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深刻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石         
深刻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石
[ 作者:顾海良 沈壮海    转贴自:《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3661    更新时间:2004-08-10    文章录入:水木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论述,深刻分析了民族精神在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精辟概括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结构,明确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发展源泉、民族精神的当代发展与民族精神的悠久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任务和现实举措,对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论述。综观这些丰富论述,联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可以看出,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课题,党中央所集中阐发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主张主要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这些丰富论述,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石,也为我们深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深刻把握这些理论主旨,是我们深化民族精神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所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同时,“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正是基于对民族精神在民族生存与发展、在综合国力提升中重要意义的深刻把握,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前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中国人民从来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灵魂,它滋育这些民族精神的生成,并为这些民族精神的彰扬和发展提供着强劲的激励力量和鲜明的目标指向。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所具有的这种鲜明的时代特点,赋予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以具体的时代内涵,从总体上规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性质。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它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与此相应,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继承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抵御外来侵略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中,中华民族不断培育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实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便没有根基,便无法弘扬和培育。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高度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而是根据新的实践提出的要求,总结新的实践创造出的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是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从而体现时代特征、富于生命活力的最终根源。善于根据实践的发展,提炼崭新的实践所创造、所需要的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在夺取1998年抗洪抢险的胜利之后,江泽民以高度凝炼的形式及时地将抗洪斗争中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强调“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伟大的抗洪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发展,焕发出强大生命活力的鲜明例证。此外,近些年来,党中央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不断提炼、概括、倡导“64字创业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等等,也都深刻表明了我们党对民族精神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自觉把握。

  要以世界眼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人类社会进步中一切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早就懂得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道理。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注重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脱离开时代发展和世界文明大道的民族精神,只能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正因如此,近年来,江泽民反复强调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内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有世界的眼光,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强调“我们要发扬民族的东西,但是不反对外来优秀的东西”,“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在谈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弘扬时,江泽民也明确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发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生成都不是自发的,它需要培育和弘扬,才能从一种为个别人、少数人所有的高尚精神转化为整个民族或整个民族的大多数所拥有的高尚精神。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论述,精辟概括了我们党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思路和实施战略,为我们在实践中做好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这是《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一文的一部分,原文刊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4期,本报有删改。)

  • 上一篇文章: 关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 下一篇文章: 强国摘录(85)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98岁李政道逝世!晚年时,…[67]

  • 李政道和束星北的不同遭遇…[76]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58]

  • 专访|蔡登山:其实在台湾,…[52]

  • 1962:跟随毛泽东学兵法[5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5]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4]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五…[4]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四…[5]

  •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四…[5]

  •  
     相 关 文 章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9]

  • 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1561]

  • 把握好精确与概略的度[2617]

  • 李方华:探索来源于兴趣 决…[2433]

  • 造势,把握战争的主动权[2934]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