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企业精神 >> 经营之道 >> 正文  
  中国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         
中国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
[ 作者:芥末    转贴自:中国改革论坛    点击数:1402    更新时间:2004-07-01    文章录入:admin ]

 

    在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希望的时候,为什么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却开始陷入迷茫?而谁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中国产业领袖?中国企业怎样才能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
  新的生存环境
  中国的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质变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市场竞争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全面深入地展开;第二,全球经济整合给中国本土企业带来的直接和巨大的影响;第三,企业自身生命周期的演变。
  市场增长的趋缓和消费行为的理性化,对企业的长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一两个“好项目”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投资回报的需求,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竞争能力,企业才有可能在全面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2000年,我回国参加当年的IT财富年会,当时会场上的气氛非常压抑,大家都说这是IT界的寒冬。我听了半天才明白,原来所谓的寒冬是由于市场的增长率从80%降到了30%左右。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20%的增长率实际上已经是超高速发展了。当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喊着怎么过冬时,企业家已经陷入了思维的误区。因为,这个冬天是过不去的。企业面临的不是天气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气候的根本性变化。这时候,企业需要的是调整自己成为适应“冬天”气候的物种,而不是幻想冬天的过去。
  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尝试阶段和中国企业的赶超阶段。现在正进入新的阶段——全面竞争和拉锯战的阶段,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发生了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在第一阶段,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都是一些产业因素和内部管理因素起决定作用、而本地因素很难施展拳脚的领域。而PC组装、白色家电以及电信设备制造等行业,这些行业或者技术相对稳定,创新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和功能设计等方面;或者核心技术虽然控制在上游厂家手中,但下游厂家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如PC),在组装这个产业环节并不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在新的竞争阶段,跨国公司正逐步适应中国的生存环境,并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在不少领域卷土重来,甚至重新取得市场优势。在跨国企业的新一轮反扑面前,本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本地化因素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在产业能力和管理方面的缺陷却日益成为本土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另外,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诞生的一批企业,其中的优秀者现在已经达到自身的辉煌阶段,这恰好是一个15~20年的周期。能否超越从前的辉煌成就,获得新一轮的发展,对于它们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从国际企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不少企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巅峰,由于成功所带来的巨大惯性而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被后来者逐渐追上,最终走向衰落。
  新规则
  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必然会要求生存于其中的企业在经营思路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国企业经营的传统思路是:机会导向、资源基础、巧妙运作。但随着行业市场陆续成熟,继而进入饱和,唾手可得的机会越来越少。企业必须真正抓住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并引领市场。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企业的思路将会经历从“机会导向”到“战略导向”、从“资源整合”到“能力培养”、从“巧妙运作”到“系统管理”的根本转变,这也是在大环境变化之后企业寻求生存的必由之路。在转型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于追逐机会而非创造机会的企业家们不可避免地会对新思路产生不适应甚至抵制心态,这正是目前中国企业纷纷陷入迷茫的主要原因。
  战略抉择之一:大舍才能大得
  中国的领先企业如果想在巨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并获得进一步的成功,就必须将资源逐渐集中于有限的主营业务,培养核心能力,决然砍掉那些无关的旁枝,惟有大舍,才能大得。
  那些由于追逐机会而多元化、又通过多元化而壮大规模的企业,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过去那种能够“一眼看到底”的机会不复存在,企业的每一步探索都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新生的竞争对手在一个个细分市场中,依靠专业化战略获得长足发展,挑战行业领袖的地位。
  那么,谁将是未来的领先者呢?我认为,目前的领先者们,如果想在巨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并获得进一步的成功,就必须将资源逐渐集中于有限的主营业务,培养核心能力,决然砍掉那些无关的旁枝,惟有大舍,才能大得。
  1993年前的万科,“做什么赚什么”,成为多元化成功的典型。万科的发展历程,基本代表了那个时期大部分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发展路径。由于缺乏市场竞争,企业家凭自己的胆识、能力、资源、关系,利用政策和市场的大变化带来的众多机会,可以迅速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多元化的企业集团。而在一个不规范的欠发达市场,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在攫取外部资源、提高内部管理效率方面又享有进一步的优势。
  “可不可做”与“该不该做”
  现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这个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认同。然而,当机会出现时,绝大部分企业家仍然抵御不住利益的诱惑而跃跃欲试。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对于项目可行性的判断,还是基于“可不可做”,而非“该不该做”。“可做”是传统的机会导向思维,企业被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左右;“该做”体现的是战略导向思维,企业充分考虑了自身长期发展需要和外部环境影响的有机结合。“可做”和“该做”,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企业战略上最本质的区别。
  中国多元化企业未来的真正威胁并非来自于多元化集团之间的竞争,而是来自一大批非常专业化的、正在兴起的新企业。这些集中全力于某一细分市场而迅速崛起的明日之星们将从各个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蚕食那些“大而不强、大而不当”的多元化集团。当业务支柱被一根根抽走时,企业集团也就到了崩溃的边缘。
  战略抉择之二:大赌才能大赢
  新的突破必须来自战略层面,很多企业都抱怨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可是,没有足够的投入,又怎么可能形成产业远见?在战略上突破、集中力量大赌是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经之路。
  从华为公司的成长经验中,我们可以一窥大赌的战略原则:什么样的大赌才符合战略要求,而不是盲目的赌博。
  华为公司可能是第一家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的、最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的中国企业。华为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正是华为的“大赌”才成就了今天的“大赢”,它的成功和发展历程充分揭示了“大赌大赢”战略的精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华为的“大赌”,首先是有一个远大而明确的战略目标,在创立之初就提出了近乎疯狂的目标-“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然后冒着巨大的风险,持之以恒地动用所有资源,义无返顾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树立远大而明确的目标 战略的前瞻性往往通过一个远大的目标来体现。有大成的企业,其目标首先是远大的,甚至看来是疯狂的;这个目标也是清晰的,能够毫不含糊地传达给企业的所有员工,是一个明确的冲刺终点。
  1987年,任正非以2万元人民币创立华为,其进入通讯业的切入点是代理香港的鸿雁交换机。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司前景黯淡。但是,选定方向之后,又看到通信行业的发展前景,任正非此后的决策显得义无返顾。即使在用几间小屋做交换机代理业务时,任正非就把华为定位在“做一个世界级的、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当时,任何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都是任正非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立下这样的目标无异于天方夜谭。但企业生存的压力、任正非强烈的成事欲望和科技立国强国的热情,形成了华为强烈的凝聚力和向上的精神。
  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通过资源的持续投入、保持战略的连贯性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只有沿着同一战略方向进行持续的投入才能使企业的所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率,不断变换战略方向只能带来更大的转换成本。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电信建设,丰厚的利润和极低的进入门槛使得行业中迅速涌现出几百家交换机生产和代理厂家,规模都不大。激烈而无序的竞争很快导致整个行业的没落,几年之内,大批企业销声匿迹。
  意识到生存危机的任正非决定孤注一掷,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充满风险的自主研发的道路。1992年,华为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却投资亿元研制C&C08机。年底,国家严格控制信贷发放。身为民营企业的华为求贷无门,在倾其所有之后,并未轻言退却,甚至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20%~30%的资金。
  降低大赌风险 要想大赢,必须冒险采取大胆的行动。这和战略原则并不相左,因为我们提倡的“大赌”必须是经过仔细风险计算得出的步骤,而不是像赌徒一样漫无目的地碰运气。
  华为以有限资源追求远大目标,它用来降低风险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压强原理”:集中全部资源以图局部突破,然后步步为营,扩大战果,“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门槛行业,仍然幻想复制以前进入空白领域的成功模式,失败几乎是在意料之中了。三星今天的成功,根本源于10年前就认准了数码的方向,然后全力以赴;波音的成功是由于其大胆的决定并付诸实际;华为的成功也在于坚持和韧性。
  战略抉择之三:大拙才能大巧
  企业能否将战略贯彻到位,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与所制定的战略相匹配的全面系统管理能力,后者是将抽象战略具体化的工具。对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企业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所谓“大拙”,就是坚持长期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建立起配套的全面系统管理能力。管理越扎实,战略才能越灵活。
  无论是“大舍大得”,还是“大赌大赢”,企业战略要想达成最终目标,首先的一点就是坚持。在任何环境下,企业差异化战略所带来的优势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一些能获得大成的战略,甚至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从我们分析的案例看,万科的减法持续了10年,华为的大赌更是贯彻企业发展的始终。而恰恰是这些当时看似疯狂的锲而不舍才成就了今天的万科和华为。现在,万科在最能代表房地产公司能力的销售利润和面积方面已经成为行业老大,华为则具备了与世界级企业分庭抗礼的实力。
  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企业的每一步突破,都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不过,这种努力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长期的。如果考察那些现在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不难发现,他们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在1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建立了。
  “机会导向”时代对企业的要求是巧妙运作、整合资源,拥有这种能力的企业可以悠然度日。但在“战略导向”的时代,运作手法和手中资源很难形成太大差异,企业不能再依赖于见缝插针的“小巧”,而是需要做到建立在“大拙”基础上的“大巧”。
  未来环境中的企业,只有不断地艰苦努力,协调配套发展,建立扎实的系统管理能力,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因为管理越扎实,战略上才越有灵活性,这也是“大拙才能大巧”的意义所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核心竞争力的说法被西方的管理学界逐渐淘汰,却在最近几年的中国找到知音。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中国企业浮躁的心理。因为有了核心竞争力,似乎就有了“芝麻开门”的口诀,企业发展就可以无往而不利,迅速发展。但实际上,今天的核心竞争力很容易就会变成明天该被淘汰的能力,甚至成为核心障碍。某种程度上,核心竞争力成了时髦版的“一招鲜”。
  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中国企业也开始关注能力的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学术界对企业的系统管理能力有不同的表述。我个人倾向于将其分解为三个方面:资源、流程(制度)和价值(文化)。从意义上看,它们由表及里,并且相辅相成。

  • 上一篇文章: 是什么阻碍了企业家成长?

  • 下一篇文章: 大企业病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0]

  • 任正非谈管理:正职5能力,…[2]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5]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9]

  • 走向安国、人道与和平——…[12]

  •  
     相 关 文 章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9514]

  • 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陈武帝…[7812]

  • 历史的轮回怪圈:对于当前…[22800]

  • 中国国家建设的未来:理性…[8461]

  • 中国崛起必须政治维新![6503]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