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科学精神 >> 科普播种 >> 正文  
  老科学家的新选择         
老科学家的新选择
[ 作者:李芸    转贴自:科学网    点击数:2351    更新时间:2004-10-21    文章录入:水木
中国科学院有一个科普宣教团,其成员都是已经从科研第一线退休的老科学家。自2003年起,这些团员们开始进入北京的一些中学,为学生开设科技选修课。
  教师节那天,并不在学校执教的的翁祖平过了他的第一个教师节,意外地收到了一堆“教师节快乐”的贺卡,手机也“滴滴”地响了好几次,同样是教师节的短信祝福。这些祝福都来自北大附中、北方交大附中的学生。原来,中国科学院科普宣教团的翁祖平自2003年起就给他们开了科技选修课,“难得这些孩子这么有心!”翁祖平特别感动。
  ■科技选修课: 科普宣教团的重要任务
  68岁的翁祖平是中科院科普宣教团的副团长兼秘书长,成立科普宣教团的发起人之一。2002年底,中科院专家处希望能将科学院各研究所的离退休科学家、研究人员、工程师们组织起来,成立专门的团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普工作。在一些专家的努力下,科普二团(现称科普宣教团)应运而生,两年来,他们在北京市的四十七中、上地实验中学等21所中小学以及书店、青少年宫、街道社区进行多次科普讲座,参加人数达1.8万人次。但这些都属于一次性的讲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些科普专家真正进入校园,走上讲台给学生开科技选修课。
  教育部倡导高中教育改革,把课程基本结构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大板块。这种设置——选修课的开设,无疑能让学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但对学校来说就是一个大负担了。北方交大附中教科研室主任魏启先说到了学校最初开选修课的困境。学校的教师资源是固定的,选修课只能从主课中扩展,化学老师上“趣味化学”,体育老师开“篮球”、“排球”,范围十分局限。同时,老师承受着会考和高考的压力,没有过多的精力补充新的知识。因此选修课的实际效果与设立的初衷——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相去甚远。
  北大附中的选修课包括热门科目如动物学、心理学、西班牙语等等,开设起来只能借助“外援”。在“动物”这一学科上,北大附中求助于中科院动物所。曹玉茹是动物所已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她曾经编写过十多本海洋动物方面的科普专著、做过科普讲座,于是被推荐到北大附中教授“海洋动物”。而曹玉茹同时是科普宣教团的团长,她马上意识到在中学做科普教育,任教科技选修课应该成为科普宣教团的一个重要任务。
  北方交大附中和科普宣教团的合作就属于“两厢情愿”了。2003年一次科技教育示范校的检查工作中翁祖平和北方交大附中的魏启先老师认识了。谈到学校的科技教育时,翁祖平希望科普宣教团能“进军”中学,北方交大附中也需要专业人员来给学生讲课、辅导。于是,翁祖平在交大附中开起了“遥感”的选修课。
  之后,到中学开设科技选修课成为科普宣教团的重要任务,其团员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林元章、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蔡则怡等相继在北大附中、北方交大附中开了天文、气象等选修课。
  ■一种极其可行的方式
  让老科学家给高中学生开科技选修课看上去像是学校的无奈之举,实际上却是学校推进科学技术教育的一种极其可行的方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特别赞同这种做法。他说,现在的科技教育,老师的素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括科技最发达的美国,科技教师的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因为那些物理、化学等专业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他们或许有丰富的教学技巧、教学理念,但未进过科研机构,对科研流程、科学方法等没有切身体会,所以他们讲授科学知识时,难免会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现在不少学生不喜欢科学并不是对科学没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让老师给讲烦了”。
  而从研究所、科研机构出来的专家,他们都在某一领域有过深入的研究,承担过课题、项目,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同时专家的知识结构更为开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应试的压力,不会局限于所谓的“教学大纲”。进入正规教育领域将为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专家的选修课轻松而活泼,没有单纯的知识点介绍,“海洋动物”不是从门、纲、目讲起,而是让学生通过光盘欣赏鲨鱼、珊瑚;“天文学”告诉学生的是如何观测日全食,金星凌日是怎么回事。当然这种没有压力,同时内涵丰富的讲授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喜爱。
  其实,不仅是科学知识、实践经验的传承,老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他们对科学的求是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也有一种榜样的作用。有机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科学家,学生对科学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就像《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首歌里唱到的,年少时对职业的向往往往是人生的导向。林元章说,现在国家天文台好几位研究员都出身于天文爱好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他任教的那个班中,有几个孩子对天文产生了兴趣,下了课还围着他问个不停,谁又能肯定以后的天文学家不从他们之中产生呢?
  专家的讲课不仅是对学生正规科技教育的拾遗补缺,对科技老师教学也有帮助。专家们讲课时,不少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去学习。曹玉茹在讲授海洋动物的时候,就有两个生物老师自始至终跟着学生听课。专家们还多次主动将老师组织起来培训,就像曹玉茹所说,单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的科技教育最终还是需要老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莱昂·莱德曼,是一个“尝试向公众传播科学的物理学家”,他认为促进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就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而且他身体力行,在芝加哥公立学校时,开发了幼师培训的教学内容,训练教师向很小的孩子如幼儿园的孩子恰当地讲授科学知识。每培训一名教师要花上2~3年,10年中,他们成功地培训了3500名教师。
  邀请科技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课也早已有之,美国曾大力提倡博士后等研究人员进入中小学,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合理也不大可行。在职研究人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曹玉茹说,我们科普团成员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算得上是衣食无忧,儿女也成家立业,毫无家累。虽说我们年岁渐高,但也还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科普有兴趣,而且也有经验,因此做科技老师还是很“称职”的。做研究一丝不苟的专家们教起课来也不含糊。即使是上课的内容能信手拈来,他们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一点没少做,翻书、查资料,力求课堂更活泼、生动、信息量更大。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惯于用投影胶片的老专家们,还学着制作光盘。
  ■最不能承受的是漠视
  两年来,科普宣教团在北大附中、北方交大附中开了天文、遥感、海洋动物等科技选修课。今年他们还将继续在这两所学校开设气象学、航天航空的选修课。但他们除了在这两所学校开选修课和在北京市上地实验中学、二十中做科普讲座外,很少有其他学校接受他们的讲课。为了进学校做科普,曹玉茹和翁祖平打电话、亲自上门拜访过数十家学校、教委,但几乎80%的是拒绝。有的是表面上应付,之后杳无音信;还有一些学校甚至误解他们,觉得他们有些傻,为了钱,一把年纪还到处奔波。实际上,选修课的价格是一节课50元。像林元章这样的科普宣教团成员,都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50元的价格实在有些不匹配。北方交大附中的魏起先说,报酬实在是太少,专家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那么大的年纪,夏天顶着大太阳、冬天迎着寒风、挤着公交车来上课,有时候甚至连水都没喝上。他们有这种热情,是把教育年轻人当成了一种使命。
  专家们坦言最让他们不能承受的是学生、学校甚至教委对科技教育的漠视。曹玉茹说每当这时候心情最为沉重,连做科技教育的工作者都不热心,又谈何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呢?
  当然,学校、教委的拒绝也能让人理解,在应试教育下,分数、高考或许更能体现一些东西。而科技教育,上面没有硬性的规定、没有考核的压力,谁又愿意多此一举,分散精力去排课、安排场地呢?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说,专家进入学校开科技选修课对正规科技教育是有力的补充。但实际上,在现行的应试体制下,要得到教委和学校的重视和认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同时,推广这一形式,让所有的学校邀请专家开选修课也有一定的难度,专家的数量相较于学校的数量来说毕竟要少得多。北京的学校背靠的专家资源丰厚,而其他的中小城市呢?他认为在校园推行科普,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改变,需要科普教育的建制化,鼓励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形式,让科普教育真正融入正规的学校教育。
  • 上一篇文章: 11名华人科学家致信政府 质疑“大科学”项目

  • 下一篇文章: 朱日祥:敢于面对落后的现实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陈云:毛主席一个无可比拟…[55]

  • 怀念科学巨匠竺可桢[58]

  • 吕本中:《官箴》[52]

  • 陈立夫直评蒋经国对“台独…[53]

  • 《帝范》全文[5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任正非:全面提升软件工程…[11]

  • 任总在专委会建设思路汇报…[12]

  • 殷志峰:无为而治[13]

  • 任正非:一个职业管理者的…[11]

  • 关于AI和大模型 工信部、上…[12]

  •  
     相 关 文 章
  • 制度选择的社会机会成本[4780]

  • 科学家的责任[2223]

  • 11名华人科学家致信政府 …[4609]

  • 先适应环境再选择利用环境…[3343]

  • 美国科学家解开大脑之迷:…[181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