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强国之路 >> 经济建设 >> 正文  
  学者新论:中国面临严峻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者新论:中国面临严峻就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 作者:蒋学毛    转贴自:人民网    点击数:2159    更新时间:2004-04-29    文章录入:水木

 

    1.历史原因:人口基数过大,国民素质普遍偏低,低素质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

   2.制度创新效应:“隐性失业”显性化

   3.发展性因素: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

   4.供求匹配原因:“有供无求”与“有求无供”并存

   探讨中国的就业问题,既要弄清严峻就业问题的症结,又必须找准造成这一矛盾和问题的原因。那么,导致当前我国严峻就业问题的成因究竟何在呢?

   1.历史原因:人口基数过大,国民素质普遍偏低,低素质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

   ——人口基数过大。我国自建国初直到“十年文革”结束的近30年,在“人多好办事”、“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思想支配下,以为我国“人口众多”是“难得”的一大独特优势,导致全国上下大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因而长期忽视计划生育,没有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造成全国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近一倍,达4亿以上)。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已认识到人口数量过大这一问题的严峻性,果断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并把“计划生育”纳入了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由于此时全国的人口基数过大(9亿多),人口问题已积重难返,致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不得不面临这一严重的人口包袱,特别是不得不长时期面临因劳动年龄人口过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二者之间严重失衡,而必然给我们带来的严峻就业问题。

   ——国民素质普遍偏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战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4万万5千万劳苦大众根本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中国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设社会主义。因而,虽然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技术素质,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根本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大几亿人民提供最良好的教育,导致我国的国民素质普遍偏低,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

   ——低素质劳动力供给绝对过剩。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必然导致了当前我国产生严峻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成因,即一边能适应当今知识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一边低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却又绝对过剩。据有关资料推算,若我国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知识产业所占的比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少可以容纳近1亿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业,而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若要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则将至少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5亿以上。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者不仅不具备实现劳动转移应该拥有的最基本的技术技能,而且平均文化程度还不到初中毕业的水准。这无疑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大“硬伤”,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难题。

   2.制度创新效应:“隐性失业”显性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就业和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政府统包统配为特征的就业和用工制度已被冲破。新的就业和用工制度以劳动力“供求见面、双向互选”为特征,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劳动者,劳动者可以选择就业单位。劳动领域的这一制度创新,在消除传统就业和用工制度无竞争、少风险、不流动、非效率这一内在缺陷的同时,还顺理成章地解决了“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等企业冗员过多的弊端,从而使过去一些单位普遍存在的“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这无疑是我国就业和用工制度创新最明显的一大收益。然而,任何制度创新都是有成本的,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其最大的代价也许就是,“隐性失业” 的显性化必然导致社会失业率上升,就业、再就业矛盾变得日趋明朗,从而使维护社会就业局势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

   3.发展性因素: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

   发展事关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无疑是最大的发展。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努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产业。这是促进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发展是有条件的,也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资本、技术对劳动的替代,使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就业含量减少,则是今天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正在付出的代价。在历史上,我国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也曾多次面临过就业问题,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人地”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所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则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冲突。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我国在一个时期以来不得不选择了一种“效率优先”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及路径。为此,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和结构调整过程中,更多的是试图用资本、技术去替代劳动力,更多的是试图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来实现“赶超”的目标。须知,在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保持基本不变的条件约束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会降低就业增长弹性,并加剧失业矛盾。可见,从关注“民生之本”的角度来看,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在我们加快经济发展进程中,各地尤其是就业矛盾相对突出的地区,切不可一味地去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同等GDP增长量,若由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去实现,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分别仅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20%—30%和10%—15%。

   4.供求匹配原因:“有供无求”与“有求无供”并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已成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要手段,市场导向就业相应成为了就业的主要形式。在此情况下,劳动力供求双方能不能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有效结合,即能否匹配,是劳动者能不能实现就业愿望的关键。然而,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就业问题,既有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的因素,也有劳动力供求难于藕合和匹配,使本来就相当有限的就业潜力难以释放的原因。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披露,2003年一季度我国部分城市“有供无求”的职业不少,岗位空置与求职人员的比例,其中北京的美容美发为18:1,裁剪缝纫为6:1;天津的保险业务为8:1,物资采购为9:1;重庆的裁剪缝纫为7:1,机械电气工程设备安装为8:1;沈阳的数控操作为6:1,模具钳工为7:1。同时“有求无供”的职业也不少,其岗位与求职人员的比例,天津的机动车驾驶为1:31,维修电工为1:56,化妆师为1:7;重庆的机动车驾驶为1:6;沈阳的行政业务人员为1:8;南京的计算机工程师为1:8,保险业务员为1:10。上述情况非常直观的说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确实存在着职业岗位与劳动力供求难于匹配,且呈现“有供无求”与“有求无供”并存的严重矛盾和问题,从而严重制约着我国劳动力资源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结合,并加大了劳动者实现有效就业的难度。

   此外,由于我国农业已进入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加速时期,加之农业与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的落差逐步加大,形成很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拉力,导致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烈,从而更加剧了城镇就业压力。

(作者:蒋学毛 益阳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 上一篇文章: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相信中国

  • 下一篇文章: 国情专家胡鞍钢:我是如何研究中国国情的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4]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9640]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7909]

  •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22941]

  • 中国国家建设的未来:理性…[8552]

  • 中国崛起必须政治维新![658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