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个人精神 >> 有所作为 >> 发展案例 >> 正文  
  林元培:要造就造最好的桥       
林元培:要造就造最好的桥
[ 作者:裘颖琼    转贴自:新民晚报    点击数:304    更新时间:2020-05-04    文章录入:admin ]

 

 

“我是林元培,桥梁工程师,也是一名老党员。我这一生都在和桥打交道,主持设计的大桥包括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还设计过上百座中小桥。”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

 

能实现梦想,是赶上了好时代

 

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三代工程师的梦想。林元培回忆道,老一辈的一位总工程师,在美国读书工作,回到上海以后,做的项目都很小,有点壮志未酬。他常说:“哪一天能在黄浦江上造大桥啊!”他的想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但大家都很清楚,造大桥要有机会,要等到时机成熟。

 

1985年,老一辈退休了,林元培被升为总工程师。当时,他问过自己,要是明天造黄浦江大桥,有把握吗?想来想去,没有把握。至少有三大难点:一是黄浦江大桥跨径超过400米,没有实际经验;二是中国做的大桥拉索和国际水平差得太远;三是上海是软土地基,造桥难度很大。

 

怎么办?林元培没有知难而退,而是把三个难点变成研究课题,放在中小桥里试验。1985年设计的上海火车站恒丰北路斜拉桥,作为实验解决了拉索和软土地基打深桩两个难点。剩下的大跨径难点,在1987年设计的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中进行检验。林元培说,石门大桥合龙的那一天,他从上海飞到重庆,还没到现场就听闻合龙喜讯,当时激动得眼前一抹黑,但头脑里很清楚:在黄浦江造大桥是可能的!

 

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林元培还没等到造黄浦江大桥的机会,他想着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辈也好。没想到不久后,国家决定要开发浦东,终于要造黄浦江大桥了。“我作为市政总院第三代总工程师,能实现梦想,是福气好,赶上了好时代。”林元培说。

 

120%的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南浦大桥是市区第一座越江大桥,日本和加拿大的专家都想负责设计。最终上海决定,让中国人自主设计。林元培至今还记得,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有没有把握。我说:“有80%的把握,但是我们会用120%的努力,将20%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南浦大桥的结构原型,参考了当时位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安纳西斯桥,然而在南浦大桥施工期间,去加拿大考察的同事发现安纳西斯桥的桥面上出现了上百条结构裂缝。林元培得知后,十分着急,桥梁出现裂缝就会有安全隐患。如果南浦大桥也发生相同情况,该如何交代。

 

桥桩已经打下去了,承台也做出来了,不能改了,只能在这个基础上硬着头皮想解决办法。最终,林元培和设计人员经过一番研究,集中精力研究出4种解决裂缝难题的办法,应用到南浦大桥中。那时,设计人员每天要出一批新的图纸,还要修改一批以前的图纸,将那些有可能出现裂缝的地方改掉。工地上急得要命,每天都在催图纸出来没出来。

 

“虽然赶制图纸压力很大,但我心里最大的担心,还是这样的改动是否真正能够避免裂缝?”林元培说,这样改行还是不行,心里总在那里打鼓。后来实践下来,没有问题,他才放下心来。二十年后,在大桥例行大检查中,桥面没有一条结构性裂缝。

 

要么不造,要造就造最好的桥

 

横空而起的南浦大桥,在当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到了设计杨浦大桥的时候,当时有3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照搬南浦大桥跨度423米的设计,但一个桥墩必将落在黄浦江中,影响通航;二是将一个桥墩紧靠在岸边放置,这样跨度达到580米,但岸边地基情况复杂;三是两个桥墩都立在岸上,跨度602米,这是当时斜拉桥的世界纪录。

 

“我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单纯求稳,采用第一种方案,但桥墩在江中容易发生船撞事故;要么争创一流水平,但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林元培说,最后他决定,要么不造,要造就造最好的桥,选择了风险较大,但最为合理的跨度602米的造桥方案。

 

要做前所未有的事,提供贷款的亚洲开发银行很不放心,请来几个国际顶尖专家来审查方案。经过激烈的答辩,专家一致评价:杨浦大桥设计合理,代表了桥梁技术的杰出进步。因为这句话,大桥有了“通行证”,顺利开工。两年多后,杨浦大桥建成,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如果说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浦江市区段上“零”的突破,那么杨浦大桥的建成则使中国的斜拉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领先于国际桥梁界。

 

之后,林元培仍孜孜不倦地在桥梁设计上不断创新。完成南浦、杨浦、徐浦三座斜拉桥后,他又设计出当时的“世界第一钢拱桥”——卢浦大桥,以及之后的我国第一座外海大桥东海大桥。

 

在林元培的办公室里,挂着他设计的大桥照片,尤其是他最喜欢的卢浦大桥,被挂在了办公桌一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在多幅照片的一旁,还有一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10230号的小行星证书,于201515日被正式命名为“林元培星”。林元培告诉记者,收到这张证书十分意外,后来他还亲自到紫金山天文台,想看看那颗星,然而因为天气原因,最终没能看到。

 

“在我一生主持设计的大桥中,没有一座出现过问题,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和骄傲的事情。”如今,已经退休的林元培仍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半天,把以往的经验写成桥梁理论,也会给年轻人做的方案提提意见。回忆半辈子与大桥结下的缘分,林元培有感而发,中国是桥梁大国,但还不是桥梁强国。放眼全国,中国造桥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

 

  • 上一篇文章: 何镜堂工作室的故事告诉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普遍真理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建筑设计界的领军人物:何镜堂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5]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6]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6]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9]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10]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