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婚姻家庭 >> 优育 >> 正文  
  中国的孩子为何不会欢呼?         
中国的孩子为何不会欢呼?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407    更新时间:2004-03-07    文章录入:水木

 

  中国人在世界中的形象是,刻苦用功学习,能获得很优秀的学习成绩,但是创造力低……

  据报道,有一批被挑选出来据认为各方面都相当优秀的中国孩子,在节日里与外国孩子一起联欢,当外国孩子一片欢声笑语乃至狂呼大喊之时,人们忽然发现,中国的孩子不会欢呼,他们只是安静地坐着,全然没有外国孩子们那狂喜欢畅的表情神态!于是人们便带着困惑感叹,中国的孩子居然不会欢呼?

  一般来说,中国的成人是喜欢安静的,至少面对孩子的吵闹时是这样表现的。于是,成人们总要利用自己所特有的权威来要求孩子服从成人的这一偏向。当然,现在的成人小时候恐怕也是很能吵闹的,只是被他们的长辈们调理安静下来。每一代人都经过这样的自抑训练,从而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的这种喜静不喜动的国民性格。

  从生理角度来看,孩子们无论在跑动喊叫,还是欢呼跳跃时,都是处于大脑的兴奋状态,而兴奋不仅是兴趣的起点,也是唤起学习动力的源泉,同时也是反映大脑灵敏度的标志。这就意味着,压抑孩子的兴奋状态,不仅仅是造成了他们不会欢呼,不会表现激情,更糟糕的是造成了他们根本没有激情、没有兴奋欲,从而减少了兴趣的激发点,失去了感受生活、了解未知、创造新事物的大脑活力和心理动力。

  我国当今的学校教育,从课堂教学方式到学校的校纪管理方式大都是在全面地、彻底地把孩子的兴奋域尽可能地降低,使他们尽可能地少说、少笑、少动。其中,对“动”的控制不仅仅是指身体四肢上的少运动,而且还包括精神情绪上的少冲动。

  总之,要将个人丰富的心理欲求尽量压缩到最低程度。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易于管理,但实质上,则是反映和表达了我们传统文化所认可的“好孩子”的形象或标准。

  中国人在世界中的形象是,刻苦用功学习,能获得很优秀的学习成绩,但是创造力低。泞究而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上一代在驯化下一代时过多地压抑了孩子的兴奋度,由此断绝了好奇心生成的心理能量之源,从而导致了创造欲低下的必然结果,遂使创造力成了无本之木而无从培养。

  • 上一篇文章: 最神奇、也最普通的教育方法

  • 下一篇文章: 维护自尊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 宋楚瑜:幼年家境贫寒 是个…[3418]

  • “身土不二”深入民心 韩国…[8291]

  • 培养孩子快乐的方法[2807]

  • 炼就孩子坚强的意志[3409]

  • 家长与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关…[239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