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民族之缺点 >> 正文  
  中国思想流派         
中国思想流派
[ 作者:胡星斗    转贴自:胡星斗中国问题学    点击数:2148    更新时间:2004-01-15    文章录入:111


                                   一

  中国思想可以分为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农家、杂家等流派,其中先秦儒家又可分为思(子思)孟(孟子)学派、荀子学派等,先秦道家又可分为老聃学派、庄周学派、杨朱学派等,所以,先秦之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之谓。
  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是中国思想的最灿烂最辉煌的一页。
  中国的文化繁荣出现在乱世,出现在王权、专制失控的时代,而"太平盛世"则是文化的沙漠。西方的文化繁荣出现在治世,出现在民主的多元化时代。
  孔子创始的儒家表明了中国人对世俗价值和人治社会的确认与沉迷。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他称:"未知生,焉知死";孟子称:"食色,性也",《礼记》中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同时,儒家追求 "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治理想,关键是士大夫加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自觉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精神文明,摒弃法治和权力的制衡),以家为基础,杀伐扫平天下。
  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现世,只认识世俗的价值,老百姓只知大吃大喝、大红大绿,一味地追求光宗耀祖、子孙满堂、长生不死、福禄寿喜;中国哲学也只关注人生社会的现实问题,缺乏对超越人世价值的认识,没有高深的理性思维,没有严密的理论研究,没有系统的浪漫的想象。中国人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拜金主义者、享乐主义、现世主义者。
  我们常误以为美国人唯利是图,其实中国人过之百倍。譬如,有人对比了中美"征婚"广告:中国男士必写上"博士","硕士","豪宅","有小车","收入丰厚","月薪万元","持绿卡"等自我介绍,而要求女士则是"漂亮","贤慧","身高xx","能相夫教子"等;女士要求男子也是"研究生","有房","能出国","无婚史","英俊潇洒","高知家庭"等。反观美国人,几乎没有一个人对对方的收入高低、家当财产、婚史有无、学历身份等感兴趣,没人提出相貌、高矮、家世等要求,他们看重的是对方的性格,兴趣爱好是否相投,等等,其中绝无金钱功利之嫌。
  儒家尚世俗,儒士好治国,总期盼着有"用我者",但秦始皇采纳韩非子、李斯的学说建议,焚书坑儒,把知识分子一网打尽了。一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知识分子才算有了出头之日。可是自此以后,统治者要用的只是奴才、御用文人、御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游离的独立知识分子仍然面临着灭顶之灾,中国人的思想依然被万里长城所封锁。所以,于右任感叹:"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
  先秦后,儒家虽几经变化,董仲舒以"天人感应"、"君权天授"、"三纲五常"等理论使儒家政治化了,程颐程颢朱熹以"万物皆一理"等理论使儒家学说伦理化、封建伦理永恒化了,陆九渊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理论使儒家唯心化了,王阳明以"正心","诚意","致良知","日常伦理即道"等理论使儒家佛道化、日常化了,但这些变化都没有超出先秦儒家的思想框架和基本范畴。譬如,董仲舒只是发展了孔子的"畏天"、"臣事君以忠"的思想,程(程颐程颢)朱(朱熹)只是以"理"概括了孔子的"道"、"仁"、"礼"等,陆(陆九渊)王(王阳明)只是继承了孟子的回归内心的传统,发展了《大学》中的正心诚意的思想。


                                   二

  道家是以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为代表的主张无为而治、淡泊宁静、辩证守柔、顺应自然的学派。老子以智者著称,庄子列子以隐士闻名,文子以"顺时"而为汉初所用(一般认为文子可能是越国的大夫文种。汉初以黄老(黄帝老聃)之术治国,强调"与民休息",其时推崇文子)。
  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儒家是现实主义,是入世的,积极的;道家是浪漫主义,是超世的,相对消极的。中国人在仕途或生活遇到挫折时,便会遁身道家,过着精神内守、自然适意的生活。道家作为补结构成为乐观的中国人的精神避难所。我们没有但丁的"我不下地狱谁下?"的勇气,没有浮士德的"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承担"的入世精神,我们不像西方人遇到失败决不退却,会继而抗争,而是置身道禅,求得精神的愉悦。此即阿Q精神。


                                   三

  除了道家,中国人还沉迷于道教。道教虽然奉老子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奉庄周、列御寇等为诸神,但理论与道家相差甚远。道教的教旨是长寿升天、消灾弥祸,比之道家的顺应自然、恬淡虚无更为实际,更为急功近利。可以说,道教主要是民间的老百姓的,道家则主要是知识分子的。
  道教是儒家的祭祀礼仪、佛教的教团寺庙及因果报应、萨满教(原流传于蒙古、西藏)的巫符咒术鬼道等的大杂烩,是神仙信仰、老庄思想、鬼神思想的混合,其内容有哲学、方术,有阴阳、占卜、中医、神仙、食疗、气功、养生、房中术等,它代表了中国人的意趣向往,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性。所以,鲁迅指出:"中国的根柢在道教"。
  东汉时张道陵倡"五斗米道",为道教之始。东汉末,黄巾起义勃兴,时有张角的"太平道"、张鲁的"五斗米道",奉黄老(黄帝老子),以巫术为人治病。后以说教者为"天师",太平道等就演变成了"天师道",北魏以天师道为国教。隋唐时以道教为盛,李唐王朝因与老聃(李耳)同姓,故推崇道教,而让僧尼还俗。时唐运鼎盛,唐人风流、浪漫、自信,人们不怀前瞻之忧,只觅本世幸福,有追求长生、享乐之风,道教正可迎合之。至唐末,道教衰微。宋时靖康之难后,国力日屈,统治者士大夫醉生梦死,追求享乐、满足情欲的道教于是得以复兴。宋后,道教式微,虽然元初丘处机率18弟子跋涉于漠北,谒见成吉思汗,受到重视,明末道教又回光返照,一时兴隆,但它毕竟无法与唐宋时的盛况相比,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不过,衰落的主要是太一派等主张符录、祈祷、咒术、金丹、鬼神等外在道法,而全真派等提倡的打坐、养生、内心修炼、调息导引等"真功"(气功等)却不断花样翻新,一直流传,未曾衰微。它反映了国人性情的内修内敛倾向。
  道教主张享乐长生,认为享尽富贵,满足欲望,活得快快乐乐,就是神仙日子。这典型地印射出我们的世俗主义、中国主义。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道教或者说其中的一些支派属于世俗"宗教",其实已不符合真正宗教的克制、约束、超越世俗的教条了。
  中国人为了长寿,吞金液还丹(液体金和硫化汞,哪怕有剧毒也在所不惜),痴迷于辟谷服食(食疗)、气功、房中术、养生术等,可谓恋俗到了极点!
  道教在理论上是禁欲的,但实际上纵欲,它既有宗教式的许多清规戒律,又有民间的贪图享乐淫逸之风,这表明了国民的务实心态:借宗教之名,行世俗之实。


                                   四


  道教是彻头彻尾中国式的宗教,而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也变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了。
  印度佛教是在反对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原居住在高加索一带的亚利安人的一支向欧洲北移,成为如今的日耳曼人,另一支向南亚迁移,成为如今的印度人。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亚利安人征服了土著印度人,在征服的过程中逐渐创立了婆罗门教,将国民分为四大种姓:最高贵的是婆罗门------宗教领袖、祭司、思想家、学者,其次是刹帝利------统治者、国王、官僚、武士,再次是吠舍------工商业者、市民、劳动者、农民,最低地位的是首陀罗------原印度土著居民、奴隶、仆人、雇工。另外还有被逐出四大种姓的贱民。婆罗门教信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吠陀》之书是神的启示)、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崇拜三大神:梵天(创造神)、毗湿奴(护持神)、湿婆(毁灭神,生殖神,舞神),主张因果报应、人世轮回、梵我合一等。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婆罗门教衰落,沙门思潮(对抗婆罗门教的百家思想)兴起,其中尤以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乔达摩(释伽牟尼)创立的佛教影响巨大。
  释迦牟尼一开始实行苦行,以寻求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他采取自饿法,七天吃一餐,并穿鹿皮、树皮,睡在牛粪、荆棘上。这样,过了六年,他变得形同枯槁,瘦小羸弱,但思想上仍一无所得。于是,释迦牟尼决定放弃苦行,重新进食,在菩提树下盘腿静坐,沉思默想,一连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释迦牟尼认为,人生的痛苦来源于人的主观的"无明"、"惑"等,即对人生的认识上的不明、对世俗的痴恋,正因此如此,才有人世轮回、痛苦无涯。解脱之道是超越人世轮回,进入灭度(涅槃)的状态。
  具体地说,佛教有四谛说:苦谛-----人生皆苦,应超越人世轮回,进入永恒。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增会(冤家偏偏碰头)苦,爱别离(相爱的人偏偏别离)苦,五盛阴(五阴----"色"、"受"、"想"、"行"、"识"太炙热)苦;有五欲苦:内五欲-----饥思食及渴思饮,贪图金钱,希求美色,爱好名望,贪图安逸。外五欲-----色(眼贪好色),声(耳耽妙声),香(鼻爱名香),味(舌嗜上味),触(身触细滑)。集谛-----痛苦有因,即"业"(身、口、意等思想行为)、"惑"(贪、嗔、痴等烦恼)、"无明"等造成了人生之苦。所谓无明,即不懂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束缚,不能跳出三界外,超越三世轮回。灭谛----即痛苦可解脱、灭度,可进入涅槃,有"有余涅槃(肉身存在,有思虑活动,去除了贪、烦、痴)"、"无余涅槃(无思虑,灭肉身)"、"实相涅槃(认识慈悲之事物本来面目)"、"无住涅槃(不停留在涅槃状态,返回现世,如密教肉身成佛,藏教活佛转世)"、"转依涅槃(认识与环境相互影响,从污到净)"、顿悟涅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道谛------即存在解脱之道,如八正道、作不净观、修戒(持戒,如五戒、八戒)、定(禅定)、慧(大彻大悟,修成佛眼、佛智)三学。
  佛教还有三法印说:诸行无常------一切皆流,人生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相互依赖,互为前提,没有独立的事物,没有独立的自我;涅槃寂静------由于一切皆苦,特别是六道轮回(地狱----受生命原有魔性冲动支配的状态、饿鬼----受欲望支配的状态、畜生----受恐惧支配的状态、阿修罗----受争斗欲望和骄傲情绪支配的状态、人-----受生活所累不能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天----能获得一刹那幸福不能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苦,所以要超越轮回,去除烦恼,进入涅槃寂静之永恒。
  公元4世纪左右,佛教渐衰,融入密教(认为通过语密(口诵密咒)、身密(手结契印)、意密(心作观想),三密相应,即可成佛的宗教),于印度失传。但东汉末佛教传到中国后迅速发展,主要有天台宗(法华宗,认为万物有佛性,崇尚心性)、华严宗(认为有情类有佛性,主张缘起说,事物互为因果,相互促长)、净土宗(口诵佛号、念阿弥陀佛即可超度到净土的流派)、禅宗(崇尚自然适意、无拘无束,留恋世俗生活,主张无言、不读经典的流派)等。特别是,净土宗和禅宗盛极一时,为中国文化之大流派。
  为什么佛教会在印度失传,而在中国长期繁荣发展呢?
  佛教打破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皆能成佛,这更符合中国人的观念。印度的种姓制度根深蒂固,所以,婆罗门教在佛教后又卷土重来,与伊斯兰教等相结合,形成了如今的印度教。而中国除了元朝外,其他时代并没有人种不平等的制度。尽管中国人在政治上在现实中有种种的不平等,但一般来说没有人种和种姓的不平等。
  佛教主张悟性,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印度人虽然也善于悟性、神秘思维,但其逻辑、理性思维能力也很发达。古印度的数学遥领世界之先,印度佛教中的"因明"(类似于逻辑)理论博大精深,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几乎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的理论。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觉的、体验性的、经验性的。
  佛教是多神教,没有主神,释迦牟尼、观音、如来佛等皆没有绝对的权威,不像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一神教,皆有主神----耶和华、安拉为众神之首,这种一神教的传播常常伴随着彼此不相让的暴力,如十字军东征八次,主要就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宗教战争。而多神教具有宽容性,往往能和平主义地传播,以无硝烟战争的方式"法胜"(宗教精神征服他国)。中国同时又基本上是无神教的国度,土生土长的道教有很浓重的世俗趣味,神灵传说也支离破碎,很不系统,所以人们说,中国是有别于西方、印度、中东的宗教型文明的世俗文明。这既是农业社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沉重性的反映,又是极端世俗主义的短视性(没有超越世俗的思考)的写照。
  佛教的多神教与中国的无神教文明没有冲突。
  西方的神是世外神,是在人间之外的,而佛教的神----佛、中国的"神"-----神仙皆是人间之内的,是人间神。即佛、神仙都是世俗的人修炼后想象中可以达到的人生状态-----进入永恒或长寿永生。中印的这种相通性也使得佛教易于在中国传播。
  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道家的补结构为佛教渗入中国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道家在很大程度上与佛教有相似点,譬如它们都是避世、出世、遁世或游世的,是相对消极的,这样,道家成为文化的缓冲地带。
  不过,佛道的区别也是很大的。印度佛教是悲观主义宗教,中国道家是乐观主义学说;佛教的目标是涅槃,道家的目标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佛教强调艰苦的修炼及戒、定、慧等,道家只要求采取淡泊、自然的人生态度。
  印度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最发达的流派是禅宗,禅宗就是中国特色的佛教。
  中国禅宗既把印度佛教的禁欲主义变成了中国的自然适意、轻松自如、精神自由的一种现实生活方式,一种乐观主义,叫做"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要行即行,要坐即坐",顺应自然,丝毫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把以心传心、渐修苦行的禅宗密法变成了中国式的顿悟、立地成佛和自由自在。到了明朝末年,禅宗更形成"狂禅"之风,禅师们不再满足于精神自由,而是追求行动上的随心所欲,一些寺院也变成了疯人院。他们呵佛骂祖,连释迦牟尼也敢骂;他们否定一切,砸烂偶像,提倡个性,以己心衡量一切,只崇拜自己;他们语言上胡说八道,不合逻辑,思想上放任自流,行动上放荡不羁。可以说,禅宗已不符合宗教的束缚教条了,不成其为真正的宗教了。
  这样的禅宗是对世俗主义的发展,也是对专制主义的回避和抗议。
  和尚们敢骂释迦牟尼,却没人敢骂皇帝。
  西方文化的传统是希伯莱基督教之神人分离、人我分离、法律与犯人分离和古希腊柏拉图之灵肉分离、理性与感性分离、人与世界分离的二元论,而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禅宗的教义却是无相------取消理性与感性、灵与肉、理智与生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现实与理想、本体与现象、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大与小、好与坏的区别,消解矛盾与对立,齐万物,等生死,天人合一,融合差异与斗争。
  这或许也就是阿Q精神的哲学本源吧?
  对中国人来说,差别是主观上的,理智不应扼杀生命,人不应感到痛苦、不足,应当自由自在、和谐融满。
  中国人真是高明的乐观主义者!
  (没有痛苦心理的国民是麻木的,没有悲剧意识的文化是浅薄的,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中国禅还有无念原理,主张无言,认为语言是无用的,是陷井,现实是超出语言之外的,有如庄周之"得意而忘言";主张无声的行动、生机勃勃的生活,提出摒弃概念思维,让心处于放任的状态,让潜意识突发出来。
  禅宗要求人们完成世俗义务,而不是教人遁入空门,称之为"佛即在家中","日常伦理见佛心","平常心是道"。杨黼千里迢迢到四川拜见无际菩萨,无际告诉他,应当膜拜穿反了鞋、披着毯子的人。杨黼半夜回家敲门,母亲急急忙忙穿反了鞋、披着毯子来开门,杨氏大悟:佛即在家中。
  印度的和尚原来是禁止劳动的,而中国的百丈禅师确立了劳动制度,百丈本人即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正因为劳动,所以唐武宗以不耕不种为理由灭佛时,只有禅宗流传下来了。
  中国文化是小农文化,也是劳动文化。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劳动者难以生存,不像印度气候炎热,土地肥沃,人们很容易生存。
  禅宗竟然也是中国特色的享乐主义的。有一个故事说,一只老虎追逐一个禅师至悬崖边,禅师情急之下跳下悬崖,但所幸攀住了藤萝,这时老虎转到悬崖下等着他掉下来,而上面有老鼠啃着藤萝。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禅师见藤萝边有草莓,他还是先享乐一番,摘下草莓吃了。
  禅宗主张自悟、自信、自靠,不外求。认为佛不是供人膜拜者,禅不是束缚人的固定模式,而是百人有百禅。所以,禅是多元化的。根据理解的不一样,以及瞬间的意识,每个人的禅机是不一样的。而且悟禅者要忘禅,因此,禅师往往不解答"什么是禅"、"什么是佛"等等的提问。或者,他们只是手指佛像以答。
  禅崇尚生命的真实,要求不要破坏他、分解他。譬如,要了解一朵花,西方人把它解剖,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而中国人则会像花一样去经受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体验花的感情,从而了解花。
  禅师强调人的身心不受约束,诱发无意识,抓住一闪念,不犹豫,采取无声的行动。所以,禅师的语言往往矛盾百出,问答间没有逻辑的联系,行动则要敏捷,不受制于理性。譬如,庞蕴问马祖:"不与万法作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马祖答:"等你一口吸尽西江之水,我才告诉你。"有人问景岭:"南泉死后到什么地方去?"景岭答:"石头作沙弥时曾参见六祖。"有人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答:"我在青州时做了一件七斤重的布衫。"又譬如,云门去拜见睦州,三次才蒙接见,快要进门,睦州问:"你是谁?"云门答:"我是云门文偃。"睦州提醒道:"说呀!说呀!"云门犹豫不决,睦州砰地关上了门,压断了云门的腿。云门虽然受了伤,但悟得禅的真谛:不可犹豫,将无意识表达出来,念念皆禅。
  以上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人排斥逻辑思维,喜欢语言游戏(如律诗之用词、押韵、对仗等),崇尚无言注重潜意识行动的民族性。
  禅宗与道教一样,也有不禁欲的一面。其理论为"以欲止欲"、"情与无情,同一无异。"
  中国人的世俗欲望太盛,如今一些人更是吃喝嫖赌,纸醉金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世人流传,禅宗是"教外(宗教之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推崇:梵我合一,即心是佛;人皆有佛心,直指本心;以心传心,直觉顿悟。这些代表了非宗教、忘言、直觉、性本善、急功近利的中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性。



                                   五



  墨家者出身于贫民、武侠。墨子既是侠客,做过木匠,又是发明家。他早年追随儒家,后来发现儒之仁义礼制空洞无用、奢靡伤财,于是他自创一家,以反映低层劳动者的呼声和要求。所以,墨家具有其先进性,其兼爱、重利、助人、和平等思想为人称道,也有人认为墨家是一种早熟的资本主义思想。但其专制、尚同、平均主义等观念与资本主义又是格格不入的。
  墨家在汉朝时衰亡了,但实际上中华民族许多潜在的思想都与墨家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墨家并没有衰亡。比如,历代农民起义的秘密结社、崇鬼神(弥勒佛等)的做法,平等、分财、平均的口号(如洪秀全之"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皆是姊妹之群","有钱同使,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小农的反读书(如果做不了官,对小农来说,读书没用)、反理论、反抽象思辨、反知识分子(往往讥为"书呆子")、反剥削、反享受、崇尚实用经验、殉道的精神等等中国病都与墨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在墨家思想之中。
  毛泽东以法批儒,但他也是以墨反儒,是以传统反传统。毛泽东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墨家的思想。


                                   六

  中国文化是儒道互补的,但中国政治文化是儒法互补的,或者称之为外儒内法、阳儒阴法、王(王道,指儒家)霸(霸道,指法家)杂糅。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文化公开宣扬的是儒家的仁义道德,暗地里实用的却是法家的阴谋权术,法家的御臣术、统治术、郡县制,以及苛刑酷政、专制愚民、耕战重农、焚书坑儒(禁书杀儒)等思想为历代所采纳。
  毛泽东在"文革"期间开展儒法斗争,尊法批儒,既是"五四"打倒孔家店运动的继续,又是专制幽魂在中华徘徊的反映。毛泽东诗曰:"劝君莫骂秦始皇,焚书之事待商量。祖龙(秦始皇)虽死魂犹在,孔丘(在这里实际上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名高实秕糠!"

                                   七

  争论"名""实"之关系的名家有两个代表人物,他们都是某种逻辑学家,一是惠子,惠施,他主张"合同异",泯灭事物的一切差异,认为大小、长短、好坏、美丑、是非等差异不是客观的存在,只是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偏差;二是公孙龙,他主张"离坚白","白马非马",是强调事物差异的绝对主义,着重分析概念的规定性和差别。
  庄周与惠施是好朋友,一次,他们"观鱼",庄子感叹"鱼儿多么快乐呀!"惠子问:"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反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其实在这里,庄子是在直觉地感受,而惠子却使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庄周不可能知道鱼的状况。
  名家的逻辑推理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支流。但惠子的相对主义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八

  中国有一大批研究《易经》和方术的人。可以说,易经热、方术热已经热了几千年,无数的知识分子将才华和精力浪费在其中。
  《易经》中的八卦大概出现在公元前5千到1万年之间,或者说出现于公元前6400年。传说中的帝王伏羲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尔后,周文王在被纣王囚禁时研习易道,作了卦辞(也有人说演绎了64卦),最后由春秋时的孔子编纂成了现在的《易经》一书。
  有人认为,《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研究它,可以揭开中华文化之谜,亦有助于解开人类文明的发祥之惑。据报道,在美国出土的七千年前的印地安人彩钵上就有复卦符号,在希腊出土的三千年前的陶器上就有河图符号。更为有趣的是,如今不少人研究"周易代数学"、"周易物理学",他们认为从易经可以推导出现代数学、物理学的许多公式,且省去了大部分烦琐的数学运算。
  还有人认为,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数学正是受到他的朋友寄给他的六十四卦次序图(八卦的推演)的影响。原来,阳爻 --- 可以当作二进制数1,阴爻――可以当作二进制数0,那么八卦正好对应于八个二进制数000、001、010、011、100、101、110、111。而这二进制正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0代表低电平,1代表高电平,所以说,中国人对计算机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这又是一个"古已有之论!"
  中国固然曾经有许多先驱的思想和技术,但是正如雨果所说,中国的东西永远是处于幼稚的、经验的状态,几千年没有发展,"中国真是保存胎儿的绝好的酒精瓶啊!"


                                   九

  先秦还有纵横家、兵家、农家等。
  纵横家是先秦主张纵横捭阖、揣摩钓言、竞争用权、阴谋诡计的政治家、外交家、游说家流派,以鬼谷子、张仪、苏秦等为代表。纵横家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好揣度人心、好谋略权术的特点。
  中国是内战最多的国家之一。权力本位、官本位、皇帝本位使得几千年来为了争夺那把交椅,中国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兵家成为纵横几千年繁荣昌盛的一大流派。兵家更是主张"诡道",讥讽宋襄公的等待楚国军队整齐以后才开战的"蠢猪式的仁义"。可是,西方的亚历山大坚持奉行"蠢猪式的仁义",却受到军事家一致的好评。古代西方即使打仗一般也反对"不择手段"。
  先秦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等人,他们重农,主张人人参加农业劳动,反对剥削压迫,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奢侈浪费,反对贵族文化。他们反映了中国农民的正当要求,同时也折射出农民的眼光狭隘、绝对平等、甚至视文化创造为无用的落后心态。

  • 上一篇文章: 土地:中国人的命根子

  • 下一篇文章: 中国文化的主轴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3]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4]

  • “杨家匠”造桥记[5]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5]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