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横向比较 >> 异国风情 >> 印度 >> 正文  
  走近印度         
走近印度
[ 作者:段战江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980    更新时间:2004-01-20    文章录入:admin ]

 


    提及印度,我们绝对不应该感到陌生。

  汉末时,印度高僧鸠摩罗什不辞劳苦前来中国宣扬佛法,唐时,又有大唐名僧玄奘万里超超远赴“西天”取经。便是到了今天,我们也曾痴迷过曼妙的印度歌舞,惊叹过人家庞大的软件人才库,至少也应在新闻里目睹过打打杀杀、吵吵闹闹的印巴冲突。然而,对于这个应该关切,有点熟悉的国度,我们多多少少,依然有些亲近不起来的陌生感。

  就民间情绪来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印度,中国人历来有一点优越感,对于中国,印度人亦然。中国人一直以为比印度发达,而印度人却一直认为中国应比他们落后。其实,对于一个国家的认识,最要不得的就是偏见。建立在自大或无知上的偏见,更是要不得。无论如何,对于这个邻邦的国家,我们还是应该抛开虚妄的自大,放下刻意的漠视,走得更近些,了解得更多些。
  毕竟,这是一个有趣,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国家。

  1

  从表象上看,印度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无边的散漫和极度的混乱。

  散漫到什么程度?散漫到历史都懒得记。印度历史的最大特点就是缺乏明确的纪年史,特别是中世纪以前的历史。便是好不容易留存下来的原始资料,都是不讲条理,不讲渊源,历史、神话和想象总是难分难离地粘在一起,难辩一二。纵观世界史,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其历史都是从神话开始的。这也不足怪。但一直如此,就太不可思议了。众所周知,印度有着悠久而伟大的历史文明,如此这般,绝非“不开化”或“蒙昧”的缘故。究其原因, 与印度的特殊思维模式有关。众所周知,印度教是印度的主体宗教,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这是一种比较“出世”超然的宗教。在其圣典《奥义书》中,宣称“弥漫宇宙的最高精神是婆罗门,其他一切都不过是一种幻觉”。想想看,一个把整个物质世界看作不过是一种幻觉的文明,又能如何对如时间和地点一类细枝末节感兴趣呢?印度历史关心的仅仅是能否使印度哲学中的永恒真理清楚明白地显示出来。

  我们也知道,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而《金刚经》有一句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其表述的也是这么一种人生哲学。虽然我们的老祖宗庄子也曾有过“庄周梦蝶”或“蝶梦庄周”的思辩,却也是权当脑瓜消遣,博得一乐罢了。远不如印度人那么较真。也许正是如此的大彻大悟,印度人才能活得那样自由自在,那样汪洋恣意。 

  因此,同印度人约会,你要有心理准备,他们十有九个迟到。对他们而言,时间误差至少应该用小时计,如果人家没有第二天才到,已算大幸。在印度大街上,你总是不难发现这一堆,那一伙懒洋洋的人群,或小贩或乞丐,或工人或店员,都是不紧不慢,有一搭没一搭地打理着自己的生活。你再看看那些富豪人家门前百无聊赖的看门人,或蹲坐或蹓达,或打盹或发怔,一天内艰巨的任务就是为主人出门回家时开开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耗日子,人家也从不觉得烦。印度人多信轮回转世,这辈子命里注定做看门人,你争也没用,也许多修炼,多祈祷,说不定下辈子就能做个让别人开门的老爷。因为把期望都寄托在“来世”,那今世又何必苦了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呢?

  不要同印度人讲“时间就是效率”,人家可以轮回转世,活上千年万年,又怎么会在乎“人生苦短”的你那芝麻点的时间?

  对“来世”期望过高过多,自然容易对“今世”的困苦多几份坦然,对现实的问题多几份漠然。近年来,印度人口猛增,大有失控之势,人口增长率达1.6%,一年新增人口1600万,超过一个澳大利亚人口。于是,不小的印度却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挤。印度人照样乐呵呵地生养,并自豪不过几年,就能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据说,印度的有识之士也忧虑了,政府官员也呼喊了,但印度人民好象无动于衷,依然故我。

  过于散漫的性格容易形成不守秩序,不守规则的毛病。若是集合成一种群体特征,那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初到新德里,你会被街上的交通阵势吓到。大街上人多,车多,可交警少,红绿灯更是稀罕之物。那后车贴前车,前车贴后车,车道里走人,人道里行车,密密麻麻,层层挤挤,最绝的是,大部份车都是没有后视镜的。这要不就是印度司机技术高,要不就是印度车质量好,耐碰。在晚上的公路,所有的行车都不亮转向灯,也不开车尾灯,被撞了双方下来检查一下还能不能开,还能开也就一声不吭继续走了,这般大度心态,难怪用不上交警了。堵车,那更是家常便饭,人家也有这耐心。反正大家都这样,习惯了,自然也不会在乎。

  混乱拥挤的环境中,容易激发群众灵巧的智慧。本地的一些小车子就非常好玩,他们往往在车里随身携带一根长竹棒,遇到被堵得过不去时,后座的人就把竹棒伸出车窗,拨拉一下边上的人群,划出一些空隙,再往前开一点。人太多了,自然也就不会太讲究。一辆吉普车里,可以塞上14个,两边车窗高高地翘着两个大屁股,比玩杂技还惊险。街上大部分巴士,都是开着门行进,车窗上、车门上都扒满了人。火车也是如此,敞着所有的门,塞满了黑压压的人,高速前进。这些都可算上名符其实的“兜风”,你也许会在旁前为他们担惊受怕,可他们都是一脸兴奋,嘻嘻哈哈,呼啸而过,真是疯狂到极点,潇洒到极点。

  对于以上现象,绝不是一个“穷”能一言蔽之,也不是用“管理混乱”等理由能穷尽的。纵观漫长历史,你会发现,印度与中国最大的区别便在于,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中国长期的政治一统(多表现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王朝)),造成民众对于“秩序”依赖的心理惯性。也就是说,中国不能没有权威领袖,不能没有条条框框,用辜鸿铭的话,那就是中国老百姓都是良民(好公民),或是做良民的愿望。所以,现在,只要上头有命令,有规定,一般都可以被“严格执行”,被“积极贯彻”。而印度就不同了。印度的统一,多是表现在文化上而非政治上。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如实行了几千年的种姓等级制度,无论那个时代,只到今天,依然是“印度社会钢铁般的框架”。特别是四分之三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在现代人看来,种姓制度是一种过于荒唐,过于落伍的制度。荒唐到什么程度,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印度,除了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等级制度以外,还有一个阶层,那就是贱民。这些“贱民”,不但从事着最脏,最苦,最累的活,而且在精神上倍受歧视。他们不可与前者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不可进入前者的视线。因此,直到最近几十年,每当他们走出自己的住处或村庄时,就必须敲打一对拍板,警告他人,他们正在走近。

 对于这种极其不公正的制度,印度人能容忍几千年,而且还能忍受下去,就在于印度人浓郁而虔诚的宗教情节。他们坚信因果报应,坚信轮回转世。按照因果报应的学说,一个人在现世中的地位是由其前世的行为决定的。因此,贱民们应由于他们过去的罪孽而对他们现在的苦境负责。改善在来世中的地位是贱民们唯一的希望,而这只有通过恭敬地履行现世中的责任和义务来实现。应该指出的是,种姓制度还有关于相互帮助的种种规定,使一个人只要遵守其规定便可获得安全。

  由此比较看来,中国人多是屈从于“人”的意志,印度人则是屈从于“神”的意志,中国人的“秩序”是外示的齐整,印度人的“秩序”是内显的“梯层”。中国人更关注今世的幸福,印度人更期望来生的灿烂。无论如何,大家都好象活得各具风采,各有滋味,对此,不好说比个优劣来。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生活中的印度人,看似无序得乱七八糟,散漫得一蹋糊涂。但在思维上,逻辑上,人家却聪明得很。印度人(特别是南印度人)数学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印度人发明了0,发明了如今通行全世界的阿拉伯数字(印度数字是被阿拉伯商人和学者传到西方的,故有此称)。据说印度的小学生,背口诀要背到二十二乘二十二,而中国是小九九,九九八十一就完了。那么,以数学逻辑为基础的软件业在印度如此兴旺发达,也就不难理解了。

  2

  无论如何,你不能不承认,印度的音乐非常好听。

  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稍有音乐常识的人,几乎都可以轻易辩认出印度乐曲来。这就在于它鲜明的特色。如果你细心,你会发现那如怨如诉,绵延不断的旋律,竟能波浪形,曲线形,甚至螺旋式进行;再听那余音缭绕,婉转曲折的西塔尔,维纳琴声,再听那幽幽噎噎,呜咽欲泣的笛声,再听那铿锵有力,音色多变的鼓声,再听那妙趣横生,变化多端的即兴演唱,多棒,多美,真是 “此曲本是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听了印度音乐,我才明白什么叫韵味,什么叫“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试想,不会拐弯,过于平直的音乐,能绕到梁上么?

  印度音乐的最大特色,就是装饰音,装饰乐句必不可少。犹如漂亮的印度妇女,着丽纱裙裾,戴珠光宝器,真是光彩照人,艳丽夺目,非常漂亮。正像印度古代名著《乐舞论》中所述:“一首旋律没有了装饰就好像夜里没有月亮,河里没有流水,树上没有花朵,妇女没有珠宝”。正是这些浑然天成,却又精妙异常的“过渡”,使得印度音乐呈现出“轻微起伏的曲线,精巧典雅的螺旋式的细部”,这般妙处,自然无法用语言完全来表达。你最好还是找些亲自听听。

  印度音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节奏感非常强。不要以为只有中国人作诗才讲究韵律。这种节奏感就得益于自古以来印度诗人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在印度,无论是梵语还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因此,印度人对于节奏的感觉是非常敏感和熟悉。他们也很容易就能将歌词或诗配上音乐,反之亦然。在印度街头,随意拉将出一个本地人,顺口唱上几句,我敢保证,不是大舌头的你都会怀疑自己这一点,而且,你肯定出不了那种顺畅的节奏感。对于他们这般天赋,我们只能望“此”一叹,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如果你要嫉妒,我想也没有人反对。

  无论如何,你不能不承认,印度的姑娘非常漂亮。人家虽然黑了一点,胖了一点,但只要跳起舞来,保证你便忽略了这两点。换句话说,是音乐,是舞蹈让姑娘如此美丽。又何止姑娘呢?音乐已经融入这个民族的灵魂之中。如果你有幸参加一个新娘的婚礼,那载歌载舞的场面,无论男女,无论老幼,都在音乐里,舞蹈中焕发出诱人的光芒。我总以为,印度的姑娘,是世界是最会传达魅力的姑娘。看那柳眉一挑,看那羞羞一瞥,看那掩口一笑,看那小嘴一撅,便是一个脸部表情,已经丰富的让人惊叹。再配着那柔媚的舞蹈,婉转的歌喉,真是惊为天人。

  众所周知,印度的电影业非常发达。其中,歌舞片占相当大比重。没办法,印度的老百姓就好这一口。自然,无论这些音乐,还是这些舞蹈,都是老祖宗留传下来的,都是印度特有的。人家也没因为开放而被西化,DISCO,印度的青年也会跳,西方的流行音乐,印度的年轻人也会唱,但同时,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喜好。印度的电视台,电台对传统文化很重视,经常播出印度古典音乐,舞蹈,戏剧节。而在印度的专业音乐舞蹈学校里,课程设置绝大部分是印度传统音乐舞蹈,中小学音乐课程也大体如此。如今,印度的音乐歌舞,已经走出国门,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很有影响力。

  这使我不禁联想起中国日渐萎缩的戏剧,想起中国一直沉寂的传统音乐,咀嚼再三,却说不出个什么滋味来。只是依稀想起南印度一条用泰鲁古文写的格言:“如果艺术和科学能得到保护和滋养,它们就会象金刚钻那样发出耀眼的光彩,否则它们就会成为毫无价值的碎石子”。
 

                3

  印度大概是世界上民族情绪最浓的国度之一。

  他们不但钟爱以民族的音乐直抒胸臆,爱穿传统的服饰来张扬民族的个性,而且在政治上,作为一种国家意志,也虎虎拉扯起一面猎猎作响的民族大旗来。

  纵观印度的历史,就先后被波斯、希腊、蒙古、突厥,阿拉伯等异族侵略占领过。便是近代,也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殖民史。当初,一小撮英国人之所以能征服印度次大陆,与其说是因为他们在技术上占优势,不如说是因为印度当时缺乏一种把所有印度人团结在一起的民族主义,不能结成反对西方入侵者的统一战线。如果印度人当时受到民族意识的激励,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当年的印度,邦落复杂,派系林立,犹如一盘散沙,这才被西方列强殖民了几百年。 印度独立以后,以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为首的政治家们决心把历史上曾经饱受异族统治屈辱的印度建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在国际社会受到尊重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大国。

  千年前,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广宣佛教道义,期望把印度建设成一个“安全、理智、所有人内心都很平静、温和”的国家。千年后的印度,早就抛弃了老祖宗的训示,更渴望继承“洋干爹”的霸气,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对于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渴望强盛,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只是当这种愿望过于强烈时,民族主义情绪过于过火时,就难免有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张牙舞爪,虚张声势,这未免会贻笑大方,自然也有失“大国”风范。

  譬如目前印度的许多媒体和政客,对于中国,多怀有一种或嫉妒或自大的不友好态度。或无中生有地造谣中伤,或别有用心地刻意贬低。因此,印度的民众受政府误导,对中国多抱有不客观的看法。令人惊奇的是,印度许多民众,竟以为中国比印度要落后许多,并忧心忡忡“再过十年,中国就要赶上印度”了。而在中国,我们对于印度,也有些不太理性的看法。他说咱们是“纸老虎”也好,我们笑话人家是“笨大象”也罢,我想,还是摆出一些数据,作以比较,或许你能更明了一些。

  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差距,我想用一组数据来加以说明。一是人口增长率,中国是1.1%,印度是1.9%;二是人口密度,中国是128人/平方公里, 印度是287人/平方公里,三是婴儿出生死亡率,中国是43‰ ,印度是99‰ ,四是妇女受教育率,中国是62%,印度是34%。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在人口控制,医疗保险,基础教育等方面,我们做的更有效,人口负担压力也相对缓和,自然,未来发展也更具潜力。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两国之间的差距,我再摆出一组数据。一是GNP(99年),中国是9802亿亿美元,印度是4422亿亿美元,二电视普及率(98年),中国是272台/千人,印度是69台/千人。三是电话普及率,中国是70部/千人,印度是22部/千人。再举一个,就是对外贸易方面,1998年,印度出口474亿美元,中国的出口是2076亿美元。这一组数据能说明的是,中国当前的改革步伐和成效,确实比印度要好些。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一是印度的国土面积虽没有中国大,但耕地面积比中国多,占世界第二位,很多农产品在世界上排前几名。二是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软件出口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并预计2008年,信息产业可获得1400亿美元的收入。难怪比尔·盖茨1997年访问印度时,就曾预言,21世纪的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日本、欧洲,而是印度。

  这一系列的数据比较,只是介于两个国家之间,若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都差得十万八千里。因此,我们谁都没有理由骄傲。

  民族主义过激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民族宗教冲突的加剧。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特别是一个拥有三亿贫困人口和近4亿文盲的国家,一旦政策失衡或是理性失控,加之人口压力和历史旧帐,强烈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非常容易被狂热的宗教情绪点燃的。这样的悲剧已经发生太多太多,而且还在继续上演。据统计, 印度独立后的民族、宗教的暴力冲突造成的人员死亡大大超过了三次印巴战争的死亡人数。如今,在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频繁,冲突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地区也越来越广。此外,种姓之间的暴力冲突和集体屠杀贱民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我一直在想,不知苍天有灵,他们会持怎样的看法。其实,佛祖也好,真主也好,上帝也好,我想,他们不可能偏狭如此,博爱,兼济苍生,几乎是每个宗教都格外强调的一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打着宗教的旗号,纵容着却多是个体的恩怨,私欲的偏狭和人性的邪恶。
 
                 4

  我总以为,勇于创新的民族才算伟大。印度人曾经创造了影响深远的佛教,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增添了宝贵的一笔财富。印度人也曾发明了0和十进制,为打开现代数学之门提供了方便的钥匙。如今的印度人,一方面在丰厚的民族音乐基础上,大胆创新,自由发挥,把流行音乐玩得团团转,据说,西方一流的音乐制作人,都要去印度参观学习,汲取灵感。另一方面,他们也把软件业搞得轰轰烈烈,象模象样。据说,如今许多计算机行业标准,是由印度人订制的,许多新软件,新程序,也多与印度人的努力分不开的。

  我总以为,善于学习的民族才值尊敬。当年,大唐名僧玄奘万里超超去“天竺”取经,这是大唐的气度,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去长安留学,那是日本的好学,而印度人在漫长复杂的历史中,接受了波斯、希腊、蒙古、突厥,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吸取他家之精华,融合自已之特长,逐渐形成了风情浓郁,独具一格的印度文化,这也才使今日印度拥有丰富的古迹,绮丽的风采。

  我总以为,坚持自我的民族才叫明智。譬如印度的音乐,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再譬如文坛泰斗泰戈尔坚持用本民族语言写作,再譬如圣雄甘地,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从民族利益出发,为民间百姓着想,坚持运用“非暴力抵抗“和”不合作运动”,终于赢得不可想象,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胜利。再如冷战之初,面对西方和苏联的威胁利诱,印度却坚决地选择了不结盟政策,不但维护了民族自尊,而且避免卷入不相干的“冷战”,保持了国家尊严,提高了国际地位。如今,印度在引进外资方面的谨慎和严格,遭受不少非议和误解,但不为所动,因为人家知道自己的国情,明晓自己的需要。

  是的,印度人太明白自己的需要,甚至有些急切。受够了侮辱,受尽了折磨,如今,他们不但要“自强”,而且要“自大”,要“称霸世界”,要做“头号大国”。于是,倾一国财力造核弹,借别国动力(注:用俄罗斯造引擎)发卫星,旧航母买了两艘,新战机配了几架,身边的小兄弟不听话,便无视人家主权,出兵“镇压”,对相邻的“老冤家”,也早忘了一母同胞,如今只是想往死里掐。边境线上,更是如一只好斗的公鸡,耀武扬威,不知其可。无论如何,这样的“现代印度”,“霸气”是有了几份,“强国”的门面也算是撑将起来。

  面对这样一个雄心勃勃得有些“臌胀”的邻邦,面对这样一个信心十足得有些“偏高”的民族,除了摇头一笑,除了慨然一叹,除了知己知彼,除了自警自醒,我们应该还有更重要,更细致的工作去做。

  毕竟,强国之梦,非大话构筑,民族之魂,唯自强在先。对印度人如是,对中国人亦如是。 
 

  • 上一篇文章: 关于印度音乐的断想

  • 下一篇文章: 心灵的伟大——读《甘地自传》与《圣雄甘地》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1]

  • 侯外庐西大治校[53]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6]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8]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1]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11]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3]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2]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1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