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专题]两弹一星 >> 正文  
  “航天四老”之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       
“航天四老”之黄纬禄:用全部生命写就“导弹人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56    更新时间:2021-03-04    文章录入:admin ]

 

 

黄纬禄,1916年生于安徽芜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我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是中国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和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开创了我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为我国导弹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定要把中国的导弹搞出来

 

1943年,黄纬禄在中央大学机电系毕业以后到英国进修。黄纬禄在英国一家无线电工厂实习期间,有一天德国的一枚V-2导弹落在了他所实习的工厂,由于黄纬禄是实习生,可以比正式员工晚半个小时上班,才躲过一劫。

但这一劫却给他带来很大震动:如果中国有导弹,就不会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导弹。那是英国缴获的一枚德国导弹,配以解剖图。黄纬禄看了展览之后对导弹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他和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在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五院,黄纬禄开始了他的“导弹人生”。

中国导弹的研制是从仿制开始的。但是,正当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刻,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导弹科研工作造成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争中国人民的志气!

从此,黄纬禄和他的战友们以“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铁律,脚踏实地、刻苦攻坚,开始了导弹研制的新征程;以“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的誓言,自力更生、默默奉献,描绘出共和国导弹事业的新画卷。

黄纬禄担当起了导弹的“中枢神经”——控制系统负责人的重任,“飞得稳,打得准,主要靠控制系统”,正是深知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他很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

可是,中国导弹的基础是一穷二白,一切必须从零开始。然而,黄纬禄并没有望而生畏,“干什么工作,只要去干、去学,总是可以学到手的。就像爬山一样,在山下,看着山顶那么高,不要被吓住了。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爬,上一个台阶并不困难,上一个台阶就离山顶更进一步。只要坚持不懈地往上爬,最后,总是可以爬到山顶的。”

黄纬禄带领的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身为控制系统的负责人,黄纬禄要确保导弹的“头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是清醒的,能够准确控制弹身的飞行姿态和轨迹。他从基础学起,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技能想方设法转化过来,同时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

首枚导弹运往基地前,黄纬禄和战友们在午夜灯火通明的生产车间里,连续奋战好几个昼夜,把每一个环节重新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在冬季滴水成冰的基地厂房里,对每一个电路单元都进行了反复的调试,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他们要向世人证明,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也能造出导弹来。

1960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1059(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零的突破!

19646月,“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

19661027日,中国首次由导弹运载发射的原子弹在核试验预定地点成功爆炸,中国导弹研制试验成果震惊了世界!

十年,黄纬禄和他的同事们发扬自力更生和勇于登攀的精神仅用了十年,便走过了从仿制到研制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中国导弹零的突破,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被外电评论为“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的进步。

 

一定要把中国的固体导弹搞出来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液体地地战略导弹,但是液体导弹准备时间长且机动隐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击能力。面临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

黄纬禄临危受命,担纲我国第一枚固体潜地战略导弹“巨浪一号”的总设计师。

为了准确掌握具体情况,黄纬禄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大漠荒原、戈壁深处。他发现,研制条件十分欠缺,急需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他心急如焚,食不甘味,无法入眠。于是,黄纬禄提出了“台、筒、艇”三步发射的试验程序,引起了轰动,并得到了国防科委的认可。“台、筒、艇”就是第一步在发射台上做试验,第二步在陆上发射筒中打导弹,第三步在舰艇上打遥测弹。省去了投资巨大的水池,大大简化了试验设施,节约了大量研制经费和时间,开创了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试验程序。

19707月的一天,人们看到,在新建成不久的南京长江大桥中央,停放了一台巨大的吊车,似火的骄阳下,那个白色的“大家伙”正在被反复地以各种姿态投入水中,并获取了大量的有效数据。

就这样,黄纬禄带领这支年轻的研制团队,勇敢地向困难发起挑战,克服了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既无资料和图纸又无仿制样品、缺乏预先研究等许多困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条件建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了大量的各类试验验证,反复修正设计,终于取得了固体导弹技术和潜射技术的重大突破。

19821012日,渤海的海面上,一条喷火的蛟龙跃出水面,以极快的速度直飞蓝天,在海天之间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观……准备了十几年之久,多少人为之付出心血的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终于研制成功了。试验的成功震惊了世界,标志着我国成为具有自行研制潜地导弹和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中国拥有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航天系统工程中的“金科玉律”

 

了解航天的人都知道,有一条“四共同”原则一直被奉为航天型号系统协调工作中的“金科玉律”,即: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这一原则是黄纬禄最早在潜地导弹的首次总师扩大会上提出的。

黄纬禄认为,“工作过程中,有时需要定方案或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措施,作为总师最好不要自己拍脑瓜一想就决定怎么解决。”发扬技术民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他一贯主张让技术人员、行政干部、技术工人等参与讨论问题的有关同志,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把方案定得比较正确,问题解决得比较合理。黄纬禄在真理面前讲求民主,这也使得他的想法更加接近真理。

那时,潜地导弹型号研制遇到了一个问题,虽然经过多次改进却无明显的效果,难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这样将使各方面的工作长时间停顿下来。在这个紧要关头,黄纬禄果断决定召开首次总师扩大会,有问题共同讨论,有困难共同克服。他要求大家都把余量拿出来,再分散难点。在分散的难点中,可能有的单位通过极大的努力仍达不到新指标的要求,黄纬禄明确指出,这样的风险要共同来承担,不能出了问题时相互指责、埋怨。对于风险而言,黄纬禄也明确表示:“作为总设计师,我首先要承担责任。”

这次总师扩大会之后,根据黄纬禄的讲话内容总结出了“四共同”的原则。如今,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黄纬禄将自己的全部交付于导弹事业,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导弹事业。他一生矢志报国的信念坚定不移,把对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的深情热爱融入导弹事业。他一生敢为人先的志气坚持不懈,开拓创新、求实拼搏,成就了中国导弹事业的一个个辉煌,挺起了中国国防事业的脊梁。他一生默默奉献的情操感人至深,几十年如一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甘做无名英雄。他“矢志报国、敢为人先、大力协同、严己宽人、诲人不倦、默默奉献”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他为导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在国防事业丰碑上永驻,他的精神光耀后人!

  • 上一篇文章: 黄纬禄:不惧失败的“导弹医生”

  • 下一篇文章: 王淦昌: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祖国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0]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7]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55]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4]

  •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6]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14]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8]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5]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