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关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关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
[ 作者:俞祖华 赵慧峰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4881    更新时间:2004-08-10    文章录入:水木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弄清以下问题。

  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何具体内涵?

  关于民族精神含义的观点大致有三种:一是真正的民族精神仅是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能提“弘扬民族精神”。二是民族精神是一个中性概念,既包括积极、优秀、进步、精粹的一面,又包括消极、落后,甚至粗俗、劣根的一面,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的整体面貌,是一个充满优弱长短的两面体,如果说前者是“民族的脊梁”,是“民族优良传统”,那么后者就是近代先驱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三是民族精神作为研究的对象,应如实地把它看成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精神形态,但作为宣传、弘扬的内容,则应当是民族精神中正面的东西。

  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张岱年认为,指导我们民族延续发展的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周易》中的两个命题上,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这话表现了中华民族拼搏的精神,表现了一种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顽强的生命力。“厚德载物”,就是要有淳厚的德性,要能够包容万物,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精神。一个“自强不息”,一个“厚德载物”,这两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正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气度,中华民族才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财富。

  方立天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概括成以下五个方面:(1)重德精神。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2)务实精神。中国人历来重视实际,讲求实用,追求事功,而轻浮华,贬空谈,鄙玄虚,表现了黜玄想而务实际的民族精神。(3)自强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朝气蓬勃、努力向上的顽强生命力,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反抗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完善自我的进取精神,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勤劳节俭美德。(4)宽容精神。“厚德载物”集中表达了兼容并包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胸襟阔广,宽容大度,能够合理地对待大自然,能够团结各个方面的人,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5)爱国精神。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为“报国”而献身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刘纲纪认为,中华民族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中华民族在脱出原始的蒙昧状态后,在长时期中,理性精神占据主导地位,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肯定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性、主张情感与理性的统一等方面。(2)自由精神。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它不仅指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和外来压迫的精神,也包括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中重视人格独立,不向一切非正义的、邪恶的势力屈服的思想。(3)求实精神。孔子的“中庸”学说,主张全面地考察、权衡、处理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防止产生“过”或“不及”的毛病,表现了儒家的求实精神。法家、墨家、道家也有求实精神。后来历代各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唯物论者的哲学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它。(4)应变精神。由于幅员广大的中国的统一和发展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复杂的政治斗争,因而,使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应变精神,能够镇定地和巧妙地驾驭处理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出现的各种局面、克服和战胜各种危机,在长时期中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在近代,一方面,优秀传统精神如爱国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重德精神等都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一些迥然不同于古代文化传统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民族精神得以生成和发展,而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科学与民主。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近代的民族批判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这种精神在整个近代中国的影响相当巨大而深刻。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方立天在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同时,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他指出,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自强,不断奋斗,努力向上,才能真正做到重德和务实,而且自强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务实表现;只有自强不息,才有广阔胸怀和宽容精神;只有自强,才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可以这样说,自强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推动中华民族前进两个方面都起到了最巨大、最主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自强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刘纲纪在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同时,提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但脱离了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理性精神也会成为空洞僵死的东西。而在理性精神之中,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可宝贵之处是充分地肯定了两个统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如何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和功能?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张岱年等学者概括了三个方面:(1)民族凝聚功能。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基本因素。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自然要以作为民族思想、文化精华的民族精神为依托。没有民族精神的存在,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2)精神激励功能。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引导着、培育着国人的爱国情怀;刚健自强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人文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去发现、实现人的价值,首先是道德价值;和合精神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等。(3)价值整合功能。中华民族精神对原有的诸多地域文化和不同阶层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价值整合作用。

  此外,民族精神还具有稳定功能,民族精神属于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的相对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族精神折射出社会发展中的深层利益关系,使民族成员认识到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使民族成员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维持社会系统的稳定有序发展。

  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迎接面临的挑战,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育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只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才能振奋民族精神。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精华与糟粕交错的复杂情况,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努力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革命传统。(3)通过吸取外国先进文化,通过世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通过了解本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获得外部压力,以增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4)和时代精神结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提取新的民族精神,如自主意识、凝聚意识、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科技意识等。(5)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失败主义与复古主义、国粹主义两种倾向,尤其是要批判殖民文化心理,挺起中华民族脊梁。(作者系烟台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压题图制作:游扬)

  著名学者论中华民族精神

  ●张岱年: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两个命题上,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方立天: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包括“重德精神”、“务实精神”、“自强精神”、“宽容精神”、“爱国精神”等五个方面,其中“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刘纲纪:中华民族精神可概括为“理性精神”、“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等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 上一篇文章: 高水平人力资本:中国和平崛起的支撑点

  • 下一篇文章: 深刻把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石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8]

  • 侯外庐西大治校[56]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6]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9]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21]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2]

  •  
     相 关 文 章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9247]

  •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凝结与…[7123]

  • 中国2010年进入危机多发期…[2813]

  • 未来战争与中国安全问题[3413]

  • 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质及作用…[732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