学技术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工作上的便利;3、我国公众由于科学素养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对于科学的局限性和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副作用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我国公众对本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和看法
  在对我国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方面,59.6%的人认为我国只有少数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认为大部分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仅有20.9%。应该说,我国公众对于本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和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国公众在谈论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根本原因中,72.5%的人认为是由于国力薄弱、人口众多和科技经费不足。人才使用不当位居第二为30.6%;认为科技教育跟不上科技发展需要的人的比例为29.7%;27.5%的人认为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脱节;24.3%的人认为没有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2%的人认为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认识不够。

  总 结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具有这样几种重要的特点。
  1、在过去的6年时间内,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停滞不前。虽然说,各国的调查都显示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科学素养水平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考虑到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时期,经济每年以将近10%的增长速度发展,我们应该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发展和科技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科学素养低下的国民群体是不能承担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的。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长期低下会在将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2、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公众不可避免地会更趋向于实惠地思考问题,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公众是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群体。但是,一方面他们崇尚科学和科学家,另一方面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又相应较低。这个巨大的反差是我国公众的一个重要特点。形成这个反差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与我国经济不发达、受教育程度低分不开。这个基本国情是影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不高的主要因素。
  3、我国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绝大部分人依靠电视和报刊获得信息。而通过公共设施和场馆这些有效而生动的教育形式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很低。我国公众运用电脑的技能和网络意识还很差。报纸、杂志和图书中以科学技术普及为重要内容的比例仍然很低。“科技节”或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大型活动开展得还并不普遍。可以说,全方位地进行科学技术普及的形势在我国还没有形成。
  4、我国公众对传统知识的了解程度之高和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之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现代科学知识的缺乏了解将严重影响科技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高科技的转化和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5、我国公众从总体上还不具备基本程度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也就是说,我国公众还不具备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能力,还不具备用科学方法思考和解决社会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还没有形成对科学政策决策的参与力量和影响力量。把我国公众培养成具有基本程度的理性精神和规律意识的国民群体,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6、我国的妇女文化水平和科学素养水平与男性公民相比,要低很多。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意识在我国仍然存在。妇女的科学素养和其他素养的不高将严重地影响我国全体国民的素养水平。

  建 议
  1、继续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自从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工作的建议以后,我国在科普工作上的投入在逐渐加大。但是,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还远远不够。尤其是科技场馆、动植物园、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公众的需要。由于经费和管理上的问题,现有的场馆也大部分被挪作他用。各级主管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从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任何国家 只抓经济,而忽视了公众整体素质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就只能是在传统的低水平的旧模式中徘徊。科技成果向商品市场的转换就要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使个经济发展速度变得迟缓。
  2、注重改变我国公众的思维方式和传播科学精神。我国公众对科学方法和研究了解水平很低,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差,也就是说,我国公众还不具备足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除了文化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外,我国科普工作中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的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应该转变科普模式。在科普工作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普作品中增强思辩性内容,尽量防止知识的灌输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公众科学素养。
  3、在科学团体和高等院校内建立科普激励机制。应该将科普成就与职称联系起来。由国家有关部门设立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奖励。这种奖励也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由主要的、有影响的科普刊物(比如“Discover”每年进行的100个优秀科普报道奖)建立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科普刊物的地位,而且有利于将奖励机制引入商业化轨道。同时还要对这些获奖作品进行研讨,对其进行评价,以引导科普创作方向的转变和提高。
  4、加强科普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些研究包括:世界科普和公众理解科学的历史、中国科普历史、科普机制、科普创作方法、传播学、外国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及实践、科学与艺术、科学与宗教、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教育、科学与伪科学、科学与迷信、国内外重要的科普人物、科幻文学、国内外重要的科普机构和组织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5、社会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也应该积极参加科普活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自然科学知识作为科普的主要内容,将社会科学排斥在外。但是,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的社会科学知识也十分低下,尤其是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我国正处于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人们对于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和新概念的认识水平很低,毫无疑问,这会影响经济的顺利发展。社会科学家积极参加科普事业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 上一篇文章: 激活灵感说创新

  • 下一篇文章: 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7]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9]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2]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3]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4]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3]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5]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9511]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7808]

  •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22796]

  • 中国国家建设的未来:理性…[8458]

  • 中国崛起必须政治维新![650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