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异国风情 >> 俄罗斯 >> 正文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两面性         
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两面性
[ 作者:杜文杰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214    更新时间:2004-08-13    文章录入:水木

 

  内容提要: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它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的疆域,有着一部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更有着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俄罗斯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心里意识,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两面性”。俄罗斯精神“两面性”的根本特征,即 “悖论性”、“矛盾性”。

  关键词:俄罗斯  民族精神  两面性  东西方文化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各个民族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因素固然展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像俄罗斯民族那样独特,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都不像俄罗斯民族精神那样复杂。这是因为俄罗斯民族不仅有着横跨欧亚大陆的幅员辽阔的疆域,而且有着一部起伏跌宕、徘徊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历史和一个对俄罗斯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的宗教。这种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心里意识,造就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两面性”。俄国著名哲学家尼?别尔嘉耶夫曾说:俄罗斯“可能使人神魂颠倒,也可能使人大失所望。它最能激起对其热烈的爱,也最能激起对其强烈的恨。”⑴俄罗斯精神最根本的特征,即 “悖论性”、“矛盾性”。一切对立都可以转变成统一,一切排斥又可以转变成融合。俄罗斯民族精神的这一特征是在其政治、经济、地理、历史、宗教等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的。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俄罗斯是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国家。按照19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恰达耶夫的观点,它“即不属于欧洲,也不属于亚洲”。⑵说它是欧洲国家,它的版图却占有亚洲1/3的陆地。说它是亚洲国家,无论是它的发源地,还是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欧洲。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的交界处。从泛指意义上讲,西方文化指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文化;东方文化则指具有封建专制色彩的亚洲文化。对于东方国家来讲,它处在亚洲的最西部,因而最早感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压力与诱惑;对于西方国家来讲,它处在欧洲的最东部,因而最易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与介入。俄罗斯所处的地理位置极易使其受到来自东西方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俄罗斯民族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作用。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俄罗斯精神的两面性。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气候寒冷。这种自然条件培养了俄罗斯民族既奔放又忧郁,既懒散又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俄罗斯有着广大而肥沃的土地,广大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他们嗜酒无度,缺乏纪律;舞蹈奔放粗犷,合唱震天动地。但是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却给人们留下了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压抑。因此俄罗斯人总是表情庄严,肃穆,凝重多于微笑;心情忧郁,伤感,沉重多于轻松。此外,肥沃的土地也养成了俄罗斯人懒散的习性。他们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无需勤劳节俭去创造财富。然而恶劣的气候又使俄罗斯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

  俄罗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俄罗斯文化的民族性,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恰达耶夫在《俄罗斯思想文集?箴言集》中说到:“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 它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⑶

  二、历史发展的结果

  地跨欧亚大陆不仅仅是俄罗斯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更是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俄罗斯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东方国家,却深深地受着东西方文化影响的历史。恰达耶夫说:“我们处在世界的两大部分---东方和西方之间。”⑷“东方与西方两股历史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它将巨大的东西方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⑸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俄罗斯一直徘徊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它选择着,摇摆着,在这种选择与摇摆中形成了俄罗斯精神兼容东西方文明的实质和存在于其中的两面性。

  1)俄罗斯人第一次接受西方文明,基督教被宣布为国教

  “基辅罗斯”建立以后,封建关系日益发展,俄罗斯人的祖先东斯拉夫人所信仰的多神教已经不能适应新兴领主阶级以及大公加强统治的需要。因此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与拜占庭联姻并皈依基督教,随后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同时下令基辅市民到第涅伯河集体受洗。史称“罗斯洗礼”。“罗斯洗礼”使基辅罗斯成为欧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前,尽管罗斯人生活在欧洲的土地上,由于文明起步较晚,其自身的文化并没有纳入欧洲大陆的“主体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代表了当时欧洲的主体文化,即代表了欧洲的先进文化。接受了基督教就等于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才使俄罗斯人第一次与西方建立了联系。

  尽管基督教代表了西方的文明,然而,罗斯接受的基督教是由拜占庭而来的,拜占庭文化本身就带有东方色彩,因此罗斯接受的基督教是东方化了的基督教,即东正教。东正教为俄罗斯精神两面性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东方模式的强行介入,蒙古人的征服与统治

  1241年蒙古人征服了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并以伏尔加河为中心,建立了金帐汗国,从此开始了长达240年的蒙古统治时期。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蒙古人统治的典型特征。这一特征主要承袭了中国的政权模式。这一模式又为以后俄罗斯国家的政权体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蒙古人的征服和统治使刚刚接受了西方文明的俄罗斯人急转向东,这不仅严重地破坏了俄罗斯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阻碍了同欧洲的联系,这使得俄罗斯与西方文明之间的距离扩大了。

  虽然蒙古人统治罗斯长达240年之久,但始终没有使罗斯彻底东方化。因为罗斯人仍然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俄语,仍然保留着基督教,即东正教的信仰。

  3)西欧人文主义的冲击,彼得一世的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

  15 世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开始后,西欧已经阔步迈向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俄国当时还处在封建集权的统治下,其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从彼得一世起,一个“自上而下”大规模学习和赶超西方的改革开始了,彼得一世利用手中的权利强行把俄国拖向了西方。 “促使野蛮的俄罗斯人采用西欧成果”,⑹使一个愚昧落后、因循守旧的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继承者,她使俄国在西方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同时她引进法国的启蒙思想,使俄罗斯进一步深入接触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但无论是彼得一世,还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无论他们在西方化的道路上走得多远,始终不愿将改革扩大到专制政体,不愿限制专制君主的权利。由此可见,他们接受西方文明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东方化的统治。

  4)马克思列宁主义终止了资本主义的进程,苏联模式的东方特色

  1848年爆发的欧洲大革命,使俄国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腐朽与没落。为了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降临到俄国,列宁选择了社会主义。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从而终止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脚步,开始了社会主义的进程。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而公有制和按统一计划组织生产,则是其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苏联的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正是列宁创建的这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加强与深化。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又将西化转向了东方化。

  5)当代西方文化的再次冲击,苏联解体,俄联邦独立

  二十世纪末期西方文化再次向俄罗斯发起冲击,尤其是苏联解体、俄联邦独立后,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自由派坚决抛弃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义无返顾地走上了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十几年过去了,俄罗斯国家并没有“西化”,相反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危机。普京上台后,不能说他将叶利钦全盘西化改为东方化,但至少在他的政策中加入了东方因素。经历了改革、失败、再改革的俄罗斯社会逐渐从“西化”的恶梦中清醒过来。为了“强国富民”,俄罗斯百姓甚至不惜牺牲民主、自由,要求“铁碗”整顿秩序。因此普京首先从恢复宪法秩序、整顿联邦体制入手,实行了兼有东西方色彩的“新政”。随着时间的推移,普京的“新政”已初见成效。东西方的文明通过普京的“新政”,又一次达到了融合。

  在俄罗斯的千年史中,西方化与东方化总是相互交替,时而和谐,时而排斥。无论是东方化还是西方化,都始终不能彻底战胜和压倒对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东西方文化在俄罗斯历史上始终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自有文明史以来俄罗斯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村社之中,而村社生活则培养了俄罗斯人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集体主义思想非常接近东方式的专制主义理念。因而在俄罗斯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东方化色彩更浓重些。

  尽管如此,俄罗斯历史发展的摇摆性,矛盾性,仍然加深了俄罗斯精神的双重性。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天性自由、“不能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秩序”⑺的民族,由于东方文化的强行介入,使它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由于这个制度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和集体主义精神,俄罗斯人普遍表现出温顺、驯服的性格特征。但是,俄罗斯人又缺乏理性,经常感情用事,极易走极端。 “决斗”便是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物。19世纪以来有相当一批俄罗斯作家都是由于一时激动,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决斗。普希金死于决斗。莱蒙托夫、赫尔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都曾参与决斗或走到了决斗的边缘。叶利钦时代的激进改革政策更是俄罗斯人走极端的写照。70年前俄罗斯人曾对社会主义投入了无限的热情,而70年后又对其全盘否定。 “摧毁一切、彻底决裂、脱胎换骨”的激进主义表现使俄罗斯国家再度陷入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曾有学者认为,俄罗斯人没有耐心的力量,使俄罗斯不能经历酝酿过程,不能享受缓慢和自然的文化带来的益处。

  三、宗教思想的渗透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宗教民族。宗教在其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从东正教被定为国教后,俄罗斯国家便开始了一个东正教化的漫长过程。东正教思想逐渐渗透到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家庭、个人生活之中。东正教不仅与俄罗斯国家融为一体,而且与俄罗斯精神融为一体。东正教主张博爱、宽恕和忍耐;因宗教思想的影响和上文中提到的专制制度的压迫,俄罗斯人很温顺、很善良。“对一切都感谢”,“不以暴力抗恶”。但因缺乏理性,经常陷入病态的献身狂热之中。或表现出英勇豪迈,或表现出凶狠、残酷。东正教宣扬主张苦行主义的自我牺牲和人人得救的群体意识,因而俄罗斯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表现为国家至上,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东正教还主张普济众生和“救世”精神。俄罗斯人便产生一种超民族主义精神。他们认为,东正教是基督教的正教,继罗马和拜占庭之后莫斯科是东正教唯一的保卫者,即“第三罗马”,因而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和救世主义理念。为俄罗斯大规模向外扩张奠定了思想基础。15世纪末,俄罗斯民族彻底从蒙古人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建立了一个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自此便开始了长达4个世纪的侵略扩张,把一个位于东欧一隅仅有200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扩张成为地球上领土面积最庞大的国家。

  俄罗斯民族在经过了自身漫长而艰难地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渗透、融合、对立、冲突和宗教思想的侵润与灌输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即对立面的融合——“专制主义、国家至上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纵;残忍、倾向暴力和善良、人道、柔顺;信守宗教仪式和追求真理;个人主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无个性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自吹自擂和普济主义、全人类性;谦逊恭顺和放肆无理;奴隶主义和造反行动”⑻等等。当我们了解了俄罗斯的历史与现实,就不难了解俄罗斯精神的“两面性”;当我们认识了俄罗斯精神的“两面性”,俄罗斯人给予世人的一切困惑和震惊就迎刃而解了。俄罗斯民族是一个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民族,又是中国的邻国。在今天关注俄罗斯民族精神,更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

 

  1[俄] 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2页。

  2[俄] 恰达耶夫:《俄罗斯思想文库·箴言集》,刘文飞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3同上,152页。

  4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条约于文化滞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5页。

  5[俄] 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6马风书:《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政治文化背景及其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2期,第37页。

  7同5,第5页。

  8同1,第3页

  • 上一篇文章: 苏联处理民族问题的教训

  • 下一篇文章: 岭南大讲坛:俄罗斯知识分子给人类的启示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3]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2]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6]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6]

  •  
     相 关 文 章
  • 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构建…[6917]

  •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15472]

  •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强我中华…[22070]

  • 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成长…[14789]

  • 建设先进文化 培育民族精…[732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