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民族之缺点 >> 正文  
  为什么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         
为什么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929    更新时间:2005-06-28    文章录入:admin ]
地方一把手买官卖官在当下似乎已不是新闻,但是近年来,安徽省有18个县(区)委书记(或离任不久而犯罪事实集中在县委书记任内的)因卖官受贿被查处,多少还是有点触目惊心。(据《瞭望新闻周刊》6月19日报道)
  县委书记岗位为什么成了腐败重灾区?为什么许多干部“党性挂在嘴上、规矩贴在墙上,但他们办事依照的却是官场的潜规则”?安徽省纪委的专家说,“绝大多数干部的沉默”、“毫无责任感的沉默”,形成了这些贪官们腐败行为愈演愈烈的“黑色土壤”。事实果真如此吗?
  与县委书记这个一把手频频落马相对应的是,这些县区中,县长或县委副书记少有“出事的”。许多干部认为,按现行体制,县(区)委书记的“集权程度”相当高,不仅干部的提拔任用、就连重大工程的决策,都得县委书记“一槌定音”。由于书记“一言九鼎”,干部提拔中的组织考察、常委会、书记碰头会等程序看似“关卡重重”,其实最终体现的多是书记的“个人意志”。在这样一种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干部会毫无责任感地保持沉默,为什么“要在书记身上多下工夫”的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
  吴思先生在谈到潜规则时曾说:“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那么,这些县区的大多数干部面对的是怎样一种利害格局呢?
  从趋利的角度说,在官场中,升迁是一种正当而普遍的目标。面对一个掌握着人事大权的县委书记,“在书记身上多下工夫”成了追求升迁的干部的必然选择。如此众多的干部知贪而沉默,就是因为“放血图的是升迁,告发了他,送的钱就打水漂了”。从避害的角度说,县委书记权力过大,批评他无异于以卵击石,怕遭报复的干部自然只能保持沉默。检举揭发的信件说不定“绕个弯子又回到县里”,工作上的不同看法会被斥为“杂音”,人微言轻不但改变不了现状,反而会影响同事关系,在这些现实的利益考量下,“知情、有据而沉默”,成了这些县绝大多数干部对待贪官的一种普遍选择。
  权力和责任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当下级或同级干部的切身利益为一把手掌握时,他们不可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监督权力,要他们担负起监督一把手的责任,未免有些不切实际。与其说潜规则掏空了监督机制,不如说缺乏独立的监督机制造成了潜规则的流行。
  高度集权的后果就是县委书记成了县上的土皇帝,在其所辖范围内,找不到可以制约他的力量。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一把手的腐化会直接导致整个政治生态系统的恶化。干部们会把这个县看作县委书记个人的天下,好一点的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坏一点的就主动参与到买官卖官的潜规则之中了。
  县委书记岗位成了腐败重灾区的现象说明,高度集权体制暴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如何改变这种体制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 上一篇文章: 深论权谋文化 透视拷问国民心灵最深最痛处

  • 下一篇文章: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6]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选举是稳定的社会对话机制…[7614]

  • 对舆论监督怀有敬畏之心是…[4070]

  • 中国军演的战略意义:打造…[4748]

  • 制度:监督“一把手”的最…[1940]

  • 人大预算监督:打向财政支…[226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