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一步认识“民族精神”所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是我们在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所面临的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纵观历史上各民族发展的兴衰成败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值得注意的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就是,凡能够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民族,都有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作为支撑;同时,一个民族之所以衰亡和没落,又总是同丧失了这种民族精神密切相关。因此,有没有高昂、振奋的民族精神,就成为一个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就是一切强大民族都特别致力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和突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们知道,民族是由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相联系,并孕育着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和文化观念的一个共同体,民族精神就是这个共同体赖以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大地上,并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是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由五十多个成员共同创造和培育的,是经过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通过思想感情、意志信念、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等长期的相互交融后凝聚而成的,是所有各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共同生存和共同发展,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主权,为了抵御外国侵略和建设美好的家园,不断培育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之所以长盛不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就是同这一民族精神密切相关的。在今天,这一民族精神不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凝聚所有中华各民族和全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一种不可代替的精神力量。正如民族是不断发展的一样,民族精神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所要培育和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二)中国古代所孕育、发展和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这些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能古为今用,结合时代的要求,立足于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赋予其新的意义,它就必然能显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精神就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仁民爱物”、“厚德载物”的博爱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强不息精神;“以和为贵”、“和协万邦”、重视“人和”、强调“德莫大于和”的团结友善、热爱和平精神;勇敢勤劳、知难而进的艰苦奋斗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日新又新”的革新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又不断地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这些精神就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为代表的排除万难、勇往直前、压倒一切困难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以“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新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代表的自立自强的新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这些革命精神对我国的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精神作为动力和支撑,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指引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下,中华民族精神又不断地发展以适合时代的需要,产生了一些新的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代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建国以来不断孕育发展的、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代表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以“抗洪精神”为代表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努力的不懈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动我国各个方面的事业不断发展的“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徐虎、李素丽、李国安等为代表的新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的精神财富。
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十六大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先进文化的建设上,不但强调了“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与使命,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作了新的提炼和概括,明确提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自古至今的一条极其鲜明而清晰的主线,所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主线而发展和丰富的。爱国主义是维护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与合作,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和稳定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在漫长的历史中,爱国主义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越是在艰难困苦、外敌侵略、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就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爱国主义的新发展,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是同爱社会主义密切相连的,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三者是统一的。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环节,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团结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团结统一”就是要形成一种对社会主义中国、对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使所有中国的56个民族亲密无间,各阶层的广大群众同心协力,全国人民同心同德、精诚团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的思想,这里的“和”就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只有“统一”、只有“万众一心”,才能不断发展,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经验中所培育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平统一祖国的强大武器和精神支柱。
“热爱和平”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热爱和平著称于世,以平等待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在为人处事中的一个基本准则。在各民族之间,强调要友好相处,要“和衷共济”、“和睦相亲”;在人和人的交往和相互关系中,强调要“和气致祥”、‘和气生财”;在社会生活中,主张“政通人和”;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主张“协和万邦”、“和平共处”,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反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主张国家不分大小,都应当平等相待。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锻炼和培育出的一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俭朴勤奋的不屈不挠精神。“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就是这一精神的最早体现。既勤劳又勇敢,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发扬这一精神,就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和环境下,迎着困难而勇往直前、顶着逆流而百折不挠,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弘扬“勤劳勇敢”的精神,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知难而进”、“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自强不息”,就是要自立、自信,要发奋图强,要知难而进、前仆后继。中国自古就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德操”,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自强不息”,就是要有“与时偕行”、“日进不已”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只有“自强不息”,我们才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才能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才能不自满自足而谦虚谨慎,才能在当前国际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而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形成新的内容,反映着新的时代要求,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激烈竞争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要求我们,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就是说,我们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在各级各类学校,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培育人们的民族精神;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地区,在创建先进城市、社区等各种活动中,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