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思维 >> 战略战术 >> 正文  
  留个破绽,诱敌深入——《反经》中的大智慧(围师)篇       
留个破绽,诱敌深入——《反经》中的大智慧(围师)篇
[ 作者:赵丹阳    转贴自:草根网    点击数:657    更新时间:2017-12-26    文章录入:admin ]


    导读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曾经列举了用兵打仗的八条原则: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其中“围师必阙”这一智慧,最为今人津津乐道。众所周知,无论在野战阵地还是在城寨防守作战中,身陷囹圄的敌人,很可能生出三种想法,一是投降,二是死战,三是观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对方包围的水泄不通,那么就很可能造成底层军民与上级指挥官“同心戮力,奋死反击”的局面,相反,如果故意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底层军民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导致军心涣散。

    当然,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的必经之地预设埋伏,重点封打,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突然遭到意想不到的袭击。特别是围困坚守城堡的敌人,一旦敌人弃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战战场上彻底消灭敌军。相比之下,与逃窜之敌作战的难度显然要比与死战之敌作战的难度小得多,可以避免付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菲代价。

    反经原典

    孙子曰:“围师必阙。”何以明之?

    黄巾贼韩忠据宛,朱隽、张超围之。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因鸣鼓攻其西南,贼悉众赴之,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忠退保小城,乞降,诸将欲听之。隽曰:“兵有形同而势异者。昔秦项之际,民无定主,故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唯黄巾造寇,纳降无以劝善,讨之足以惩恶。今若受之,更开逆意。贼利则进战,钝则乞降,纵敌长寇,非良计也。”因急攻之,不克。隽登土山,顾谓张超曰:“吾知之矣。贼今外围周固,连营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战也。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其害甚矣!不如撤围,并兵入城,忠见解围,势必自出,出则意散,易破之道也。”既而解围,忠果出战,遂破忠等。

    魏太祖围壶关,下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曹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许之必死,将人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则引日持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

    此围师之道也。

    译文

    孙子说:“进行围战时,要留有缺口。”为什么这样说呢?

    黄巾军的首领之一韩忠占据宛城,朱俊、张超包围了他们,并垒土成山、兵进宛城,在鸣鼓声中作势攻打宛城的西南,敌人均向西南奔赴,朱俊、张超于是掩人不备,扑向宛城的东北,攀上城墙进入城中。韩忠退守小城,要求投降,其他将领准备答应。朱俊说:“用兵有表面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当初秦政暴虐、项羽起兵之际,百姓没有固定的君主,所以奖赏归顺的人来争取民众。现在海内统一,只有黄巾反叛,如果同意他的投降就不能让人从善,而讨伐韩忠,却可以达到惩恶的目的。现在如果接受了敌人的投降,不加诛灭,以后谁都敢轻易叛乱。再说,叛贼看形势有利就进攻,失利便乞降,纵容这些匪类发荣滋长,也不是好的主意。”

    于是加紧了进攻,却不能取胜。朱俊登上土山看着张超说:“我现在知道敌人拼死抵抗的原因了。叛贼眼下被四面围困、逼迫,乞求投降不被接受,想出逃又不行,所以才拼死抵抗。万众一心就已经势不可挡了,更何况是十万人同心同德呢?这样下去危害更大。不如撤去包围,合并各路部队入城。韩忠看见包围已经解除,一定会自己出来,出来之后其斗志就会减弱,这正是打败叛贼的途径。”解围之后,韩忠果然从小城中出来作战,结果被朱俊、张超打得大败。

    曹操包围壶关,下达命令说:“如果拔取了壶关城,要把城里的人都活埋了。”结果接连几个月不能攻克壶关。曹仁这时对曹操说:“包围城池同时一定要指出逃跑的缺口在什么地方,这是为了给逃跑者一条活路。现在您扬言要活埋全部守城人,这样城中人人都会坚守阵地。况且壶关城固,城中粮食又多,强攻就会造成士卒的更大伤亡,等于间接增强了敌军的守势。现在屯兵在坚固的城墙下,进攻发誓死战的敌人,这不是上策。”曹操听从了曹仁的建议,于是壶关城的守军便投降了。

    这就是围困敌人应采取的正确办法。

    史海沉钩

    本章是《反经》的第XX章,着重强调在“围战”中,应该学会“留个破绽,诱敌深入”的思维。成吉思汗在布哈拉城之战中,为了防止敌人困兽犹斗,就采用了“围三缺一”的战术。起先,蒙古军抵达布哈拉城下就发动猛烈的攻击,昼夜不停,连续七天。布哈拉城中守将阔克汗决定死战到底。奇怪的是,蒙古人突然停止了攻击,而且还撤走了一个城门的军队。布哈拉城的将军们纷纷就此突围。当得知对方弃城后,成吉思汗命令拖雷带领主力全面追击布哈拉逃兵。拖雷急行军追到阿姆河畔时,布哈拉城的逃兵正准备渡河,拖雷潮鸣电挚、痛下杀手,令一万余花剌子模士兵伏尸此地。在平壤战争中,主将李如松也曾运用此计,最终迫使日军退缩东南沿海一隅,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

    围师必阙:李如松设计痛歼日军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的确治国有术,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物阜民丰。但他的开疆拓土、擐甲披袍之心兀自不减,想要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文禄元年,秀吉出兵率兵20万征伐朝鲜,兵员以西日本诸大名为主。其中以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20万,水军9000人,战舰700余艘,声势浩大。

    日军在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后,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超尘逐电之势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王以“唇亡齿寒”为喻,向明朝求救。

    鉴于丰臣秀吉先前的种种战略宣衅,(诸如向天皇提出“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向朝鲜王放言“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等等)明朝方面认为,如果不加援手,必然祸及自身。于是下令组建援朝东征军,开赴朝鲜作战。

    明万历二十一年,明东征军与日军第一军团在平壤对峙,双方主帅李如松与小西行长都摩拳擦掌,大战一触即发。

    小西行长的部卒身手矫捷,生龙活虎,且多敢死之士,的确不太好打。假若对方并非“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的李将军,恐怕结果是败多胜少。战斗开始之后,明军发炮攻城,史书记载:“响振天地、山岳皆动,大野晦冥,烟焰涨天,旁弥数十里,火箭布空如织,火烈风猛,直冲城里,林木皆焚。”日军则在城上设立红白旗作为联系信号,依托城池拼死拒战,“弹丸如雨,刀矛向外齐刃,森如猬毛。”

    明军攻击受挫,大叹敌人骁勇难服!关键时刻,李如松老练的动用了法家“明赏决罚”的手段,亲执利刃,率两百亲兵驰往城下,手斩一名逃跑的士卒,严令前进,并且大呼:“先登者赏银五十两(一说五千两)!”

    小西行长见此英帅,遂令部下聚集火力,专门攻杀,致令李如松险象环生。在前线督战时,他的坐骑多次被日军火枪击中,可其丝毫不见慌乱怯懦,当即换马再战,明史记载:“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有道是“身先士众,其下悦服”,李如松的镇定、果敢、勇猛给了明军将士巨大的精神鼓舞。

    在他的激励下,大家奋勇攻击,或仰放统炮,或攀梯乱砍守城日军,伤敌无数。骆、祖、张、吴等诸人表现尤佳!

    神机营副总兵骆尚志外号“骆千斤”,鹰撮霆击,一手举盾牌,一手持戟健步如飞,攀梯攻上含毯门城楼,日军掷下巨石击中其腹部,骆尚志依然奋战不止,身后浙江兵数人紧随上城,拨掉日军旗帜,在城头插上明军大旗。

    日军轻视进攻南城门的朝鲜军,祖承训先以朝鲜军打头阵,然后率部卸装而进,露明盔甲。日军大惊,急忙分兵增援南门,但明军已经攻上了城楼。

    与此同时,明将张世爵用大炮撞碎城西七星门,李如栢攻破含毯门,杨元攻破普通门,各军乘胜争先,与日军展开巷战。

    游击将军吴惟忠在攻打牡丹峰时胸口中弹,仍然大呼督战,率部攻克峰顶。

    饶是如此,小西行长所部依旧拼死顽抗,未肯稍退。直至打到天黑,日军损伤过半,才被迫躲入风月亭土窟。

    当时有人建议趁势疾攻,将敌人杀尽斩绝。但李如松考虑到,日军尚有九千人之多,且大友义统部6000余人随时可能自凤山来袭,如果强打硬拼,伤亡太大,自己又何颜面君呢?于是果断采取了“围师必阙”的战术,下令撤开一路朝鲜军。而密令李宁、祖承训、葛逢夏等明将率军埋伏于要路。

    日军无奈,只好趁夜由缺口逃出平壤城。但李宁、祖承训等人却在日军通过冰封的大同江时,命令士兵炮轰日军和冰面,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日本战史》之中的记载也颇足观,说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另一则日本史料称,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一万八千七百人,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中国方面的史料认为,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消灭日军的具体数字莫衷一是,但各国专家普遍认同“歼敌过半”的说法。而明军阵亡人数不过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凭此一战,威震三国,奠定了明朝骁将的地位。

    在此次战役中,“围师必阙”这一谋略的确帮了李如松不小的忙,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一谋略可以任意照搬。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实施“围师必阙”的基本要素,在于我方兵力和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必须数倍于敌军,在平壤之战中即是如此,明东征军以经略大臣宋应昌、提督将军李如松为主,分中左右三军,兵力约近四万。而日军所部是两万四千余人,明军与日军双方兵力对比:1.6:1。双方的火力也是明军占优,援朝明军的装备为火器与冷兵器,具体而言,火器有大将军炮、神炮、虎蹲炮、灭虏炮、百子铳、佛郎机、三眼枪、快枪、鸟枪、火箭等;冷兵器则有镰、钩、刀、镋钯、弓箭等。日军则是 倭刀与鸟铳较多。所以,李如松才有“欲取先予”、“欲擒故纵”的把握!

    假若我们面对的是与己方不相伯仲甚至略胜半筹的敌人,还要效法“围师必阙”,那就是真的“纵敌成患”、“养虺成蛇”了!到头来怕只能自取灭亡。

  • 上一篇文章: 蒋经国谈预备役

  • 下一篇文章: 要善于造“势”——《反经》中的大智慧(势略)篇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52]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4]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73]

  • 致敬他们共同的恩师侯外庐…[51]

  • 侯外庐西大治校[6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媒体盘点习近平引用过的邓…[12]

  •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11]

  • 血浓于水一家亲——中国是…[12]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23]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6]

  •  
     相 关 文 章
  • 做大事者心要正——《反经…[682]

  • 不只看语言,更要看行动—…[558]

  • 苛责强者,宽恕弱者——《…[724]

  • 要善于造“势”——《反经…[577]

  • 既要出奇制胜,又要缜密严…[59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