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公共精神 >> 和谐与发展 >> 正文  
  中国富豪的慈善困境 没有环境出不了大慈善家         
中国富豪的慈善困境 没有环境出不了大慈善家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搜狐财经    点击数:2615    更新时间:2004-06-28    文章录入:admin ]

 

    金钱和财富,一直都是中国人心中一根敏感的刺。

  八十多年前,德国思想家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把欧洲的繁荣归因于宗教情感、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伦理和财富观。

  而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对财富的最直观阐释是两句话:“见利忘义”、“为富不仁”。1949年后,在官方价值体系中,“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财富更成了一种不可饶恕的大恶。

  二十年巨变。今天,对财富的追求和渴望,已成为这个时代交响曲中最响亮的声部。一批批企业家生长出来,一个亿万富翁群体也开始浮出水面。

  毋庸置疑,由于转型期权钱交易、黑金操作、寻租现象等的大量存在,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的企业家阶层社会声誉普遍欠佳。特别是去年以来,周正毅等涉案亿万富翁的负面新闻多次出现,更诱发了普通民众早已存在的“仇富心态”。

  在这种大背景下,五月中旬,由美国《福布斯》杂志和胡润等推出的富豪慈善榜,恰好引起了本刊编辑部的注意。

  我们现在还无法判断,这些企业家的嘉行善举,是哗众取宠的短期行为、别有用意的“做秀”,还是责任、理性与良心的完满体现,但可以断定,这些体现企业家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义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声誉,还可消泯“仇富心态”,粘合巨富和民众之间的情感鸿沟,进而引导全社会确定健康财富观,让传统文化中稀缺的商业和财富伦理,真正扎下根。

  拥有财富不是罪恶,而是一种美德。

  本刊记者分别在浙江、深圳等地独家访问了三位上榜慈善家、出身贫寒的亿万富翁,力图探寻他们的起家之路,他们的财富观,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行善。

  行善很难吗?在中国做慈善会遇到哪些制度的、经济的、文化心理的障碍?中国的慈善家阶层为何还无法出现?这几个慈善家富豪的经历和感受,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个健康繁荣的社会,将由民众也包括慈善家们共同创造。

  曾繁旭:没有环境,出不了大慈善家

  这位连续三年来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分别位居15、17、16的富豪,掌控着被称为河北省最大民营企业的卓达集团。他认为,企业家应该像宗教徒一样自我克制,并信奉财富和效率。

  他吃饭不能少了辣椒和大葱,爱吃小摊档的煎小鱼,喜欢20元一件的衬衣,身上几百元的西装,是为了接受采访才特地换上的。“按照我的生活水准,一万年也花不完我的钱”。

  但在巨额财富中死去是杨卓舒所不耻的,“死的时候,企业留够发展资金,余下的全部贡献给社会,这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据说十年来,卓达集团已捐出了八千万元。

  他的个人净资产据说高达30亿元。但他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放松的方式就是看书、看工地和偶尔陪公司高层打扑克牌。

  在痛苦的心态中捐款

  杨卓舒参与慈善事业以来,常常碰到“截流”的现象。

  他给一些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每年600元,帮助他们重返校园,但他常常收到来信:“杨伯伯,您寄来的一百块钱收到了”。他在河北某地救济失学儿童,但不久前,当地教育局长却被判贪污罪——他贪污了240多万元教育款。

  为了避免“截流”,他开始设立基金,除了教育,还进行扶贫。但这样的行动有时也让他感到无奈。在张家口创办高级家政班,他承诺只要报名,免学费,发给人身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且分配在卓达集团内分配工作。这么优厚的条件,最后只来了26人。

  让杨卓舒痛苦的更深层原因是,“在中国办企业如炼狱一般,完全是一个不透明的、没有固定准则的企业生长环境,社会不公平、权钱交易大量存在。走正道的企业家们积累财富非常艰辛,他们不愿捐献很正常。在这样的机制下,慈善行为只能是畸形的,很难产生大慈善家。”

  他并不赞成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家行善,因为“黑幕下的交易太多了,本身就是不义之财,这些企业家连税都不想交,如果通过慈善可以获得荣誉,还可以减税,那慈善几乎成为洗钱的方式,新一轮的寻租就开始了”。

  “不付出就有种自卑感”

  他认为自己的慈善情感和行为来源于多灾多难的童年生活。“我曾经充满了仇恨,但我慢慢学会了感恩,悲天悯人的情怀拯救了我。”

  早年的杨卓舒生活非常艰苦,五岁时父母被打成右派,自己是黑五类,八岁随母亲到哈尔滨。为躲避歧视,上小学时整天逃学,文革一来就失学了,然后干了五年苦力,这种游离和被歧视的生活状态一直延续到十九岁,他进了大庆油田,“熟读了马列著作”。

  1978年他被调到《河北日报》,做记者编辑,1993年下海。此后11年间,他的事业迅猛发展。

  这几年来,河北自程维高以下,一批高官纷纷落马,“但没有一个是因为卓达出事。我们没有享受一分钱的额外照顾。我不给任何人进贡,有那个钱我就捐了,给那些失学的孩子。”他用带有道德优越感的口吻说,情绪有点激昂。

  “我的企业没有特殊方式获得外在资源,我要通过这样的方式,顽强地告诉别人:我是正经人,我干着正经的事,你们可以和别人有交易,但你们不能阻止我的发展。”他说,如果一定认为他的慈善有目的,那么这就是目的。

  杨卓舒的捐款更多是用于教育资助。在他看来,好的慈善行为应该改变人们的观念和命运,选择教育就是这个目的。

  现在,他更愿意说自己是学者和文人。他已先后被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等聘为兼职教授。

  对于启蒙的热情他始终保持着,为此,他捐款承办 “五四运动90周年”等全国性征文活动。他说:“我的理想,是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法制社会。”

  他也的确具备启蒙者的口才和表演天赋,讲话很有逻辑且煽情,“很多项目就是这样争取来的”。

  英雄主义情怀

  “我真的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有时很粗心、冲动、喜怒形于色,但有时极为细腻;本质上很浪漫,文人气很重,但却干着非常实际的工作,讲求效益和服从;我是个企业家,但却有从政情结。”

  杨卓舒的确有冷静的一面。尽管他常常感到不安全,出门需要带上几个保镖,但他却认为中国人的仇富情绪非常可以理解。

  对于中国社会的潜规则他也有清醒认识,“在中国办企业,想安全你就不能太干净,想彻底地安全,又不能太不干净。”但他却不愿按照某些潜规则办事。常有官员约他吃饭,他往往推辞,“我宁可和农民屠夫在一起”。

  在冷静的另一面,他极端宣扬理想主义,他喜欢英雄,崇拜英雄。在他的话语中时不时会蹦出一个英雄的名字。“我需要被人尊重”。杨卓舒记得清楚,童年时特别喜欢跑到离家20公里的地方看火车,“我一直向往着远方,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在”。

  他曾有一个构想,通过做地产再造城市,把石家庄扩大1-2倍。他承认,这既有“农村城市化是中国的出路”的思考,同时也有“英雄主义的色彩”。

  杨卓舒惟一的儿子在国外,提起儿子,他满脸得意。“我儿子生活特别简朴,坐飞机从来都是买经济舱。每天走路上学,舍不得买单车。他住在一个小阁楼,稍不注意就碰到脑袋。”他对未来儿媳妇有几点要求,其中一条,不能介入家庭事业。

  他说,自己还有三个愿望:一是办一流企业,二是办一所一流大学,三是办一流的慈善机构。而他认为自己成功的标志,就是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 上一篇文章: 论公平与效率

  • 下一篇文章: 改革过程中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吗?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7]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4]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59]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2]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8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7]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2]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9]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8]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2]

  •  
     相 关 文 章
  • 给部分富豪的忠告[4050]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9513]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7811]

  •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22799]

  • 中国国家建设的未来:理性…[846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