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政治改革 >> 正文  
  提高多党合作能力         
提高多党合作能力
[ 作者:甄小英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905    更新时间:2004-11-15    文章录入:水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协商的制度,真诚接受民主党派监督,巩固同党外人士的联盟。”“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这些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归结到一点上,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确处理党际关系,不断提高多党合作能力,这是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正确处理党际关系。毛泽东同志说,在我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两个万岁”

  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正确处理党际关系,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也是执政能力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盲目照搬他国政党制度,不能正确处理党际关系是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如东欧一些国家,在革命胜利前,共产党的主要基础在城市工人当中,扩大党在农村中的影响,往往要借助农民党、小农党等。执政后,一些国家盲目照搬苏联的政党制度模式,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上述政党统统取消,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制转变为一党制,实际上削弱了共产党的执政基础,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最后都被资本主义的多党制冲垮了。苏东剧变前,有些东欧国家虽然还存在着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友好合作的政党,但是由于执政的共产党不能真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这些政党的作用,而是把这种政党制度当作不得已而实行的权宜之计,千方百计地限制这些民主政党的发展,盼着它们尽快自行消亡,党际关系长期没有理顺,因而在社会上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时,这些政党很快宣布与共产党断绝关系,并成为激烈的反共势力。而在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关系比较好的东欧国家,当反社会主义势力兴起时,这些政党仍站在共产党一方。后来,在执政党自己垮掉的情况下,才脱离共产党,有的政党还承认自己对过去政府中的错误负有一定责任。不要说盲目照搬他国政党体制往往会产生“水土不服”,而且所照搬的苏联一党制本身就存在很多弊端。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苏联“把其他党派搞得光光的,只剩下共产党的办法,很少能听到不同意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89页),看来“还是几个党好”,因而提出在我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两个万岁”,并制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7年,邓小平指出,“党要领导得好”,“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要坚持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十六字方针,“对我们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党有极大的好处,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否则,“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在苏联,马克思主义在一个时期衰退了”。(《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70、272页)苏东剧变以及在政党制度和党际关系方面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是载入宪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它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实践经验和政治智慧,也凝结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在探索建立适合本国政党制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对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整合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增强执政党的防错纠错机制和拒腐防变能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新社会阶层和各种利益群体的出现,要求我国的政党制度更具包容力。政党制度要为社会各阶层有序的政治参与,提供畅通的渠道

  世界和中国的深刻变化,使我国的政党制度面对大量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如何通过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应对和适应我国政治发展趋势的要求,从而能长期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并使之充满生机活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们需要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出发,进行前瞻性研究,认真回答的问题。如: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新社会阶层和各种利益群体的出现,要求我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更大的包容力。执政党为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制定了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入党的新政策,但是,参政党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特别是参政党的成员构成和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只是按照历史渊源和地域特点发展成员,有些党派的组织发展会越来越困难,如台盟、民革等。致公党在保持侨界人士较多的特色下,把海归派作为发展的重点,民建把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作为发展重点,在保持历史特色、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的前提下,在自己的社会基础和所代表的社会政治力量方面实现了与当代我国社会结构新变化的适应和契合。而其他参政党如何与变化了和继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相适应呢?我们面对的现实状况是:社会发展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群体多元化,而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成员构成却趋同化。我国的政党制度要长期坚持发展并充满生机活力,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增强多党合作制度的包容力,不仅为原有阶级阶层,而且为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新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利益表达,提供畅通的渠道。如果政党制度的完善长期落后于社会政治参与的发展,就难以保证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的政治活动在体制内、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进行,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需要克服哪些误区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执政党起着主导作用。20多年来,执政党建设与时俱进,生机勃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面对社会的深刻变化,在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方面,在一些人思想观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党员干部对多党合作和统战工作不大了解、不大重视、不大会做。有的党员干部说不全8个民主党派的名称,有些干部把“民革”等同于国民党,把“民进”当成了台湾的民进党,把“九三学社”当成学术团体。有些党员干部认为战争年代,共产党作为革命党,统一战线是个法宝,现在,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多党合作、统一战线就不重要了;有的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党派中人才荟萃,坚持多党合作非常重要,现在共产党内人才济济,多党合作可有可无;有的干部把统战工作看成是闲职,把统战部门当作安置老、弱、病人的地方,一位地方的统战部长写了一副对联“无钱无权无人找,无忧无虑无烦恼”,横批是“呆着挺好”。有些党员干部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仍然停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级联盟”的认识上,把民主党派成员看作是团结、教育、改造的对象,对他们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把党派工作当作负担;把多党合作看作权宜之计;把民主监督看作找麻烦等等。所有这些观点都是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误解,是对我党统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的表现,不利于提高多党合作能力,不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央对多党合作和统战工作非常重视。但是,从全党来看,贯彻中央关于多党合作、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了“上热中温下凉”的情况。由于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水平还不够高,一些单位和地方的统战工作随领导干部对统战工作重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坚持多党合作制度必须研究我们面对的种种新情况,在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完善发展这一制度。完善和发展是最好的坚持。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使我国的政党制度继续发挥其优势,使之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就需要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开拓创新,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努力。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更需从社会全面进步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一问题,在全党和全社会进行多党合作和统一战线理论教育,大力提高党员干部坚持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的能力。 (作者甄小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

  • 上一篇文章: 公共服务,公益服务,政府与市民

  • 下一篇文章: 论民主与权威的关系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5]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6]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6]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9]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10]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0]

  •  
     相 关 文 章
  • 提高执政能力与公共知识分…[2793]

  • 中国军演的战略意义:打造…[4666]

  • 徐星:知识分子应该是不合…[2569]

  • 提高情商“三不断”[4359]

  • 改革成本不断提高[202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