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强国摘录 >> 正文  
  强国摘录(75)         
强国摘录(75)
[ 作者:觉远    转贴自:诚正民族精神研究所    点击数:5402    更新时间:2004-05-17    文章录入:觉远

 

  简单回顾世界科技史可以看到,很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发现和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发展的进程,像达尔文、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以及DNA双螺旋结构的创立者沃森、克里克,量子力学的奠基者薛定谔等等,这种科学大师的贡献,主要是引导了科学发展的方向,这就是将帅型科学家最重要的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如果一支科技队伍的素质代表了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话,那么科技帅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科技发展的方向。简而言之,他们是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相当影响力,得到公认的专家。
  其二,他们应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开创某一新领域,而不是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如此,他们应该有非常敏锐的眼光和辨识能力,洞悉世界科技发展的走向,了解前沿所在,这样才有可能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
  其三,他们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对不同科学领域都有所涉猎,而非只具有某一个很窄领域的知识。这是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不同学科的交叉,在不同学科交叉点上出现创新的机率最大。没有较广博的知识,就很难在交叉领域带动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
  第四,将帅人才还应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组织、带领一支队伍一起工作,能够在选准方向后,带领科研人员去攻关、去拼搏。科技的发展仅靠一个人在房间里埋头自己的问题,这在数学、理论物理等个别学科里是可行的,但更多的科研攻关需要许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如果没有很好的个人素质,没有很好的团队精神,就很难担当起重任。
  最后一点,将帅人才还应有某种人格魅力,有很好的科研学术道德,善于与人合作,有很强的团队意识等等。当然以上所说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很可能有失周全,但我认为上述诸点应该是一个将帅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白春礼

  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有赖于国家经济发展而不断有所提高,可是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我们现在提出原始性创新跨越式发展,最关键的还是人,即使有投入,但如果没有人,即使设备买回来,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功能,加上国内有些方面体制不够完善,不少引进设备的利用率非常低,这样即使投入很多的钱,也不见得有效果。总之,必须要有创新性很强的人,有将帅人才带领研究方向,带领大家一起去做,这样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想有将帅人才,我们现在一方面是靠引进,改革开放以来派出去的留学人员中有不少在国外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工作,他们不仅学习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同时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也有很多建树。这些人回来后可以引导某一个方向,能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要考虑到目前中国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不可能把将帅人才的希望都寄托在引进上,而应该是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首先要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创造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
  ——白春礼

  能敏锐地发现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的能力确实很重要,因为如果连问题都找不到,何谈创新!有些领域如数学会有一些大家公认的难题,如陈景润等数学家攻关的歌德巴赫猜想等,一攻下来肯定就是世界级成果。但大多数科学领域并没有大家公认的难题,这样就需要你敏锐地把握住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而且知道怎么去努力。这有点类似于要攀高峰,首先要知道高峰在哪里,是喜马拉雅山还是香山?如果连什么是高峰,高峰在什么方位都不知道,那就不可能攀上高峰。其次攀上高峰有很多路,南路、北路等,路怎么选?选不好就爬不上。这不是走捷径,因为只有选择得当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与一个人的观察力和驾驭学科问题的能力密不可分。
  ——白春礼

  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环境、机制。我们的科研管理者一般都不愿意项目失败,他给你钱了,如果课题失败了,那不是证明我当初没看准吗?课题组的人也不愿意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了下次申请经费就困难了。这种氛围本身就不利于创新。因为所谓创新的东西有很多是不知道的,如果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没有允许失败、宽容失败这样一种共识,那真的是很难出现创新科研成果的。
  ——白春礼

  科学家本身也要耐得住寂寞,自己不浮躁。真正搞原始创新,如果仅仅把科研当作一种职业,那可能还不够。虽然以科学为业,有志于当一个科学家也很好,但做科研的动力如果仅仅来自一种职业感的驱动,那还远远不够!为什么?我们可以看许多中外科学家的传记,如像居里夫人、陈景润等,他们那种对科学的投入完全是着迷!受一种抑制不住的兴趣的驱动,而且为此孜孜不倦数年,甚至数十年,把科学研究视为最大的人生追求。当然这是很高的境界,但也是成就科学帅才的内在因素。
  ——白春礼

  在谈原始创新时,也不要忽视技术集成也是创新。以中国目前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可能把目标都定在做基础研究上,还是要强调科技为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很多工程项目不要求很多的创新,而是技术集成。当然基础研究毫无疑问是技术发展的源泉和后备,是创新人才的载体和支撑。
  ——白春礼

  科学研究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业,需要一代一代地继续下去,必须培养好科技事业接班人,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
  ——汪尔康


  自80年代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几乎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美国的全民教育投资每年的增加额都在几百亿美元以上,对各所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增加招生数量。一些名牌大学还通过提供优厚的助学金、奖学金和优惠贷款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就读,在美国的留学生有很多都是学成以后留在了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一些著名大学,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现在,在美国学习MBA高级课程的学生中,有大约30-40%来自国外,这些人中又绝大多数学成后留在了美国效力。
  ——《美国的人才战略管窥》   李钢

  一个国家的政府封锁言论自由,实际上就封锁了人民的智慧,一些利于自己国家发展的真知灼见就会白白失去,人民群众的一些好的建议和思想就会流失,这样就阻碍了自己的发展,理所当然就注定要灭亡!
  ——中正清明

  中华文化孕育发展于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黄河流域开始了定居的农业耕作。黄河在不少年代可是一条害河 —— 洪水泛滥,面对滔滔洪水,个人的力量是太渺小微不足道了。为了生存,我们的祖先只能团结起来统一行动抗击洪水,恢复家园,修整河道。于是中华民族借助黄河母亲的威望,形成了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的整个面积和中国差不多大,但一直是一群多为从事畜牧业的小国在那儿互相争夺打来打去(注意畜牧业与农业的不同,以及由此不同对社会文化形成的不同影响)。欧洲的民族国家的概念是在工业革命后才大致形成的。欧洲没有中华民族这种被迫放弃个人而必须集体行动以求生存的历史背景,他们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关注研究发展个人个性。
  以上是说这种差别形成的历史原因。这种差别继续存在并且似乎更鲜明的重要近代现代客观原因是人口密度的不同。谁都明白,人口密度大了个人的自由度就要相应地减小。如果地球上没有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就没有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当然就没有今天的美国了。试想,将现在住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白人全都送回欧洲去,欧洲人的集体主义怎么也会多一些的。
  当然还有重要的近几百年来的人为因素:西方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不断侵略扩张殖民,为个人各种欲望的实现提供了空间和机会。而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受尽了西方东方帝国主义的欺压掠夺侮辱迫害,中国人民被迫着用自己的血肉筑成反抗的长城,被迫着发出同一个吼声。1949年解放后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近三十年的全面封锁,迫使中国人民为了生存必须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克己为集体为国家。
  ——《值得中国人借鉴的美国短处》

  管理者如果想发挥管理效能,个人就得勇于承担责任。
  ——史蒂文·布朗

  凡是试图以同一种方去管理每个职员的经理,一定没有希望成功。优秀的经理擅长掌握职员的个性差异,认清每位职员的优缺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职员采取个别管理原则。很多的经理都想在同一时间里处理绝大数人的问题,而尽量避免一对一的谈话,由于没有谈话的针对性,所以这并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企业经理常犯的几种管理错误》

  社会主义的苏联解体了,这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也不证明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优越。相反,要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最优越的制度仍然 是社会主义制度,这已为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后的历史所证实。
  ——《美国人对苏联解体的分析》  大卫· 科茨

  1985年,迫于苏联社会十年来日渐增长的社会经济危机,苏联领导人着 手开始改革。六年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土崩瓦解,在此废墟上分解成俄 罗斯和其它国家,并加紧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从危机到改革,从改革到崩溃,一步紧似一步。这是一个还相当年轻的社会 制度,直到不久前看起来还很稳定,现在竟已面目全非。这在历史上是非同寻常 的。在正常情况下,一种社会制度只要在若干大国站稳了脚跟,除非暴力摧毁或 者战败,从来没有突然垮台的先例。美国在三十年代所经历的大萧条显然比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苏联危机要严重得多,但是并没有导致政治经济崩溃。世界资本 主义虽然在大萧条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所有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设法生存了 下来,接受了改革,但并不触动基本制度。  
  ——《美国人对苏联解体的分析》  大卫· 科茨

  当中国强大的时候,世界人民就会心悦诚服;而一旦中国露出软弱的痕迹,哪怕只是片刻的软弱,都会立刻遭到世界人民的轻视。
  ——《 中国的尊严是靠打出来的》

  在美国强大的压力面前,盲目地、一厢情愿地寻找战略伙伴是重犯蒋介石依赖外力的错误。
  ——《 中国的尊严是靠打出来的》

  中美两国意识形态不同,美国在对华经贸关系中始终表现出经济与政治挂钩的特点,以前是人权,现在是反恐等,决定我国要突破双边经济摩擦的难点必须使经济问题与政治脱钩,强调两国及其在全球经济的共同利益。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的统计,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贸易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贸易大国,要求中国不仅做负责任的大国,而且要承担大国的责任。在过去的一年中,国际上由“中国威胁论”向“中国机会论”的转变,以及关于人民币是否升值对中国经济、美国经济、亚洲经济以及世界经济影响的争论,表明中国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利益的地位正在上升,这将成为我国突破中美经济摩擦难点的重要的一张牌。
  ——《解决与大国经济摩擦的关键》

  以对抗方式解决中美经济摩擦往往容易造成两败俱伤。由于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跨国公司投资、贸易收支顺差等方面对美国具有较强的依赖,我们主张解决中美经济摩擦更应该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将摩擦看成促进两国经济合作的契机和推动力。采取上述对策的原因:一是经济全球化下,在贸易中寻求双赢,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正在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二是国际贸易争端发展史告诉我们,大国解决贸易争端的手段主要是合作而不是对抗,历史上,日美贸易摩擦最激化的时候,往往也是日美经济合作向纵深推进的时候,正是贸易摩擦才为日美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履行诺言,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种条件下,争取对内和对外的双向开放,即通过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促使他国扩大市场准入,扩大我国产品出口,将比实行贸易报复使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赢得更多的主动,也符合国际上解决贸易争端由限制进口转入扩大出口的主流。四是我国对美出口的产品具有替代效应,即通过双边或者区域经济合作,美国可以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得同类产品,而美国对华贸易利益的替代空间有限。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合作求发展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放弃权力,对于一切对华不公正的贸易行为和贸易手段,我们必须以国家利益为重,进行有力的反击。
  ——《解决与大国经济摩擦的关键》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一个不想落伍的地区和国家都必须积极地融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东亚都明显分为两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一体化程度最高,拥有自己的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而东北亚地区的各国虽然有亲疏不同的经贸往来,但还谈不上什么一体化。然而,从各种角度来说,东北亚地区的一体化都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东北亚地域辽阔,大国多,经济实力强。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性的大国,日本和韩国是世界上发达的国家,相对而言,只有蒙古和朝鲜经济上弱一些。2002年这些国家的GDP总和超过6万亿美元,而东南亚10国不到6000亿美元。东北亚地区若实现了一体化,将与西欧、北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左右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提出:东北亚是21世纪的火车头。
  第二,东北亚地区各种比较矛盾复杂。除了内部各国之间的不和与矛盾之外,朝核及其映射出来的朝鲜与美国、日本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手段当然有很多,其中,加强东北亚各国的合作无疑是最佳的,既有利于化解矛盾和消除冲突,还可促进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东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第三,东北亚地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起了巨大作用。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近千亿美元,中韩贸易额逼近500亿。2001年中国128亿美元的食品和活动物出口额中,94亿美元出口到亚洲,其中52亿美元出口到日本,14亿美元出口到韩国。另外,中俄贸易额也超过100亿美元;在直接投资方面,截止2002年,对华直接投资额前15个国家和地区中,东北亚的日本为364亿美元,韩国152亿美元,东南亚只有新加坡入围,是215亿美元。
  总之,东北亚的一体化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对和平安全来说,都有巨大好处。
  ——《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价值、可能、困难与前景》    孔寒冰

  我国的经济改革转轨确实已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其中最有爆炸性危害的是亿万民众今后的养老问题。
  ——《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    秦晖

  在现在的许多民众看来,法制、公正、公平和有序竞争前提下的私有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打着改革旗号下,利用手中特权实行的“吏有化”趋势,而如果我们的人民政府真的无视这种“吏有化”趋势的蔓延,甚至为这种现象“背书”,则无疑是在自毁长城。
  ——《中国转轨之路的前景》    秦晖

  历史本来是已经固定了的事实,可是,现实中历史却有了最善变的性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历史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是几十年前的常事,但终不是一件什么值得提倡的好事情。近些年来,历史剧的兴起,却又一次次地把历史当作泥人来捏,捏成什么样子差不多全凭个人的喜好。我总觉得,历史是需要敬畏的,尤其是对于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敬畏历史,是要吃大亏的。历史剧是面向大众的,它的影响不可谓不广,让大家都有了这样的印象:什么好人坏人,多少年之后,坏人也成了好人了!这样的想法,不可怕吗?
  ——《请历史剧尊重历史》   木铎

  国民产业的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正确配置,应当首先把资本注入到最有利的部门,然后再注入次有利的部门,如此次第配置下去。
  ——亚当·斯密

  国有企业改革,从改革开放以来,零星措施不说,重大措施已搞过4种,制度创新是第5种,基本上是4-5年一种。前3种是让利,第4种是放权,都不成功,第5种搞制度创新,这是完全正确符合经济规律要求的。但现在看也很难真正推进和到位。
  ——杨启先

  像美国这类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存在地方财政危机问题,何况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过程中。所以,正视现状,承认现实,把防治地方财政危机与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放在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应当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事实上,从美国防治地方财政危机的实践经验看,地方财政危机是可以克服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预防,采取果断措施。
  ——《美国防治地方财政危机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傅志华    陈少强

  很多外国研究机构对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加速度衰减。3/4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大家可以用反推法就可以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
  ——张煜晨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一个国家如果一直学习别人的东西,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知识产权,永远只能当二流,如果把理工科学生英语过级,改成学生过发明专利,那结果会是如何呢?全国上下都在发明创造,都在创新,如果按百份一专利转化率来算,平均一个新工厂提供50人的就业机会来算的话,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50%的就业,到处都是学生老板,这种效果的示范作用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中国还怕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还怕没有自己的品牌吗?中文系的学生英语过级可以改为写出一句象“山雨欲来风满楼”之类经典的话,或一篇小说,那我们的精神食粮会匮乏吗?我们的电视剧会那么无聊吗?音乐专业过级改开专场演唱会等等。
  ——张煜晨

  中国现在政策制定者最大的毛病在于,一个政策的制定不知道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多大的变形量。看起来政策个个好,最后执行的时候都变了样,原因就在于政策制定者的前瞻性和定量分析的水平不够。
  ——张煜晨

  清华,北大的学生脑袋是全世界一流的,可惜被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子的人才啊,真是国家的悲哀。现在教育界是最不思进取的行业,因为没有一点压力,也是腐败最公开化的地方,看看那些学校领导,拿学生交的钱,整天吃喝玩乐,可以合理合法地报销。大量的钱可以随心所欲地花,不要经过任何程序。教育到了这个层次,如果再不改革,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
  ——张煜晨

  现在中国教育问题很多,改革阻力很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舆论,才能推动这项改革的进行。
  ——张煜晨

  中华文化的衰弱,其实从“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运动有一劫;更严重的是中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这一大浩劫;还有就是当代的“英语”热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使中华文化一挫再挫,这在近代史上连续三次劫难对中华文化的打击确是非同小可,其幸好还能接受了如此重击,尚有一点余气。
  ——张煜晨

  投资者当然要冒一定风险,但不会每个人都冒无谓的风险。而且,投资的失衡将使那些作出了错误决定的人——从概率上看,他们也是判断能力较差的人——受到惩罚。他们或者从中吸取教训,或者被迫退出市场。最终的结果是,只有那些判断最准确的人能够留下来,投资主体将变得越来越成熟。
  ——《投资过热的根源在哪里》

  每个人的每个社会行为都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反映。这种社会反应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行为的;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可能是即时的,也可能是滞后的,可能是微弱的,也可能是强烈的;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群体的。
  ——《社会反应论》   石器

  利益构成是复杂的,可能表现为钱,可能表现为物,可能表现为名,可能表现为权,也可能表现为身体感觉或心理感受。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也都将增进或损害他人利益;都在发生社会行为,也都将面临社会反应;都在享受行为乐趣,也都将承担行为后果。
  人的社会行为如下棋,甲乙双方都将对对手的每一步棋有所反应。高明的棋手不仅知道自己怎样走棋,也知道对手怎样还棋。人的社会行为如拳击,甲乙双方都会对对手的每一拳有所反应。只有劣等拳手才会把对手当作木头人,想不到对手会招架、会躲闪、会忍受、会报复,还会顺手牵羊。
  有些人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利益,总喜欢从亲戚、朋友、同学、战友、员工、客户甚至政府部门那里捞便宜,想不到他们一旦作出反应,吃亏的还是自己。有些人既追求个人利益也关心他人利益,严于律己、宽已待人、关心社会、助人为乐、尊重员工、体贴客户,于是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回报,结果是名利大丰收。看来,许多个人利益不是个人争来的、夺来的,而是从社会反应中得到的。
  许多人只知道追求个人利益,不知道人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只知道从事社会行为,不知道社会行为必有社会反应;只知道在社会中争夺个人利益,不知道从社会反应中争取个人利益。这是人生知识的重大缺陷。
  社会发展趋向于大众觉醒与自主。大众对各种社会行为越来越具有心理反应能力和行为反映能力。默默承受不良社会行为的现象在逐渐减少,勇敢抵制不良社会行为的现象在逐渐增加。在大众觉醒化、自主化的潮流中,优秀社会行为正在日益被回报,不良社会行为正在日益被惩罚。我们已经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富有的人往往不是那些看重个人利益的人,而是那些看重社会利益的人。
  为争取社会良好反应就要修德。人人都要培养尊人、敬人、容人、爱人、帮人、助人、利人、救人的好习惯,多为他人做好事,多为社会谋利益。当然,做好事的前提是善于识人、知事,不要帮坏人、助坏事。
  人人都需要修德,掌握各种权力的人更需要修德。这类人掌管的社会行为最多,得到的社会反应也最多,当然有好也有坏。掌权人为巩固与扩大自己的权力,就应该多争取社会良好反应。为此,就要多行使为属下、为社会、为国家谋利益的权力。不要以权谋私,因为靠权力谋来的私利往往是脆弱的、有限的,至少是肮脏的。不要轻视社会反应,因为社会反应将决定掌权人私利的大或些有或无。也不要轻视弱势个人及弱势群体反应,因为他们的弱小可能只是一阵子,而掌权人要过一辈子。
  前一半是社会行为,后一半是社会反应,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事物。社会行为是因,社会反应是果,有因必有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没报,时间未到,时间一到,善恶必报。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包括既看因也看果。人人都在追求智慧,把握因果是一种大智慧——人生大智慧,经营大智慧。
  ——《社会反应论》   石器

  • 上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74)

  • 下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76)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3]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2]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相 关 文 章
  • 强国摘录(102)[1632]

  • 强国摘录(101)[1767]

  • 强国摘录(100)[1667]

  • 强国摘录(89)[2049]

  • 强国摘录(87)[702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