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今天致信全国人大 建议将12月18日作为纪念日 立法纪念改革开放 学者建议 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 牵头学者之一接受本报专访 称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认为六点理由最具说服力
法制晚报,2008-6-23
人物简介: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问题学”创始人,户籍制度改革等的倡导者。
(导语) 今天,一封关于设立“改革开放纪念日”、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的建议信以特快转递方式寄向全国人大。 这封由博克中国副主编、学者司马平邦,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等数十位学者联名的建议信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标志的盛会,它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因此,建议将全会举行的日子12月18日(或12月18日-22日),确立为“改革开放纪念日”,并且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 本报第一时间采访了牵头学者之一、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就此次建议的来龙去脉做出探访。
(对话)
想法产生 建议北京立碑 纪念改革开放 FW(法晚):从什么时候你有了这样的想法(把12月18日或者12月18日至22日立法确定为“改革开放纪念日”),或者什么事情促使您有这样的想法? 胡星斗:大概在年初,博客中国的司马平邦、余习广说要搞改革开放纪念日,我很同意,就写了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信。设立改革开放纪念日是多人想法的结晶;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是因为我觉得改革开放太重要了,决定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应当有个永恒的标志物。 FW:你建议具体如何做? 胡星斗:不必花太多的钱搞得那么宏伟,只要有个纪念碑,刻上铭文就行了。我曾经想,纪念碑可以设在深圳,但现在认为,还是铸立在北京为好,而且要在市中心位置,这样更能代表是国家行为。
(对话)
改革印象 夫妻两地几乎不能调到一起 FW:我们暂且抛弃用深刻的理论来讨论12月28日这个时刻的意义,您能拿很小的一件事情来说明它对全国人民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吗? 胡星斗:1978年的12月18日决定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没有这一天,我肯定在农村劳动,上不了大学;我无法来北京,因为要介绍信才能住宿、要有粮票才能吃饭,我搞不到这些。 在这之前,大家不能调换工作,夫妻分居两地几乎永远不能调动到一起;那时商品短缺,一年也就吃几次肉;女孩穿漂亮的衣服、整漂亮的头发,就会引来非议。几乎没有谁家有电视机、冰箱。
“我可能是最早的‘打工子弟’” FW: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势必是会和现实有紧密联系的,那您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的情况下会生出因为改革开放而有了当今的感慨? 胡星斗:我是平民的子女,母亲给人理发,父亲给人磨剪刀,经常到工厂、县城去,我也随之到县城读书了。我可能是最早的“打工子弟”之一。 幸亏有了改革开放,我成为最早的大学生。不仅我们平民、工人农民的后代,而且知识分子、干部的子女都因为改革开放而获得了机会。
零外汇储备现在变成世界第一 FW:上面我们以小见微表现了12月28日这个时刻的重要性,那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胡星斗:改革开放的最大成果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开始从实践、国情、多元化、全球化等角度考虑问题。 改革开放的另一伟大成果是逐步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的低效僵化模式中摆脱出来了,使得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第几十位改变为现在的排名第三或第四,从零外汇储备改变为现在的世界第一,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对话)
立法理由 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FW:您的这种感受是不是只局限于那个历史年代的人?也就是说只有经历过这两个时期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体会? 胡星斗: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的确有亲历的感受,所以,绝大多数人拥护改革开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出生的人如果知识贫乏,又没有对比,那么他们的想法有时有些不同。 FW:那现在,比如80后、90后,您觉得他们对改革开放是什么样的理解? 胡星斗:现在的孩子大多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没有太多的认识,甚至有些年轻人因为社会上的腐败丑陋现象而攻击改革开放,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改革开放在某些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对改革开放的宣传不到位,确实应当利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大力宣传一番,包括设立纪念日、铸立纪念碑。 FW:当很多人都忘记这个时刻的时候,您觉得丢掉的是什么?对未来有什么影响? 胡星斗:忘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结果就是少数人以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全面地否定改革开放,要开历史的倒车;另外一些人,可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也可能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忘了。
认为六点理由最具说服力 FW:如果您要说服全国人大确立“改革开放纪念日”,并且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请您说出最有说服力的理由? 胡星斗:一、改革开放的不朽功绩不能遗忘。二、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仍然是当前中国的主题。三、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四、改革开放开创了言论自由、保障人权的新时代。五、改革开放使得中国融入了世界。六、改革开放固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只有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规范公共权力、完善民主法治才是唯一的出路。
(对话) 立法设立纪念日 尚无先例 FW:在中国当代社会上把一个历史性时刻通过法律的形式设定为纪念日,之前有过先例吗?是什么? 胡星斗:以前设立建军节有点类似,但那时不是通过立法的形式。现在要通过立法,把改革开放纪念日、纪念碑固定下来,显得更为慎重。
文/本报记者郭媛丹
关于设立“改革开放纪念日”、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的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
1978年12月18-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标志的盛会,它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命运,从此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国家。 为了世世代代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我们建议:将12月18日或者12月18日至22日立法确定为“改革开放纪念日”,并且在北京中心位置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 回顾历史,从秦始皇开始,中国由分封制相对专制主义时代进入了郡县制绝对专制主义时代;从1840年开始,中国又开始从绝对专制主义向现代人类文明转型。这一转型异常艰难,“历史的三峡”激流澎湃,暗潮汹涌,中国的国门时开时闭,中国人民的命运时浮时沉。 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如今的中国不仅经济正在日益强大,而且民主法治越来越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 总之,1978年12月18日-22日,是中国20世纪末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中国人民新生的开始,请全国人大将之确立为“改革开放纪念日”,并且铸立“改革开放纪念碑”,以昭示后代铭记之。 特此建议,敬请研究。
签名人士及简介: 司马平邦(博客中国副主编、学者)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问题学创始人)杜光(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主任)顾海兵(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纪连海(著名历史学者)王占阳(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杜兆勇(北京京鼎律师事务所研究员)刘亚平(企业家)王德邦(学者)阎雨(学者)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著名学者)仲大军(著名学者)徐麟(研究员)
(内容有删改,编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