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历史教训 >> [专题]政治改革 >> 正文  
  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       
我们需要对改革进行反思
[ 作者:胡鞍钢    转贴自:《中华魂》2005年第五期    点击数:8141    更新时间:2005-07-18    文章录入:admin ]

中国经济改革一直伴随着各种理论争论、政策争论以及思想争论。有这样的争论不是坏事而是好事;这样的争论是有意义的争论。毕竟中国经济改革已经经历了一代人的时间,我们自身需要一个基本的、历史的回顾、反思和总结。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也是其难点所在。如何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评估?这需要讨论国有企业改革收益背后的改革成本。我们充分肯定国有企业改革是成功的,但不能不涉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我们分析,国企包括集体企业改革最大的成本是下岗、减员增加形成了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从1996年至2002年,国有、集体单位在岗人员累计减少了5500万人。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从微观经济角度看,这也许能够增加效益,但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反而形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根据奥肯模型计算,当实际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时,就形成了所谓“奥肯损失”。下岗人员越多,失业率越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越大。回过头来看,1997年因下岗和失业引起的奥肯损失占GDP比重为5.2%?5.6%, 1998年为5.6?5.7%,1999年为5.9%?7.2%,2000年达到7.4%,最近几年估计在7%?8%之间。尽管目前下岗高峰已经过去,但下岗失业已经形成了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源损失,即奥肯损失。我们只能在事后才能估计出这些损失,即国企改革的经济成本,这还不包括对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庭造成的心理成本和社会成本。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这涉及到中国经济改革(不仅仅是国企改革),其改革理念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以劳动为本还是以资本为本。以往讲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人是生产力的主体,改革最终是要解放人。我认为改革的理念应“以人为本”,改革成功和改革的目标是使人民能从中分享改革的成果,使绝大多数人受益。

  中国改革初期的经验是成功的经验,是最宝贵的经验。例如,1978至1985年的农村改革就是双赢。为什么呢?因为首先,1978年至1985年的改革是使大多数穷人受益。1978至1985年农村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民消费增加,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其次,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地区差距缩小了,各地区人均GDP总支出呈下降趋势。第三,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到1.5亿人,7年时间减少了一亿绝对贫困人口,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改革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出发点;第二是人民广泛参与改革,使绝大多数人参与改革,改革才能成功;第三,成功的改革要求分享改革成果,任何改革都有受益者、受损者,扩大受益,减小受损,使受损者得到补偿,才是成功的。

  改革有好的改革,也有坏的改革;有双蠃的改革,也有零和博弈的改革;有大多数人受益的改革,也有大多数人受损的改革。因为改革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案,当然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在中国,选择改革的路径、方案,不仅要考虑到提高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任何改革都是无法持续、无法成功的,而且还会激化在改革过程中造成的社会分化、社会冲突乃至社会动荡。因此,我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通过广泛的讨论、公开的辩论,绝对不能为少数人所垄断,既不能为少数政治精英所垄断,也不能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因为改革涉及到所有人的利益,改革是要使人民受益的伟大事业。任何一种观点、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改革的方案,都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这个社会实践一定是人民的实践,一定是人民来检验。

  中国正处在改革的历史时代。如果我们反思25年来的改革,能否提出社会达成共识的改革观的话,我认为有五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我们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显然,改革不是以物为本,特别不是以GDP为本,而是以人为本。我们的改革,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使13亿人口得到全面发展,既是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改革的归宿点。

  第二,我们需要广泛参与的改革。所有的改革,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都应该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既参与改革的设计,也参与改革的评估,让他们享有平等的参与权、表达权、讨论权,乃至投票权。参与的过程就是信息披露的过程,也是各种利益表达的过程,更是各方妥协的过程。

  第三,我们需要基于规则的改革。有规则的改革效率高于无规则的改革,有规则的改革公平性高于无规则的改革。有了规则,人们才对改革有良好预期,既便于人们遵守游戏规则,也便于人们监督游戏规则。

  第四,我们需要透明的改革。所有的改革信息要透明,使得各类改革方案在形成、制定、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披露信息,使得利益相关者能够了解信息,也能够形成自己的预期。无论是大的改革方案,还是小的改革方案,披露信息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看,透明是改革的主要原则。

  第五,我们需要分享式的改革。改革需要使各方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中国的改革是十几亿人口的改革,不是少数人的改革,我们希望改革能够使所有人受益,这是最优方案。但现实中也很难使所有人受益,所以必须对受损者给予足够的补偿,这是次优方案。这一方案既现实也合理,即受损者也能分享改革的成果。

  总而言之,经过25年改革的实践与学习,也经过25年的改革争论与实践,我们需要更理性地反思改革过程,更需要树立新的改革观,使中国的改革成为13亿人民实现富民强国之目标的重要手段。

  • 上一篇文章: 明王朝的暴君——极权体制的罪魁

  • 下一篇文章: 从洋务运动看航空母舰的梦想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5]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济:战国时代的重演[6]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11]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3]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8]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7]

  •  
     相 关 文 章
  • 黑色发展将对世界构成灾难…[1045]

  • 关于改革死刑适用制度的公…[4245]

  • 没有宪政改革,所有“救市…[4956]

  • 甲午战争百年反思录[5053]

  • 改革信访制度的设想[308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