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乡贤治理 >> 正文  
  乡贤文化,或可留住乡愁       
乡贤文化,或可留住乡愁
[ 作者:徐补生    转贴自:山西日报    点击数:497    更新时间:2017-06-25    文章录入:admin ]

 

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妇幼留守村庄。村里不是没有了学校,就是虽有学校却门可罗雀,家长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里陪读。受城镇化裹挟,乡愁正在无可奈何中消逝,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神伤的呢?

 

1013日,山西日报刊登《张泽安:乡贤回乡报桑梓》,说的是一位老中医离开家乡25年后重归故里,通过竞选当上村委会主任,三年多已拿出100多万元积蓄,不仅改变了村里的脏乱差,而且带去了久违的人文气息。

 

乡贤文化,或可留住乡愁。传递出这样的积极信号,正是此文的深意所在。笔者同时注意到,关于乡贤文化、乡贤治村,已经受到有识之士乃至高层的注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收到一份 《关于在全国推广乡贤文化研究的建议》,提案人是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利万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志良,希望向全国推广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弘扬乡贤文化的做法。

 

而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全国性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

 

乡贤在近代以前,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而乡贤文化,则至今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纵观历史,乡贤从乡村走出去后,总归会被乡愁牵引,或衣锦还乡,或叶落归根,成为乡民津津乐道的榜样、道德教化的楷模、社会稳定的力量。

 

今天,虽然农耕文明正被取代,农耕文化正在消逝,但乡贤治村的现象、乡贤文化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不容忽视。他们以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用身上散发出来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同样大有裨益。

 

建设新农村,物质满足固然是基础,但精神追求同样不可忽视。所以,光有新房子还算不上新农村,光是有钱吃好、穿好、娶媳妇,也不是新农村。而学校变得冷清或被撤点、平常留不住年轻人、只有到秋收和过年才能热闹几天,则更不是新农村。为什么担忧留不住乡愁?原因也正在这里。

 

张泽安回到村里三年多,清除掉了村里几十年来积攒下的垃圾,在上面新建起文化活动广场,还举行了卡拉OK大赛;翻修了他上过小学的教室,新修了年久废弃的水渠,拓宽并硬化了又窄又破的乡村土路;不仅替村里还清拖欠的电费,而且义务给村民看病;既专心村务帮村民致富,也忙中偷闲练习书法……

 

 

 

遇到阻力,张泽安从不硬来。有人乱堆乱放影响通行,本来就很窄的巷子,因此连小平车都没法通过。劝说无效,张泽安就叫人来评议,直到对方自觉理亏而让步。有人乱搭乱建耽误修路,张泽安也采取了很绅士的办法去解决……

 

同样是掏自己的腰包给村里办事,但乡贤就是乡贤,没有财大气粗,不会盛气凌人,更不是眼里只有物质而没有文化。见贤思齐,只要乡贤肯回到家乡,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举手投足间发散出的文化道德力量,就足以对乡民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足见,乡贤治村之于教化乡民,乡贤文化之于留住乡愁,真的是效之显矣,功莫大焉。只要假以时日,形成气候,又何虑不能“看得见青山,留得住绿水,记得住乡愁”呢?至于阎连科在《我与父辈》中感叹的“只能回到记忆中的村庄”,自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番滋味。

  • 上一篇文章: “空心化”农村需要乡贤回归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乡贤文化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66]

  • 侯外庐西大治校[55]

  • 中国思想史的奠基人——侯…[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60]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70]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王世真:握紧命运的缰绳[15]

  • 王世真:要做开创性的事[20]

  •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18]

  • 中国核医学之父王世真院士…[19]

  • 陈达:心远愈知宇宙宽[2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