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名校名师 >> 正文  
  教育的回归与改革         
教育的回归与改革
[ 作者:陈堂君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457    更新时间:2004-04-25    文章录入:水木

 

 

[摘要]教育要回归到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去,教书先教人,立人先立德。这种回归不是内容上的透视,是教育目标上“化民成俗”的定位思考;教育的回归不是复古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教育的回归不是理论上的空喊,是教育行为上反璞归真的身体力行。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是继承民族教育优良传统,吸收国外教育的精华,培养健全的人。回归是改革的内容,又是改革的目标;吸收是改革的形式,又是改革的途径;教学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回归  民族教育  优良传统  吸收  国外教育  精华,培养  健全的人 

 

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想应该提出教育的回归与改革这个命题了。

一.教育回归的表述理由

教育的回归是要求教育回到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去,这是人民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1.素质教育呼唤教育回归

素质教育这个名词虽然是新的,但它的内容却由来已久。笔者1996年在拙文《也谈素质教育》中,将素质教育的内涵表述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突出强调学生的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与我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本身就在呼唤教育回归。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什么?我们不妨从儒家的教育思想和《学记》当中寻找它的端倪。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以“仁爱”为核心的,他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强调舍生取义:“生我所欲,义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孔子和孟子都把做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学记》是我国系统地阐述教育理论的最早的一部著作,它开篇写道:“发虑宪,求贤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里就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利性,突出了教育“化民成俗”的社会作用: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社会风俗。

《学记》设立的正规教育科目,并不是只有诗文、还有礼仪,器乐。课外要求学生学习音律、歌咏、洒扫、应对。应该说在当时给学生安排这么多的学习科目,在学生算得上广泛学习,在教师也算得是多向培养了。学生广泛学习,教师多向培养,为学生将来多向发展储备了条件。这正是提高民众素质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工作,所以,笔者认为: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在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2.教育实际要求教育回归

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十年,失误最大的是教育。教育的失误就在于偏离了传统教育轨道,放松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要求:2000年和2001年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都是“只重文品,不重人品”的。它将考生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部分评分。基础等级的几条标准,涉及到文章内容的占了一半(“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不能说不重视内容,但我们遗憾地发现:这占了基础等级一半的标准要求,在好作文的等级里,居然没有思想或内容正确的要求,只是在“中心突出”这条标准的“差”的等级里,提出了“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的判别标准。更令人难以琢磨的是:基础等级的其它几条标准,好等级和差等级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唯独“中心突出”和“立意不当”却可以同时存在。这就是只重文品,不重人品。

记得某市2000年获二等奖的教育论文《入学教育课》就公然大放厥词,鼓吹:“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将来“挣下大把的钱”,“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这样的论文能够获奖,说明从上到下,很有一些人赞同这种观点。读书是为了个人奋斗,就会导致自我至上,知识至上,就会只教知识,不教做人。这是对传统教育的背叛,是教育倒退。

教育导向的偏离,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恶性膨胀,导致了社会道德的严重滑坡。个人至上,金钱至上,成了社会的思想毒瘤,升学教育,“精英”教育,成了道德的杀手。这种严峻的现实,呼唤教育的回归。

二.教育回归的内容阐释

教育回归的具体内容是指:使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在教育中得到体现,育人以德,树人以德。就是发挥教育“化民成俗”的社会功用,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教书先教人,立人先立德。这里要明确以下几点:

1.教育的回归不是内容上的透视,是教育目标上“化民成俗”的定位思考

提出“教育回归”的主要着眼点不是教育内容,而是教育目标。是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的定位。这是一个培养目标和学习目的的问题,是一个教育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和人才观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人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求是不言而喻的。关于人才观的问题,不要把成才的眼光圈在某一个圈子内。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很好:“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就是人才,不一定只有语、数、外成绩优秀或考上重点大学的才是人才。

对于学生来说,要解决学习目的问题和的价值观问题。个人奋斗的学习目的是狭隘的,其学习动力一般是难以持久的,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容易放弃目标。只有树立了为社会、为国家学习的目标,才会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勤奋学习。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份子,个人价值只有在社会价值中才能得到体现。

2.教育的回归不是复古主义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

既然教育的回归是从教育目标而言的,那么教育的回归也就绝不是复古主义教育。但我们也不能否认:教育回归的过程中,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要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秀成份,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继承和发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是所谓的“向后看”的“传统论”,不是搞“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也并非认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能引导人类的未来,从而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古为今用,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传统教育中吸收有生命力的东西。这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就是树人立德的教育思想;“化民成俗”的教育目标;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科学文化的部分经典内容。

可见,继承和发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就是批判地接受那些对我们现代教育有用的成分,以发展现代教育。

3.教育的回归不是理论上的空喊,是教育行为上反璞归真的身体力行

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可见,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陈至立部长对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说得更加尖锐:“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提出教育的回归就是要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真真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摆脱与推进不能是理论上的空喊,而是要求在教育行为上反璞归真,切切实实地从教育目标上着眼,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

改革永远是一个时髦的字眼,社会就是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是什么?我以为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继承民族教育优良传统,吸收国外教育的精华,培养健全的人。

1.回归是改革的内容,又是改革的目标

要接受回归是改革的一项内容,又是改革的一项目标这个思想,必须明白两点:一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项积极措施,但改革的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改革的愿望而取决于实践的证明,不一定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恰当,也不一定所有的改革都成功;二是改革要富有创新精神,但不一定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要创新,只要能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就行。唯物主义者是不回避问题的,改对了的,我们坚持改,改错了的,我们再改或者改回去,这种回归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继承传统教育的优秀成份,在教育目标上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而,这种回归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标。

199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中国的《三字经》作为启蒙教育的推荐读物,那是因为其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300字,把一部中国历史提纲挈领,说得明明白白;“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48个字,把四书纲要提得清清楚楚。读了令人终身受益,这是任何教科书都是无可比拟的。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文化积淀太少。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吸收了一些传统蒙学读物。如:《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但还不够,现代文也选得不够经典。

因材施教是孔子开创的教育方法。《论语》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子路和子由问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予了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华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就是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尤其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也是改革的内容。   

2.吸收是改革的形式,又是改革的途径

既然改革措施不一定都要创新,我们可以在改革中继承传统的东西,自然也可以在改革过程中吸收国外的东西。因此借鉴国外教育成功的经验,吸收它们在教育实践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与中国的传统教育相比,国外教育的精华是什么?那就是始终把学生摆在独立的主体位置,不拘一格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重点。

因此我以为,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操作中,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是从教学目标上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二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三是从教育功能上改:变克隆教育为创新教育。

要吸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摆在独立发展的位置。如在西方,小学就要求学生搞课题研究,到了高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就比较强了。在我国,小学与初中的课题研究几乎是个空白,高中开设研究性课程,许多地方的很多教师感到没法教,形同虚设,要花气力改变这种状况。

要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运用,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不看学生学了什么死知识,而看他用了什么活知识;不看他怎么学死知识,而看他怎么用活知识;不看他学了多少,而看他能用和会用多少。要给学生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教学是改革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关键

教与学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因而是教育改革的主体和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过程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明确了教什么,学什么;采取什么方式教,通过什么途径学;怎么样教,怎么样学。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同样是生物教师讲授同样的内容——蚯蚓,中国教师大都直接讲授:蚯蚓的形态、特点、生活习性等;而美国的教师则先把活蚯蚓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认识蚯蚓的部分特点,有的学生把洗蚯蚓放到口里,发现是咸味。这种体验与领悟,在中国是闻所未闻的。

又如:实验课的教学,中国一般都把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过程都告诉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某种结论;美国的实验教学,先让学生写实验预测,然后简单地提示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就让学生做实验。实验的结果与预测对照,学生大都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悟出了更多的东西。虽然教学过程占用的时间长了一些,但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要鼓励学生创新。98届全国数学优质课竞赛时,张孝达教授讲了这样两个事例:

在中国,一位教师让学生解方程:x(x-2)=3时,一个学生这样解:

∵x(x-2)=3x1  ∴x=3

又∵x(x-2)=(-1)x(-3)∴x=-1   

教师说:“错了,应把3移到左边得x2-2x-3=0,解得x1=3,x2 =-1。”

 事实上,这位学生的解法不仅是对的,而且有创新,应该表扬才对,但教师一个“错了”,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抑制。

在美国,一个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任意等分一条已知线段”的题,多数同学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来做,而有两个学生却采用了不同的做法。他以已知线段A为一边作一个矩形,再画对角线,找它们的交点,过此点向已知线段作垂线,再找二等分点,依次这样作下去,可得三等分点、四等分点……N等分点。

教师看了欣喜地说:“很好”就与学生一起研究,寻求理论根据,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可见,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与教师的教法与引导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切实继承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吸收国外教育的精华,这也是教育的回归与改革的内涵。

  • 上一篇文章: 体育素质教育与民族素质的提高

  • 下一篇文章: 莫世健:自强不息 至真至诚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8]

  • 侯外庐西大治校[56]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6]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6]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21]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22]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3]

  •  
     相 关 文 章
  • 教育改革提案[4028]

  • 关于改革死刑适用制度的公…[4246]

  • 教育,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13044]

  • 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8141]

  • 没有宪政改革,所有“救市…[495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