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缺点教训 >> 民族之缺点 >> 正文  
  中国文化的主轴         
中国文化的主轴
[ 作者:胡星斗    转贴自:胡星斗中国问题学    点击数:1084    更新时间:2004-01-15    文章录入:111


                                   一

  中国文化的主轴是哲学,对应于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东文化的主轴则是宗教,西方是基督教文化,印度是印度教文化,中东是伊斯兰教文化。中国人不太信教,但我们有大众化的、国家御用的哲学,儒家、道家、道教、法家、墨家都在老百姓中、在历史上有深远的影响,起了重大的作用。
  古代儿童入学时,念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三字经》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孟子的哲学观点。可见,中国人识文断字最先接触的就是哲学。《四书》《五经》是启蒙书,也是哲学书。
  哲学在中国不是孤立的学问体系,而是渗入各个学问的核心思想。如中国的史书虽不讲真实,几乎没有真实性可言,统治者可以任意篡改历史,史书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在它其中贯穿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哲学思想;中医的核心也是哲学,是阴阳五行及道家哲学,《黄帝内经》中充满"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的哲理;中国文学也是基于哲学的,李白集儒道墨于一身,苏轼汇儒道佛于一体,陶渊明是道家庄子的发挥。
  中国文化之所以是哲学型的,还在于中国哲学是通俗的。它不是西方哲学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少数人做的"学问",而是关于生活的常识、实际的知识、人生的准则,学哲学不是要成为哲学家,而是成为有伦理有道德(当然是封建的奴隶的道德)的人。
  中国思想是关于人生、社会的思想,关心的是建功立业、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谦退隐遁、游说公关、为人处世等问题,提出了礼治、专制、无为而治、家国同构等社会治理模式。而西方思想主要是自然思想,以及从对自然的抗争中认识到人的伟大、人的主体性,体会到人的理性、意志的力量和形体的美。印度思想则是人生解脱思想,由于其气候炎热、土地肥沃,人们生存比较容易,闲暇时间很多,但寿命比较短,因此形成了他们悲观的性格和倾国出家的现象;印度人思考问题的中心即是回避痛苦,截断或延续生命(超越轮回或进入三世轮回)。
  古代西方的文学艺术主要表现的是战胜自然的欲望和自然不可战胜的痛苦,如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还有表现人对自然、命运的恐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中国的文学艺术则主要表现的是治国安邦、天人合一,以及在专制制度下的呻吟和人生社会的痛苦,如《窦娥冤》、《赵氏孤儿》。


                                   二

  西方人追求知识,中国人追求境界。所谓境界,指的是人们为人处世、看待事物的高度。仿照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分法,我们可以把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本能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宇宙境界(或称太和境界)。本能境界指的是一个人顺着本能或社会风俗习惯做事,对所做的事没有什么觉解,因而事情对他只有生存的意义,别无他意的意识状态,像原始人、孩童和许多不能识文断字的人那样。功利境界指的是一切为了谋求功效利益的意识状态,如穆勒的功利主义,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韩非子的算计等等皆属此层次。道德境界指的是自觉服从道德规范的状态,如孔子、苏格拉底、斯多葛主义所要求的。宇宙境界指的是超越道德、功利,超越儒道或既儒且道的境界,是做平常事,但高度觉解、忘我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菜根谭》一书描写了这种境界: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情怡性;(非儒墨)
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非道佛)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儒中应有道)
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道中应有儒)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
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最高境界的人是有觉解有个性的外部看起来像常人的人)
君子事来则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慢随天外云卷云舒。
  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调适人心的,是躲避专制的,是将险恶的人生艺术化的。
  在中国人的眼里,谋求功利是近乎野蛮的,境界仅高于野兽的本能。
  所以,中国贫穷落后。


                                   三


  中国人总是在入世与出世、仕与隐两者之间徘徊。
  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些说法都反映了国人的脚踏两只船的心理。我们入世不是很坚决,随时想着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我们出世也不是很坚决,总想着"以在野之身应在朝之命",随时出山,施展鸿图大志。孔子即称:"隐居以求志",诸葛亮称:"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中国人隐居的传统很早,尧时许由拒绝尧将帝位禅让给他,还跑到颍河洗耳。周易中有"独立不惧,遁世不闷","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天地闭,贤人隐"等话,陶渊明曰:"负雅志于高云",李白诗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轼词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唐寅诗曰:"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中国人往往推崇在现实中隐,俗话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潜说:"心远地自偏",苏轼说:"万人如海一身藏。"
  中国人的隐逸不同于印度人的出家,前者是乐观主义、在世俗中隐、随时入世、只是轻松自如的生活方式,后者是悲观主义、彻底隐遁、追求解脱或涅槃。
  中国人在仕与隐两者之间徘徊,充满了高深莫测的意味和阿Q精神。

  • 上一篇文章: 中国思想流派

  • 下一篇文章: 丑陋的中国人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菜根谭》原文[52]

  • 大疆创始人汪滔:我欣赏乔…[57]

  • 世界第一的大疆无人机,想…[54]

  • 大疆无人机默默崛起背后的…[52]

  • 张文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65]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棋事》专访周星增:建围…[3]

  • 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天…[4]

  • “杨家匠”造桥记[5]

  •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5]

  • 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