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 作者:佚名    转贴自:北京青年报    点击数:873    更新时间:2004-01-23    文章录入:admin ]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是这里天高海阔。于是,从此不离不弃,在运载火箭研究院一干十多年。最终,他接过父辈肩上的重担,成为运载火箭研究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长。

  ■火箭研究院长大的小孩

  吴燕生的父母,是新中国从事运载火箭研究的第一代科研人员,从外地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63年,他们的儿子在这里出生,为此便为孩子取名“燕生”以示纪念。

  在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大的吴燕生,除了和一般孩子一样觉得火箭神秘莫测,另一方面又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对火箭更有一种天然亲近感,也正是这种亲近感,冥冥中让他与火箭结下40年的不解之缘。

  学生时代的吴燕生,成绩相当优异,一路过关斩将,考入北京市重点高中———北京四中。

  那是一个英雄主义盛行的年代。看多了保尔、吴运铎和《红日》、《珍宝岛反击战》,热血沸腾的吴燕生迫切想去参军,结果因为视力不过关,“投笔从戎”的梦想未能实现并引为憾事。

  ■在“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开始自己的梦

  1986年,吴燕生从清华大学毕业,本想远走高飞到外面去闯世界,但这一年航天界发生的三件大事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就在这一年,我国一举成功发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实现水下潜艇发射和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当时举国上下群情振奋。吴燕生本就对航空航天怀有浓厚兴趣,三件大事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要追寻的梦,不在远处,就在身边。

  于是,研究院大院长大的吴燕生,在那个“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放弃出国机会,重回大院,考上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的研究生,师从当时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范士合,学习最热门的自动控制专业。

  ■设计火箭从“打杂”干起

  吴燕生后来的人生道路,是“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范例。

  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吴燕生就留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在这个运载火箭总设计师的“摇篮”里,一干就是13年。

  最初的日子是艰难的。工资不高,“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待遇,让不少人另谋高就。研制任务不饱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两年发射一次,“吃不饱”的吴燕生一度还为研究院的民品生产厂设计过烟草生产线。更多的时候,他在研究组帮人“打杂”,干的都是些非常基础、枯燥甚至是重复的“活儿”。

  组里老同志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表现,让吴燕生心态趋于平和———同事说,那时,即便是最先进的计算机,算一个数据也要几十分钟,但从没见吴燕生烦过。而吴燕生也认定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才可能被安排做第二件事。

  直到现在当上院长,他仍然拥有这种平和的心态。所不同的是,现在作为一院之长的吴燕生,面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的重担,是“举重若轻”,而当年作为一名普通设计员的吴燕生,面对那些看似打杂的工作,是“举轻若重”。

  从最普通的设计员做起,在“打杂”的过程中,吴燕生能力不断提升,羽翼逐渐丰满,进入20世纪90年代,院里研制任务多了起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是当时对外发射重要任务之一,吴燕生和同事们创造性解决了火箭绕空间轴一次变轨到位的问题,保证了卫星发射的成功,崭露头角。

  从此,吴燕生的才华,就像性能卓越的火箭,“一发而不可收”,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在他和同事们的激情和创意下灰飞烟灭,荣誉纷至而来,肩上的担子也越压越重。

  ■上了20多个月的晚自习

  刚过而立之年,吴燕生迎来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担任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

  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统之一,长2F运载火箭是我国第一个为载人航天需要而专门研制的新型火箭,也是我国目前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光元器件就有5万多个。从一个分系统设计员到总体主任设计师,吴燕生意识到自己急需“补课”。

  于是,漫长的“晚自习”开始。那时候吴燕生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白天忙完一天工作,下班回家照料一下孩子,他又匆匆赶到办公室上“晚自习”。从书本学,从技术文件中,向老专家学、向同事学,吴燕生就这样学了20多个月,终于把长2F火箭的各个分系统摸得滚瓜烂熟。

  与长征系列其它火箭不同,为了保证航天员和飞船的安全,长2F运载火箭首次设计了逃逸系统、故障检测系统。一旦在火箭发射时发生故障,装在火箭顶上那像避雷针一样的逃逸塔,一个旱地拔葱,与火箭分离,带着飞船飞离危险区域,飞到安全地带降落,极大地提高了宇航员在发射过程中突遇故障的存活率。而这,就是吴燕生和同事们花费整整四年的心血结晶。 其间历经挫折,直到在试验场通过零高度飞行试验,验证了其设计的正确性,吴燕生才松了口气。

  ■超重整流罩成功“减肥”

  有一件事让吴燕生至今刻骨铭心。

  1997年,长二F火箭整流罩按照设计要求生产出产品后发现超重,而且已超过火箭推力。

  为了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吴燕生和设计人员在整流罩上下了不少功夫,没想到却超重400多公斤!这不仅意味着生产出来的整流罩报废,也意味着运载火箭无法实现逃逸功能,达不到载人飞行要求。如此关键的巨型部件,一切从头再来,时间紧迫,搞不好会影响整个载人飞船工程的进度。集团上上下下,顿时为这件事焦头烂额。

  吴燕生的心情也随之一起超重。一直心平气和的他,这一次再也平静不下来,他等待着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批评。

  出乎意料,没有批评,只有建议。专家、同事纷纷提出整流罩“减肥”的方案,这给了吴燕生和他年轻的同事们极大鼓舞,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奋战,整流罩终于成功“减肥”。

  这次挫折,让吴燕生体会到团体的合作精神,学会如何在挫折中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让年轻的他在身处困境时练就了一种大将风度。

  ■连续三年飞行发射无事故

  由于工作出色,获奖无数,13年间,他从研究院总体设计部一名普通设计人员做起,历任工程组长、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从技术管理转到行政管理岗位。

  从1997年到2000年3年时间内,他主持制定和完善了71项规章制度,实现了业务流程化管理,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他还致力于完善质量程序文件及基础性文件,提高科研人员质量意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航天系统内率先推行了办公自动化和设计一体化系统,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了先进的研制手段和技术保障条件。

  在他担任总体设计部主任期间,设计部保持并创下了连续三年飞行和发射试验任务无重大质量和责任事故的佳绩。

  ■最年轻的火箭研究院院长

  2002年,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这个戴着眼镜,个头高高,书卷气很浓的年轻人,被聘任为拥有众多火箭科研精英的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

  这一年,他才39岁。

  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是一个为共和国争得无数荣耀的功勋单位,“两弹元勋”钱学森,曾任第一任院长。

  按一般人的想法,39岁的吴燕生一定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吴燕生告诉记者,在火箭设计等技术工作上,自己“压力并不是特别大”。的确,虽然年轻,但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和火箭总体设计打交道,从火箭型号论证、设计、立项,各个环节都相当了解,心中有数。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吴燕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连续几年的工作经验,也是成竹在胸。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经历,让吴燕生虽然年轻,但在技术工作上已经相当老到。

  ■睡不着的时候

  上任伊始,吴燕生坦言,还是有睡不着的时候。

  研究院任务繁重,2002年,共要研制型号和项目18个,组织飞行试验和发射15-20次,还要交付大量军工用品……

  这还不是让人睡不着的理由,在火箭设计方面,如果某个型号的火箭出了问题,我们院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出面,肯定解决。吴燕生说。

  和技术负责人不同,作为院长,他的视野已不再单纯停留在技术问题的层面。如何将产品和人员调整到最佳状态去圆满完成每一项航天任务?如何让这个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研究院继续保持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机构调整、资源重组,但改革就要涉及利益再分配,利益再分配必然会有矛盾产生……吴燕生陷入“长考”,并因此“睡不着”,“压力很大”。

  “长考”之后,就像火箭设计时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分系统都要纳入到整个系统去考量一样,长于火箭总体设计的吴燕生和同事们一起,开始用“系统”的眼光去考量研究院面临的改革。

  建立一个运转良好的体系和框架,在这个体系内,新产品的研发不再是一个一个,而是一批一批进行,一个小小的错误不会沿着生产流程一直下流并扩散和放大,产品状态和人员状态都达到最佳……这,成为研究院的改革方向。

  ■“打了几个漂亮仗”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吴燕生和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同事,一起经历了三次神舟飞船的发射,并最终将神舟五号和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他最欣慰的是,一年来,研究院改革框架已初具雏形,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积极推动。最重要的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等几个关键战役中得到了检验,完成任务“干脆利索”,“打了几个漂亮仗”。

  也正因为对这个机制的信心,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之前,吴燕生说“没感到有太大的压力”,在酒泉基地战前动员会上,他更多的是给大家“减压打气”,在基地食堂,时不时还能听到和大家一起用餐的他爽朗的笑声。

  ■“四轮驱动车”

  神舟五号之后,吴燕生说,今后运载火箭研究院还将面临一系列考验,如神舟六号飞船的发射、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的预研和探索、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与发射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深空探测器等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制约航天项目发展的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吴燕生打比方说,现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好比一辆“四轮驱动车”,在运载火箭、导弹武器、民品三产、资本动作四个“轮子”的驱动下,正朝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目标迈进。

  “晚上,忙完一天工作,坐在办公室里,我的内心就会很安宁。”这位年轻的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似乎很“享受”目前这种工作状态。

  • 上一篇文章: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 下一篇文章: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57]

  • 蔡崇信对话张忠谋|面对宏…[55]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60]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63]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81]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谈文化自信,而又…[8]

  • 张文木:政治人物安危与国…[14]

  • 张文木:诱倒对手的最佳方…[11]

  • 毛泽东:“乡村就是小城市…[10]

  • 嫦娥六号月球“出差”干什…[13]

  •  
     相 关 文 章
  • 科学家的责任[2232]

  • 老科学家的新选择[2358]

  • 11名华人科学家致信政府 …[4619]

  • 美国科学家解开大脑之迷:…[1828]

  • 闯荡南北极屡遭劫难:一名…[1748]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