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莫世健:自强不息 至真至诚         
莫世健:自强不息 至真至诚
[ 作者:师晓燕 钟鸣    转贴自:人民日报    点击数:1758    更新时间:2004-06-05    文章录入:水木

 

    【简历】莫世健,1982年吉林大学法律系学士毕业;1986年加拿大Dalhousie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1991年澳大利亚悉尼(Sydney)大学法学院博士毕业;1995年澳大利 Monash大学法学院学士毕业(兼读);取的澳大利亚律师资格;现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2003年2月到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法,WTO,仲裁法,和海商法。。
  
  莫世健教授,2003年2月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作为一名学有所成者,他为什么会选择回国?并选择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莫世健教授。
  
  莫教授1982年取得吉林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6年在加拿大Dalhousic大学取得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取得澳大利亚Sydney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后又在1995年Monash大学取得法学院学士学位。谈起多年在外求学工作的经历,莫教授有一肚子话要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背井离乡,带着装满梦想的行囊踏往了异国求学立业之路。从加拿大的Dalhou-sic,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再到香港,角色在学子、讲师、法官之间跳跃。懵回首,青春唯美而短暂,沉淀下的是厚重的法学知识积累和一股朴素治学的韧劲。他感叹在本科时学习条件和信息资源远不及现在便利,但那时就是凭着踏踏实实的精神做学问。
  
  在莫教授眼中学习是件需要静心和严谨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更要远离现代社会的浮躁之风。他认为学习就是要“何思何虑,居心当止水;勿助勿忘,为学当知流水”。在国外求学,更是应当如此。出国学习法律,首先要学会别人的东西,先要看看别人的法律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判断自己喜不喜欢;哪些是自己该吸收的,哪些是该舍略的,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学会这些知识并且能做正确的判断,才谈得上日后的成绩。
  
  莫教授正是秉着勤勤恳恳的求学态度,踏实严谨的作风在国际经济法领域取得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即使外国同行用近乎挑剔眼光审视他的工作时,也不得不被他折服。但对于别人的认同,莫教授从一开始就怀着一种淡然的心态。取得别人的认同并不是一种标准,而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掌握知识、学会技能才是真正的目标。
  
  正是怀着这样的目标,莫教授不断在研究领域里取得成就。他先后出版专著8本,发表各类中英文论文和文章140余篇。其中他的《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w》(第三版)一书由世界级出版商Butterworths出版,成为澳大利亚各大法学院和商学院的教科书。此处引用一下国际法学院王传丽教授对于此书的评价:“概述根据澳大利亚的教学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制定了《国际商法》的结构和内容,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澳大利亚法律为基础的国际商法和国际贸易的法课程的框架和内容……特别是作者的良好普通法和中国法训练背景,使作者对许多国际商法中的复杂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较客观见解,为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
  
  莫教授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参与许多法律实际工作。1995年11月,他成为澳大利亚昆兰省高等法院大律师,同年12月成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高等法院大律师。并曾在澳大利亚Deakin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兰省行政法和选举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工作。以他的能力在国外做一份喜欢的研究工作应该没什么问题,但莫教授觉得那样意义不大。他选择了回国,而且是出于自己的个人情感。用莫教授自己的话说就是“作为人的感情取向”。 
  
  在国外呆的时间长了,他感觉自己拥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特殊感情。学术上的成就并没有让他感觉到自己真正成为异国社会的一部分。虽然没有明显的歧视,但多年治学在外让他感觉到自己属于“边缘类”。自我认同感上的局限性不能让他觉得真正快乐。在采访中他动情地说,很多与他同年代的海外学者都选择了回国发展,毕竟中国人的根在故乡啊。中国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法治观念也不断深化,莫教授愿意在自己的国家致力于他的学术研究。回国以后,莫教授从1996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工作,2003年年初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下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讲授国际法方面的课程。对于自己的选择,莫教授表示中国政法大学是国内的顶尖法学学府之一,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有比较好的讲授和研究法律的氛围。
  
  岁月流逝,生活在前进。莫教授勤恳治学,潜心研究,终于带着圆满的梦想回到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回首昔日异乡学堂,你言我语中激荡的智慧,暮色枫树下奋笔疾书的洋洋文字,亦或是藤萝如织的图书馆里沉思的背影,庄严法庭上公正判决,都将深藏在莫教授的记忆中。如今面对讲台下莘莘学子渴求的目光,莫教授心里一定有着很复杂的感情。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条路,生活在身边,理想在彼岸。对于莫教授来说,生活的宁静致远永存心中,而理想中神圣法学的彼岸在不断努力中漫漫接近。

 

  • 上一篇文章: 教育的回归与改革

  • 下一篇文章: 网络教学热中的冷思考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3]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10]

  • “碳达峰”“碳中和”:是…[13]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9]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10]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8]

  •  
     相 关 文 章
  • 大力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的…[365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