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概况 >> 中华礼仪 >> 节日传统 >> 正文  
  书香中传承清明文化       ★★★
书香中传承清明文化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887    更新时间:2017-03-23    文章录入:admin ]

 

    清明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它既有祭奠先人的悲情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还凝结着中华民族敬天尊祖、血脉相传、讲究孝道的民族精神。在书香中传承清明文化,成为现在最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之一。
    传统习俗中的清明内涵
    清明节是一个欢乐与伤情共存的节日。彭国梁、杨里昂主编的《我们的清明》里说,清明节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传承,让年轻一代知道敬老尊贤、慎终追远。清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活动的习俗。其实民间一直有着清明踏青的习俗,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丛超编著的《清明节》一书,从多个角度讲述清明节习俗及文化内涵。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又是中国人集体表达对生命敬重之情的时刻。人们在清明缅怀先人,沉静思索,追古怀远,追寻春天新的希望。在清明节,人们还可以亲近自然、感物惜春,除了放风筝,踏青赏花也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方式。
    清明节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亲缘的认同,使其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阎建滨的《清明旧事》一书,介绍了清明节的节日特点以及习俗,比如放风筝就是清明的重要风俗,有着放走秽气的良好祝愿。清明的核心是缅怀先祖,每逢清明时节,那种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前往亲人坟茔扫墓祭祖的感人场面,那种年年岁岁“生死两相隔,思念无尽时”的痴痴怀念,都是国人对祖先表达感恩和追念情愫的最真挚的情感宣泄。
    多样式的清明文化传承
    清明节是民间重要的“八节”之一,清明诗词就是独特的纪念方式之一。《清明诗词》一书,则选录清明诗词曲近八十首,加以注释和赏析。清明节俗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符合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敬畏先灵、珍惜现世的共同心理需求,而正是这些诗词,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民族心理的积淀过程。当今的读者,能通过这份珍贵的民族记忆,加深对清明节的体认和理解。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身份、是标志,更是根基、内核。作家冯骥才主编的《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指出祭奠、缅怀、感恩、追思,踏青、折柳、沐浴、吟咏……发轫于悠远历史深处的清明文化,饱含着中国人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对人间大爱的珍视呵护,对人生价值的道德判断,对文化理想的不懈追求。千百年来,清明文化的精神信念,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传承、发扬光大。而今,当代中国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正在赋予清明节更多的思想意蕴与现代活力。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刘祝环、李永洪编著《蹴鞠天地人》,介绍蹴鞠的文化历程。蹴鞠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后来逐渐传入民间,并且因为其娱乐性和对抗性逐渐被市民接受,开始流行开来。但最终得到普及并逐步规范,则是在西汉时期,而唐宋时期最为繁荣。蹴鞠本身的方法、性质、制度,随着不同的时代不断变化。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快乐温情中的清明文化
    古人过清明,既有相思断肠之悲,又有喜气洋洋之乐。张岱的《陶庵梦忆》以“扬州清明”为题,描述了当时扬州清明郊游的盛况:“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鞠;茂林清樾,擘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真正是既怀念了先人,又在暖风里愉悦了身心。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就像杭州人游西湖,有人醉了还会发些“酒疯”。张岱评价这是“厚人薄鬼”。
    清明在现代文化人的笔下,也独具温情的韵味。《鲁迅的故家》一书,写清明就显得轻松温暖多了。书中说,如果排除掉感情上的因素,扫墓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书中详细描写过绍兴扫墓的风俗:“清明前后扫墓时,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祀,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扫墓时候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平时,人们忙于各自的事业,无暇去野外游逛,只有在扫墓的时候才可以聚集在一起出门,这大概也算是“片刻的优游”了吧。
    清明是一种乡土民俗。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中,写清明祭奠时要念祝文,然后还要将祝文烧掉。乡间平常一般都是对着墓碑说一声:“某某啊,谁谁谁来看你了。”桌上各摆一份餐具,虔诚作揖恭请,培新土,烧纸钱,祭山神,最后要“点地一杯”。扫墓时,多是一群亲属共同步行前往,孩子还骑在大人肩上,一路上嬉戏玩耍。但到了墓地则应严肃如仪,抛却一切杂念,专心祭祀,如有吵闹就会遭到呵斥。这尤其会在儿童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民族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总之,清明节就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春日娱乐。讴歌春天,尽情欢乐,身心健康,才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文化主体。同时,还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弘扬珍爱生命、呵护大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中华民俗文化的魅力。

  • 上一篇文章: 文化:中华民族核心基因

  • 下一篇文章: 清明之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4]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1]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2]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3]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夯实文…[8]

  • “碳达峰”“碳中和”:是…[11]

  • 研究益世学问 书写时代华章…[7]

  • 求索人类社会繁荣之路——…[8]

  • 王蒙:文化自信的历史经验…[1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