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英雄 >> 思想家 >> 正文  
  他用生命为中国传统文化招魂       
他用生命为中国传统文化招魂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788    更新时间:2018-01-04    文章录入:admin ]

 

他,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他,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

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

他,是清华五大导师之一,桃李遍布史学界。

他,投水而死,给后人留下无数猜测。

他就是王国维。

 

王国维(1877123日-19276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一部《人间词话》奠定历史地位

 

王国维是浙江海宁人。

王家世代书香,人才辈出,受到海宁当地人的长期敬仰。

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国维七岁入塾读书。

他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

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

逐步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

王国维与清代一些著名的博学大儒,如梁启超、康有为等相比较,著述并不算多。

但是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都是因为《人间词话》这本薄薄的小册子。

王攸欣曾在一本书中提到:

“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读《人家词话》好像春天在月下看一场纷纷扬扬的落花。

有说不出的华美绝伦,有说不出的悲喜交加。

王国维正是那个懂得花鸟忧愁和喜乐的人。

他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品评作品的优劣,鉴赏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人生三境界启迪世人

 

人生三境界的论述,使得王国维被现代大众所熟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

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

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王国维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坚定不移。

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

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成就。

凡人都可以从容地做到第二境界,但要想逾越它却不是那么简单。

成功人士果敢坚忍,不屈不挠,造就了他们不同于凡人的成功。

他们逾越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更是他们自我的极限。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被后人归之为:知、行、得。

 

投湖身死,可惜可叹

 

王国维曾经说过: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鲁迅曾经评价他说:

“王国维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这样博学多才的人,在人生盛年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王国维于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

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

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8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众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是以死为中国传统文化招魂,故: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代文化巨匠在人生的盛年,就这样无声地陨落,只能让人发出长长的一声叹息。

 

 

  • 上一篇文章: 徐复观:奋笔学术与政治之间

  • 下一篇文章: 王国维孙辈讲述国学大师的悲情家族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7]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5]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8]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0]

  • 宇树科技机器人创始人王兴…[20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7]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3]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48]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0]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