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品格 >> 人格 >> 正文  
  如何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       
如何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3311    更新时间:2004-07-31    文章录入:水木

 

    朱小蔓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英敏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钱 逊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汉秋 全国政协委员、教授
  郭齐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殿卿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曾任该院常务副院长、现为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名誉所长
  房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士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詹万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刘惊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晓明 人格本位教育第一人、实业教育家、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
  “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研讨会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召开

  不久前,部分教育界学术权威、专家、学者、实业教育家代表等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共同研讨了“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这次研讨会是继四月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之后的纵深探讨。编者先后参加了会议,会后又与专家进行了多次电话沟通,现将部分专家、知名人士简要观点整理如下:

  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是凝聚和鼓舞我国各族人民前进的力量源泉。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教育部主持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又提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目前,在理论上理清和深化民族精神的研究,在实践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探索,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
  对“民族精神的历史风貌与时代内涵,多元文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突破点与实践着力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如何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探索”等问题,有所触摸,有所挖掘,有所深化,有所推进,有所突破。
  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怎样与时俱进?民族精神的当代风貌是怎样的?今天的年轻人怎样才能够认同民族精神?当然,民族精神总要有载体,要通过适当的载体把它的内核变成当今年轻人的精神支柱,涵养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面对从传统走向当代的民族精神,怎样抵达它的核心呢?通过什么样的载体才能够有效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呢?我想,通过多学科对话,在各学科渗透,都会是有益的。
  我提出两个观点,希望引起专家指教。第一个观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而努力。这个血脉要有民族精神的根,落脚在培养人格上。教育不落在培养人格上,起不到作用。第二个观点,我认为培育民族精神不能仅靠外部灌输,必须关注当代人的生存方式、个性差异,考虑民族精神本质的东西,从思维方式上进行调整。

  钱逊(清华大学教授)
  我认为德育创新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中的民族精神不单纯是理念,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如有实业教育家提出人格本位教育,以教学生学会做人为主线,核心是自强不息精神、社会责任感、诚信等。具体来讲,我提出两个结合,一是从小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需专门研究教改,使小学、中学、大学形成系统,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另外是学科渗透。
  在教育中我们要培养一种共性的东西,但又不是用一个模板去要求所有人,弄清做人最基本的、共同的东西———精神支柱。起点要从做人最基本准则入手,在此基础上应有明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判断标准。
  民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体现民族文化,核心是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中国讲,我认为首先要把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对社会、历史有贡献,培养关心他人和社会等优秀品质。
  其次培育民族精神的难点是教学生学会做人,这是一个综合概念,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如对物质精神追求的位置要摆对,提倡精神追求放在物质追求之上,不能牺牲精神追求物质。同时处理好个体与群体关系很重要,从小使孩子懂得,做事要想到别人,不要妨碍他人。
  我认为,民族精神、思想文化不是抽象的精神理念,存在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

  罗晓明(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
  我认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是民族精神的核心。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也不断地被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了“做人”的乐趣,教人“安身立命”。教人“如何做人”,启发人们的内心自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落在培养现代中国人格上非常重要。我提出的人格本位教育思想,是以上述所谈到的“做人”为基础,以教人做人为主线,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心理、情绪,从人的生存发展视角,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上去研究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教育本质问题。也就是说,人格本位教育研究的是21世纪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下,作为生存者,无论公民还是在校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关心他人、陶养人格、净化心灵,对于形成较高的思想境界、孕育出极大的创造力至关重要,通过对生命和社会重新解读,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为中华复兴添砖加瓦。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本位教育是寻求完善人格、教人做人的方法论。面对21世纪文化竞争时代,中国文化的提升根植于民族沃土和生存实践,源于精神文化的产生过程中。人格本位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发展,使之更加科学、完整、系统。同时人格本位教育还确立了“工”字型人才资源的新概念,对原有流行的“T”字型人才资源概念进行了创新。就是用人格本位的心理品质和生理素质来作为“工”型人才的根基,真正体现了人才的健全人格,这也正是人格本位教育的目的。这就是说健全人格是根基性素质,而宽广的知识面、精深的专业知识正是这一根基性素质所产生的结果。人才缺少了健全人格这一根基,其后两方面可能也会优秀,但对社会毫无价值。况且,在人才发展中,也很难拥有真正意识上的宽广知识面及精深的专业知识。人格本位教育创新了人才资源新概念,符合我国当代人才发展的客观事实。

  魏英敏(北京大学教授)
  要让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代人中得到弘扬,有现实的困难,所以应坚持对青少年进行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教育,但教育的方式要换个角度,能使当今青少年接受才能达到效果。
  社会对物质追求的过度导致精神缺失,要整合社会、家庭、学校的三维育人空间。对青少年物质的过度满足不利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应增加学生的义务劳动,建议每两个月一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的各项公益活动,从小抓起。
  有实业教育家提出“以做人教育为主线的”人格本位教育,我认为重要。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做人教育,人格培养。强调人格本位,更侧重对人的精神、道德、社会责任感、诚信的培养,强调精神力量是调动人的奋斗激情的“动力源”,对解决教育面临的新困难很有价值。把塑造健康人格,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纳入教育全过程,培养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个系统工程。人格本位教育以教人做人为主线,吸收中西文化精华,人格培养不可能只在课堂上产生,必须走向生活、社会。有人提出,“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教育”很有意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净化对于培养健康人格非常重要。
  “做人”教育与文化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著名教育史学专家、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在不久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研究部举办的“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化≠西方化、欧美化;现代化≠现代文化的全部;中国文化集中在“做人”、培养人格、不断提高精神境界上;必须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中国文化具有创造性生命精神、开启人的内心自觉、精神陶冶与开启智能的统一。他对教育实业家曾提出的人格本位教育完全认同。
  他认为,现代化并不能在文化的沙漠中生长。那通过历史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文化看似与科学、民主乃至于整个现代化没有直接关联,实际上却是现代化得以产生的文化条件,构成了现代性因素正常发挥作用的必要文化氛围。现代化并不是现代文化的全部,文化传统价值体现着人类对于真善美等绝对价值的永恒追求,拥有长久的精神魅力,丰富、拓展着人类的精神空间。没有文化的发展,很难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他说,被称为伦理型文化的中华文化,其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不能否认,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已被置于全球化的语境之中,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是文化的全方位竞争。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文化就是力量”的命题更显时代的韵律。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系列报道“人格本位教育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人格”研讨情况,并开辟“新文化与新德育”论坛。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与众多知名学者、专家、实业教育家等,打开历史和文化经典的精神之窗,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创新更加适应转型期的变化提供思考、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欢迎广大读者参与。——编者(冯桂英)

  新文化与新德育论坛

  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与民族文化的思考
  刘惊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时候,人们是否感受到了生活幸福感的增长呢?实际观察和经验告诉我们:一定时代的人们,其生活幸福感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当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经历精神自觉和文化道德的继承与创新过程,同时也是当代人经历内心感动和精神享用的过程。
  如何判定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呢?我以为,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去分析、思考、综合考察。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多元文化交互撞击、生活方式复杂多变的时代。世界各国的外来文化、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良莠并存且相互激荡,人们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民族精神需要作出符合时代发展指向的新的阐释。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第一种视角看到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正以空前饱满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大潮之中,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生命创造着中国的新经济、新文化,汇聚着崭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而第二种观察视角,可能看到更多的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不如意,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增长与满足之间存在错位现象,在物质生活资料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出现了精神缺场问题,一些人的身心健康出现失衡,生活角色同一性发生变化,在有些人群中出现了人格迷失现象等。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生存状态会在多元、多向叠加的复杂性情形下持续存在较长的时期。面对社会心理的变化,我们既要积极投身于改革第一线,又要直面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实践的现场,感受和发掘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正是在人们当下鲜活的生存实践现场,建构和生成着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人格。
  扫瞄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可发现,当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在继续加速,而精神生活则相对滞后。面对新文化、新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汇聚、提炼、概括工作还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如果不提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转换与创新进程,尚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具有反思精神的专家学者不断点击和引领着人们寻找精神家园的时代欲念。
  深入到当代人的生活细节之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辨证的现象: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人,各人都有自己具体的生存境遇,也有不可言说的酸甜苦辣;另一方面,生活在不同条件下的人,又以自身的生命样态从不同侧面表现着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创造、体验和升华着这一时代的文化精神。
  我有过这样的体会,每当我参加学术研讨会或博士沙龙的时候,便可以从多角度感受不同学术和生活经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当这些不同的思想观点展开碰撞的时候,与会者的头脑中便会较为清晰地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时代前进的方向与步伐,灵魂深处则会激发出某种思想冲动。当反思和咀嚼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时,不免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系列生存的拷问:我们究竟“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应当以怎样的方式生存?怎样才能把握自己?”“我们的生活将走向哪里?”“我们要有怎样的文化?怎样的精神?”这种拷问和议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自觉。
  考察当代人对其生存状态经历着怎样的内心感受呢?简单地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些全身心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人们,体验着劳动的艰苦、崇高与喜悦,感受到一种自我实现的精神满足,他们以自己诚实的劳动谱写着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和新道德。展卷阅读他们的创业故事,倾听他们的生命叙事,处处洋溢着生命感动,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其丰满人格的感染,共同达至碧空万里的人生境界。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人囿于自己狭隘的思维和眼界,对一些消极现象过度敏感。加之传播的力量,使青少年误以为当今社会的消极现象充斥生活领域,似乎坏人坏事比比皆是。
  其实,当我们调整视角、放下主观偏见,深入厂矿农村悉心感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会感受到当代人的真实生活境遇和丰富多彩的道德欲求。一位博士生在对国内外上万名不同行业的人进行了访谈比较之后领悟到,当代中国人正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在经历古今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品质和精神境界都在悄然变化,面对这些,不是去抱怨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而是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多一份理性的反思,及时总结和研究当代人中那些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萌芽,使当代人既承载传统文化,又超越历史局限,在继承中走向文化道德的创新,自觉弘扬民族精神。
  坐而论道,不如退而结网。在这个扑朔迷离的时代,怎样优化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呢?我以为,优化当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核心,是积极建设中国的新文化,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历史证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在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下汇聚、提炼而成,又反过来保护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与人生境界。
  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政治文明的推进,使得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关注度和学习力度也在日渐提升。当代中国人要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除了对中华文化本身要有公正的态度之外,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也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态。走出盲目封闭、排斥和攻击的误区,臻于包容和吸收具有不同民族个性的文化的精神自觉境界,特别是要有虚心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道德的意识与能力。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构建中华新文化,需要有健康的文化生成机制作保障,这就意味着:文化建设和精神重建的实践着力点,必须有向每一个生命个体开放的气度、胸怀和社会氛围,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存体验,自觉倾听和感受不同个体的生命律动,捕捉千百万优秀劳动者身上所迸发出来的新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火花,汇聚国内外华人生命中激发出来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协作创新精神。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要汇聚一切这些流淌着民族精神血脉的生命清泉,以便凝聚并滋养所有中华儿女的灵魂。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它是鼓舞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不竭精神力量源泉。如今,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内在地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拥有一颗虚静之心、一个开放的胸怀,注重理性选择,坚持回归生活世界和自然之境,凸显体验,开启道德智慧,进入澄明之境,防止沉沦于物欲或陷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泥淖之中。我们要“把每个人的生活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统一体,他的品格使德性有一个适当的目的”。当中华民族精神得以自觉弘扬,新文化和新道德逐步形成之时,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就实现了整体优化。

  • 上一篇文章: 论奉献与发展的关系

  • 下一篇文章: 度量也是力量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4]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2]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8]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9]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7]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8]

  •  
     相 关 文 章
  • 第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构建…[6918]

  •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15479]

  •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现代文化…[8152]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9511]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780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