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概况 >> 中华礼仪 >> 节日传统 >> 正文  
  清明之日       ★★★
清明之日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207    更新时间:2017-03-23    文章录入:admin ]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用形容词来定义的节气,寄托了古人对春天的美好愿望。二十四节气是远古生活在北方的周人制定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北方,真正的春天在四月初也就是农历三月才开始到来,此时万物复苏,莺飞草长,“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岁时百问》就讲“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清净,故谓之清明。”《逸周书·时训解》也说“清明之日,萍始生。”从字义上理解,“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清、明二字连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就是风和日丽,纤云四卷,光影四射,温暖晴和,清波粼粼,桃红柳绿,风清景明。古代人们以穴居为主的时候,以清明为标志,我们的先民把生活范围从穴居移动到了野外,现代人则是在清明之后把生活半径从室内移动到室外,从此开始了一年之内与大自然的亲近、拥抱和享受。
    自唐代始,清明既是法定节日,又是法定假日,后一度取消。今逢盛世,从2008年开始,清明与端午、中秋一样,被赋予了3天的假期,把清明节从民间层次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体现了当政者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理念,彰显了清明节在传递亲情、传承文化方面的社会功能,在慎终追远的传统回归的同时,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更加发扬光大。
    清明是祭祀与扫墓的重要节日,“视死如生”是国人的普遍观念,多数人都认为人去世后还会继续以另一种形式生存于地下或另一个意念中的世界,经过一个寒冬的风霜雨雪,逝者的居所需要维护、清扫和美化,因此就要扫墓,自古沿袭至今。《帝京景物略》中写“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抬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此情景与现代很是一致。俗话道“清明到,儿尽孝”,扫墓除了形式和物质部分外,其实是后辈与逝去先人之间的一次心灵沟通,历史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回顾和追忆而得以形成与保存。《通典》载“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宣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梦梁录》亦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可见扫墓的主要目的是“用展孝思”、“尽思时之敬”,但现在许多人不是带着沉重的心情,而是带着沉重的食物去扫墓,待“风吹旷野纸钱飞”过之后,在祖先的墓地里野餐,甚至相互嬉戏,大快朵颐,喝的酩酊大醉,好像不是去扫墓祭祖,而是去踏青春游,把肃穆悲凉的事情变成了放松心情的乐事,似乎不妥。
    清明是播种的季节,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农人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江南讲“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华北讲“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西北则讲“清明前,点瓜种豆”。清明时节,农村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运肥犁地、人欢马叫的耕作景象,而到中秋则成了收获的季节,人们把春天播种的希望劳作成丰收的果实,完成了一年的轮回。西北还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因为清明之后,阳光变暖,春雨飞洒,种植树木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许多城市都将清明祭祀与植树结合起来,在公墓区开展树葬,或把骨灰深埋在选定的树木下,或把骨灰埋在土壤后再种树作为纪念,而不立墓碑坟头,既经济又绿化,很受欢迎。还有的城市则开通网上“点烛、上香、敬酒、献花”的绿色文明祭祀活动,从而杜绝了在街头焚烧纸钱的现象。而我们生活的城市还停留在清明时节发通告、派人值守护林防火的层次上,稍有不慎还每每发生火灾,毁草烧树,在这方面应该向兄弟城市多学习。
    清明是文人骚客诗兴大发的日子,正因为清明时节春花绽放、空气清新、阳光明丽,人们纷纷外出,往往引得他们诗兴大发。自唐宗以来,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在二十四节气中数量最多,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久传不衰。高菊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王维的“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落花寂寂啼山寺,杨柳青青渡水人。”都生动地描写了古人清明祭扫的悲凉情景,反映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思想感情。最著名的莫过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语言隽秀,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江南的清明风景,读后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景。当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咏景抒情,1976年那个欲悲闻鬼叫、扬眉剑出鞘的清明节,就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涌向天安门广场,写下了诸如“清明节,失明节,天地黯然泪不绝,献君泪如雪。思难却,恨难却,新坟三月谁敢掘,捍君一腔血。”的一批诗歌,表现了亿万人民怀念周总理,誓与篡党夺权的“四人帮”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最终使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在当年金秋十月被擒,那场斗争的胜利是清明诗歌的悼念活动直接促成的。
    如今,清明还是警示人民勤政廉政的最好教材,现在清明随着时间地推移和演变,被逐渐大众化后,更多的人早已忘却了清明的来历,其实清明的本义源自春秋时代一段沉痛的历史,是忠告当政者要执政仁德,为政清明,勤政为民。《荆楚岁时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俱亡,子推割股以啖文公。文公复国,子推独无所得,子推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推抱木而死。”说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害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期间受尽屈辱,跟他一起出奔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他,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在一次重耳饿晕之后为救他,竟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让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执政后对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有介子推差人去请不来,不受赏封官。重耳即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介子推大门紧闭,推而不见,后背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遂让御林军上绵山搜寻,未果,乃下令举火烧山,熟料大火三天三夜熄灭后,介子推竟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介子推临死前在背靠的被烧焦的大柳树洞里用一片衣襟为晋文公重耳写下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愿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遂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治国执政的座右铭,励精图治,勤政清明,治国有方,终成春秋五霸之一。在当前风气下,与介子推这位“士甘焚死不公侯”的古人相比,那些跑官要官想法设法拉关系、走后门极尽能事者,显得何等渺小、低俗,但愿每年清明节的时候,为官当政者都能回顾清明的来历,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 上一篇文章: 书香中传承清明文化

  • 下一篇文章: 传承清明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1]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6]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6]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6]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6]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10]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11]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1]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