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美国工程院院士执教清华 把学生当学者一样交流         
美国工程院院士执教清华 把学生当学者一样交流
[ 作者:张东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481    更新时间:2004-04-09    文章录入:水木

 

    五六十位学生几乎是齐刷刷地举起手,他们争先恐后地准备提问。讲坛上,萨文迪教授脸庞上挂着微笑。他就像在举行一个热闹的记者招待会,挥手指点请学生提问,争取给每个学生一个平等的机会。
  这是美国工程院院士萨文迪给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今年刚进校的本科新生讲授专业入门课的一幕。师生之间完全用英语交流,萨文迪教授回答问题有两句口头禅。回答之前:“That's a very good question.”而答完之后又经常表示:“Thank you,I appreciateit.”
  萨文迪是美国普渡大学教授,国际工业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2001年10月,清华大学创建工业工程系,萨文迪应邀担任系主任,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清华大学首位担任系主任的外国学者。
  这课堂上的一幕让来清华大学采访的“韩国放送”电视台的记者碰上了,他们惊奇不已。下课后,他们把一连串的问题抛向这些新生们:“为什么你们提问这么踊跃?”“为什么在专业问题上你们也能用英语流利对答?”“你们好像都很喜欢这位美国教授的课堂,这跟其他教授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在教室门口,萨文迪教授则被学生们包围着。他显得非常愿意继续回答学生的问题,一边交谈,一边亲切地拍着离得最近的学生的肩膀。直到有人来接他回系主任办公室,他才和学生握手道别。
  萨文迪每年要到清华来讲学和办公一个月,而在其他时间,他也经常和清华的同事们用电子邮件交流和处理教学事务。他根据国际工业工程学科发展情况,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教师们共同制订学科发展规划、审定教学计划。清华工业工程系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受英语和汉语双语授课,本科生专业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教材。在他的推荐下,该系多位青年教师担任了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编委。同时由他牵线,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项目。他在清华的每一天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虽然萨文迪是国际工业工程学界的权威,但在清华学生的眼中,萨文迪更多的是和蔼可亲的学者、随时欢迎你和他交流任何学术问题的教授。刚刚上过萨文迪的课的一位大一学生说:“我非常喜欢上课时自由而活跃的氛围,我们和萨文迪教授有非常充分的交流。”在学生中,流传着萨文迪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生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顾客。”
  10月初,萨文迪教授结束了他本年度在清华大学为期一个月的讲学。在他回国前夕,本报记者到他在清华的寓所里拜访了他。
  记者:你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提问踊跃。比较而言,其他许多教授的课堂可能就少一些交流。你是否认为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教学?
  萨文迪:不同的教授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我本人非常愿意与学生进行更充分的交流,所以我鼓励他们提问。我认为,教授会告诉学生他所想传授的东西,但是不可能是学生想了解的全部。我们应该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当然,有些教授的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机会比较少,也有可能是教师本人在这个领域懂的不够多。要知道,回答各种问题需要教授有充分的储备或者事先做更多的准备。不然的话,在课堂上一直讲下去就是比较安全的办法。
  记者:你的很多学生都十分喜欢你课堂的自由形式,你的同事也比较喜欢你。这种宽松的氛围是否对学术研究也有帮助?
  萨文迪:在我看来,形式自由的交流会更好些。有一些教授在学生面前十分严肃,我是教授,你是学生,界线分明。我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没有学生敢于在学术问题上批评老师,那就不容易激发学术上的进步。对于我的学生,我是平等地看待他们的。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我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是一样的。
  记者:你在清华和在美国普渡大学的工作方式有什么区别吗?
  萨文迪:大不一样。我在普渡大学只要做好教学、带好研究生就行了,但在清华,除了讲学,我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处理。比如,我要帮助联系国际交流和合作,要和清华同事一起为工业工程系的发展做出规划等等。
  记者:你同时担任着清华工业工程系主任职务,为办好工业工程系,你和清华同事正着手做什么?
  萨文迪:首先,我们要增加教师,目前工业工程系教师只有20来人,这远远不够,还要大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来工程系执教。其次,我们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这有利于工业工程系尽快达到国际一流学科水准。另外,我们要吸引优秀的学生来工业工程系学习。
  记者:你在工业工程学界的成就为国际同行公认,你在学术上的成功有什么秘诀吗?
  萨文迪:学术研究也需要冒风险。我发现,亚洲的许多学者,他们做研究时害怕失败。虽然研究工作十分细致,但是由于最开始的设计要确保成功,所以比较难有大的突破。我本人在学术上,有1/3的时间是在进行那些很冒风险的研究,当然很多时候失败了,但是一旦取得成功,学术的价值就很高。另外,广泛的交流对学术上的成功也非常重要。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创造性+人际交流。
  记者:最后问一个比较个人化的问题,你最崇敬的人是谁?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科学家。
  萨文迪:爱因斯坦和爱迪生。他们在科学研究上都富于冒险精神。

 

  • 上一篇文章: 兼容并包 蔡元培的目光与措施

  • 下一篇文章: 科学家校长推动梦想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51]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3]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3]

  • 侯外庐西大治校[60]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6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1]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10]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11]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3]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5]

  •  
     相 关 文 章
  • 美国富翁的觉悟和中国大款…[2871]

  • 评两岸政党交流的意义[4489]

  • 选举:改中国模样 学美国样…[3948]

  •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269]

  • 学者的直言精神需要空间[205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