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教育精神 >> 教育方法 >> 正文  
  怀念范立础老师       
怀念范立础老师
[ 作者:张  琪    转贴自:同济大学    点击数:543    更新时间:2020-03-29    文章录入:admin ]

 

201653日凌晨,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范立础老师与世长辞,消息在当天上午9时左右传遍同济土木,全院师生无不悲恸。我是在研究室学习时听到的消息,顿时茫然,尽管曾在去年听说范院士患病卧床,却没想过这一天会真的来临。

我于07年进入同济土木工程学院读本科,11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同济土木十年,尽管未能选择桥梁专业,未能成为范院士门下弟子,却依然能在各个场合、各种讲座中目睹大师风采,感受院士教诲。范老师辞世后的三天里,我放下了手里的研究课题,认真读完了《院士之路——范立础传》,看完了网上范老曾经受访的视频和纪录片,想要多了解一下这位为中国桥梁抗震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人,越了解,越触动,越敬佩,让我忍不住写下这篇文章,怀念范立础老师,也希望能从他的身上学到更多。

最先触动我的,是范立础老师这一生坚定的信念。

《范立础传》中记载,范老师曾于19499月考入沈阳工学院(1950年更名东北工学院)。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一直都沉浸在美好的憧憬中,决心通过学习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国效力,为国服务。可是当他告别亲人,离开上海,踏入这所学校时,他却非常失望。学校所在地沈阳经历了战争的洗礼,校舍简陋、校园荒芜,图书馆几乎没有存书,校风保守,教学僵化。范老师经过思量,毅然决定放弃东北工学院的学习机会,回到上海重考。19519月,范老师再次考上大学,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在1951年的学科大调整中随系搬入同济大学。与初到东北工学院相似,“调动”到同济的范立础老师也经历了失望,他曾梦想进入结构系学习,却被命运安排在了路桥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在路桥系,范立础老师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对桥梁专业有了全新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兴趣,使他在桥梁专业坚持了下来,并开始了他与桥梁这大半生的不解之缘。可以说,东北退学事件,是范老师出于对学习的尊重选择了“放弃”;在同济,同样是出于对科学的信念,范老师选择了“坚持”。一次放弃,一次坚持,都是出于信念,成就了今日的桥梁大师。

范老师对科学的探索求知,不仅体现他求学之初的选择上,更贯穿了他的整个科研生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范老师被莫名其妙的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他曾在一次电视专访中提到,那时的他被安排挑担,每一担都是240斤的河泥!然而境遇的变迁并没有打倒范老师的求知之心,他在劳动改造之余,还悄悄的四处找书看,因为他知道,“读书到底是有用的,知识到底是有用的,任何时代,任何时候人都不能够放弃对知识的探求”。1958年下,范老师被摘掉右派帽子,得以回到同济继续任教,却又在后来的“文革”中被关进牛棚,再次被剥夺了自由与尊严。这一次,范老师依然没有放弃,他相信风雨终究会过去,一切都会重归理性。正是因为有这样坚定的信念,范老师能够忍受屈辱,耐心改造,偷偷学习,甚至在文革时期,凭借他对《线性代数》打下的基础,搞起了计算机的研究。那时的计算机,还是笨拙的纸带打孔计算机,一旦有错误就要重新打带,纸带能堆满房间。然而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做,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的坚持,成为了范老师当年的精神寄托。正如梅忠德教授谈及这段历史时说的那样:“老范面壁十年啊!‘文革’时实在是太乱了,一般人没有看书学习的信心和毅力,而他却在卫生间里‘偷偷地’念书,‘偷偷地’搞计算机。所以,一等到‘文革’结束,开始拨乱反正,他一上来就业务很棒,这跟他当年没有放弃学习大有关系。其实,这也只是表面现象,从根子上说,是老范相信国家总有搞建设的时候,是他相信共产党会有这么一天……这种信念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是让人佩服的。”

如果说最让我佩服范老师的是他坚定的信念,那么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这一生对教育事业的奉献。

范老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他的恩师的尊敬。《范立础传》中记载,每当谈及前辈师长时,范老师都会充满感情的说道:“早期,钱钟毅老师对我影响亦很大。钱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他的教学方式是自由的、开放的、开拓性的,他的课,充分激发了学生们无边的遐思和想象……李校长则是德国学派,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们都给了我很大的教益,我从他们两位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的东西。”正是由于感念恩师对自己的教育,范老师更希望把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精神传递给后生晚辈。

犹记得我听过的几次范院士的讲话,他总会把这些话挂在嘴边:“一个人首先要爱父母,爱亲人,才会去爱国家。如果连身边的人都谈不上爱,又怎么去谈爱国呢?那等于是空谈”。“爱的教育很重要。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爱。一个有爱的人才会是有发展的人,有作为的人,于社会有益的人。”的确,这么一位桥梁泰斗、学术巨匠,他对学生的第一要求不是科研,而是要学会去爱。这些话简单朴素,蕴含的道理浅显易懂,但从大师的口中说出来,却具有沉甸甸的分量,给每一位聆听讲座的学子深深的震撼。

还记得大一新生入学时范老师给我们上的《土木工程概论》一课。可以看得出,他非常重视这引导我们对土木专业产生兴趣的第一堂课。为了上好这第一堂课,他花了很多功夫去准备。他把自己打扮的衣装笔挺、精神矍铄,首先就给同学们提了道精气神。他搜集了有关土木的许多材料,国内的、国外的、现代的、古典的。开始讲课后,他有技巧的安排讲课顺序,从古代开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精美的图表、珍贵的影像资料、甚至还有范老师特意加上去的动画小人,短短一堂课,范老师利用他精心准备的教学素材把土木专业说了个透,从头到脚形象的介绍了一遍,我们台下的学生就这么被他吸引着,带领着,走进了土木工程这个神奇的世界。

范老师教本科生们学做人、学读书,教研究生们如何做学问。在谈及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素质时,范老师曾做过这样的总结:“我们搞科学的人,第一要富于幻想。否则你就会搞不下去,只能接受人家现成的东西,吃人家嚼过的馒头。第二,要勇于实践。实践了会遭遇失败。(这时候)要勇于承认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第三,贵在创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第四,要忠于事业,不要功利。当你钻进去有了兴趣后,你就会对事业充满热爱。第五,是献身于人民。这看似口号的话,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也是我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共勉吧!”

的确,范老师对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至今仍像一盏明灯,激励着无数师生砥砺前行!2013年,范院士当选上海市教育功臣,这是对他讲坛一生最高的评价,他无愧于这份荣誉。

范院士的一生,克己修身,潜心钻研,教书育人,造福社会。他这一生的甜酸苦辣、欢欣失落、荣辱变迁都与同济有着直接的联系。他是同济大学的一抔土,深深埋在同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范老说过:“没有同济,就没有今天的范立础。”同样,我们想说,没有范老,就没有今天的同济土木。如今大师千古,上下无比悲恸!百年土木有您浓墨重彩一笔,吾等后生沿您指引继续前行!

范老师,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 上一篇文章: 追忆范老师的几个片段

  • 下一篇文章: 先生虽逝,精神永存——悼念范立础老师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2]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1]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俞美玉:刘伯温治家之道[7]

  • 共和国航天往事丨蛟龙出水…[12]

  • 雷震海天的大爱人生[14]

  • 汲取国共合作历史经验 携手…[15]

  • 一位土木工程师的人文情怀…[12]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