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作者:顾海良  沈壮海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40    更新时间:2008-09-07    文章录入:admin ]

 

                   (武汉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关键词]  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民教育


  [摘  要]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课题。能否完美地解答这一课题,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夙愿的实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局。要完美地解答这一课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作出深刻理解,必须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必须从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高度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思路作出科学探索。


  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从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广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精辟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结构及其基本内涵,并向全党提出了“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课题。要完美地解答这一课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作出深刻理解,必须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必须从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高度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思路作出科学探索。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的积极与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观念和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具有鲜明的引导性、相对的稳定性和强大的传承性。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衰落时伴响的往往是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同时,任何一种民族精神都是历史的、现实的,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都是历史的、现实的。民族精神及其弘扬和培育的这种历史性和现实性,使得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和价值。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及其艰巨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然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新态势的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益激烈。作为民族精神集中体现的民族凝聚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正如江泽民所概括的那样:“当今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与竞争。这种全球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二十一世纪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18页)与民族凝聚力在综合国力构成及竞争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现相一致,近些年来,“国家的精神力量”、“民族性”、“国民士气”、“国民意志”、“民族凝聚力”、“软实力”等,日益成为国际上林林总总的综合国力测定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指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将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予以高度重视。面对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这种新态势,我们要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而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它是作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在,而且表现在强大的民族精神,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不断得以发展并发挥出更好更大作用的精神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比较落后。要尽快改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比较落后的面貌,同样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从总体上看,不论对于综合国力中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来说,还是对于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发展和作用发挥而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29日)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全面提升中所具有的这种极端重要性,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我国综合国力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予以高度重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解答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所提出的文化发展新课题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争的事实,资本的全球流动、经营的全球展开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关系活生生的现实;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为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与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设想“普世文明”的发展,醉心于绘制没有文化差异图标的新的世界文明。而所谓的“普世文明”,既使在西方学者看来,也不过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它所极力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同上,第55~56页)在总体上呈现出上述特点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推行“文化殖民主义”的对象,“那些能表明当地或国家特征和连接当地或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似乎处在被全球市场的冷酷力量打跨的危险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即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同样存在这样不争的事实:“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2页)。
  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江泽民曾深刻地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独立和文化安全,有效防止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先进性。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它所具有的目标价值和功能价值上。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空虚,社会风气败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正因如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能否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艰巨的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随着这一开创性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可能碰到的风险、考验和困难会更多,没有自强不息、不畏艰险、勇于创造的精神,就不可能成功;这一伟业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进行的,没有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没有热爱祖国、团结统一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不可能成功。这一伟业是通过改革开放而逐步推进的,改革开放促生了许多积极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国内外腐朽思想文化的泛起、滋生和渗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对社会文化领域中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回应这些挑战,我们就必须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和培育强大的民族精神。总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把整个民族的精神振奋起来,把全国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135页)此外,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也是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在党的十六大上,我们党基于对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分析,作出了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论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这一特殊而关键的阶段中,更有着生动、具体的体现。一方面,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要建设的这个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国人民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我们为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切崭新实践富于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基础,进而也是我们圆满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是坚持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积累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作风的要求。注重高尚精神的培植,注重发挥高尚精神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就特别强调高尚精神的伟大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仍然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全体党员要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大力弘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正是在强大的革命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天翻地覆般的社会制度的变革,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注重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关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进一步凝聚、激励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去夺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1页)江泽民根据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精神品质进行提炼、概括和大力倡导,高度重视在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和1999年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能够从容应对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事件,能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圆满成功等等,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弘扬有着密切关系。
  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我们党十三年来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强调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立足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正是这些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中的重要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深刻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十三年来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其他各个方面,无疑也具有重要意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用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页)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必将获得更加丰厚和宝贵的精神资源。
  二、深刻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石
  要有效地实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课题,必须从理论上搞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些基本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并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特别是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上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系统论述,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石,也为我们深化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从总体上看,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问题的论述,深刻分析了民族精神在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精辟概括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结构,明确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发展源泉、民族精神的当代发展与民族精神的悠久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任务和现实举措,对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问题作出了系统的论述。综观这些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丰富论述,联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可以看出,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重大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所集中阐发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主张主要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深刻把握这些理论主旨,是我们深化民族精神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所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同时,“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正是基于对民族精神在民族生存与发展、在综合国力提升中重要意义的深刻把握,我们党反复强调,要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基本前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3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更为深刻、更为根本的灵魂,它滋育着民族精神的生成,并为这些民族精神的彰扬和发展提供着强劲的激励力量和鲜明的目标指向。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所具有的这种鲜明的时代特点,赋予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以具体的时代内涵,从总体上规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性质。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同上,第2084页),它主要表现为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与此相应,在当代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培育这种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华民族精神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继承性。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建设伟大祖国和美好家园、抵御外来侵略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奋斗中,中华民族不断培育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积千年之精华,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29日)现实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精神便没有根基,便无法弘扬和培育。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高度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0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不是封闭的、静止的,而是根据新的实践提出的要求,总结新的实践创造出的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是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发展从而体现时代特征、富于生命活力的最终根源。善于根据实践的崭新发展,提炼崭新的实践所创造、所需要的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在夺取1998年抗洪抢险的胜利之后,江泽民以高度凝炼的形式及时地将抗洪斗争中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概括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强调“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29日)。伟大的抗洪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发展,焕发出强大生命活力的鲜明例证。此外,近些年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崭新推进不断提炼、概括、倡导“64字创业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等等,也都深刻表明了我们党对民族精神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自觉把握。
  要以世界眼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具有开放性。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人类社会进步中一切文明成果的伟大民族,早就懂得兼取众长、以为己善的道理。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进步,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注重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脱离开时代发展和世界文明大道的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只能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正因如此,近年来,江泽民反复强调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内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有世界的眼光,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强调“我们要发扬民族的东西,但是不反对外来优秀的东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进步的优秀的东西,都应积极学习和运用。”(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在谈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的弘扬时,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4页)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我们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付出了最大的牺牲,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同上,第2083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 “红岩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发扬,都是中华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精神的生成都不是自发的,它需要培育和弘扬,才能从一种为个别人、为少数人所有的高尚精神转化为整个民族或整个民族的大多数所拥有的高尚精神。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强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论述,精辟概括了我们党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思路和实施战略,为我们在实践中做好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种根本思路和实施战略,它的精神实质在于,我们必须明确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整个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予以高度重视;必须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系统规划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和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获得有效的落实措施、实施形式和运作载体。实践这一根本思路与实施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国民教育能够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要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
  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特别提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他强调指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来自我们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容。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2年版,第274~275页)
  国民教育要有力地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自己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民族精神是反映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尺度。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就纵向而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从娃娃抓起,贯穿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伴随个体接受学校教育的始终;就横向而言,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贯穿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类型的国民教育,适应办学形式、就学形式多样化的实际,覆盖接受国民教育的全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该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种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学校教育中的德智体美各育,都要按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特别要注意消除知识教育与德育无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无关的偏误。江泽民曾指出:“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等2002年版,第275页)不仅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至关重要,自然科学的知识对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也至关重要。没有科学素质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民族精神,是没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在广泛发挥学校教育中一切教育内容、教育因素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重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的教育,通过直接、专门的形式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此外,在做好上述几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根据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进行教育观念、内容、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富有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操作体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国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以更加开阔的思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来思考、规划、落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求我们切实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和任务,努力为其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深厚的生命之源,在民族文化的沙漠上,无法绽开民族精神的花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从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高度思考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先进的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整合有效资源。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各个战线,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资源,都能够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十分重要;强调“科技的贫困会导致物质的贫困,也会导致精神的贫困。精神的贫困是一切愚昧和迷信产生的重要原因”(江泽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六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而且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强调“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也反映在几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创造活动中。”(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9日)总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战线都共同具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这些不同战线所共同担负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是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过程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此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文物史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节日庆典、先进事迹等等也都是包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也要加以充分利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除了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造文化条件、整合有效资源外,还要注重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舆论宣传,加强文化市场的清理、整治,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要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扩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工作的群众基础;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制度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规范、引导作用。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曾郑重地指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选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44页)在新的世纪,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定能够绘就伟大复兴的美好图景。

  • 上一篇文章: “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 下一篇文章: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原理指导第四次改革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8]

  • 侯外庐西大治校[56]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6]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20]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22]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3]

  •  
     相 关 文 章
  • 深刻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363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