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中华概况 >> 中华礼仪 >> 节日传统 >> 正文  
  文化:中华民族核心基因       
文化:中华民族核心基因
[ 作者:竹梅老翁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766    更新时间:2017-03-19    文章录入:admin ]

 

    一年一度的春节,年,又来到了,整个社会生活都被“年”和“春节”的气氛所调动起来了,交通、社会、文艺、饮食,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因为年的到来而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也有人不解,以为“年”不就是全家人聚一聚,吃饺子,吃年夜饭,就算过了年和假期,仿佛过与不过没有什么,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疲惫感。其实,表面看来,饭,天天吃,饺子也可以随时吃,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是,“年”时的这些内容,已经完全脱离了一般的生活形式,它所表述的是一种生活的内涵和文化的内涵,已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活动和文化活动,是人们情感的传承,是社会精神活动方式的延续和民俗规矩的鲜活展示。这是一种社会文化,也是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细细想来,其实“年”的所有细节都表述在一种“仪式”中,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年的仪式已让人去走进,去尊崇,因为只有这样,生活才越来越有意思。
    年,来自于作为中华民族农耕大国的自然历程。人们在过年时,从前除了是延续人类对自然时序的总结和纪念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年使人有了一种尊崇人的生命,感恩先人对生活、家庭、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种传承,这首先使人对这个日子具有了不同的期待和认知,而这种期待和认识,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也成为“年”的核心内容和内涵了。
    首先,人是生活在一种期待和祝愿中的,人,作为生命,向往吉祥、美好、幸福、团圆的观念是一种人之常情,活着的生命去选择对生活的祝福是一种自然的事情。而祝福是讲究选时、择时的,这是人顺其自然的一种心理。年,就是一个被历代自然和生活所认定了的良辰佳日,它代表了丰收,代表了起始。中国人在传统的心理中已经认定“年”是人们努力和实现自己一年成就的开始,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于是,求“新”,就成为了年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观念。
    古语早有记载:年到年到,糕糖祭灶;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块大黏糕,老头子要顶新毡帽。新,是指人在选定“年”这一万象更新的时刻去制订一年的行为,开启一年的行程,实现新一年的计划,这本身已使“年”具有了一种深深的文化使命,节点和时光都成了一种文化命题。于是求新、盼新、重视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于是求新文化,也就自然成为“年”的内涵文化。
    崇尚新,就是一种努力的愿望,一切重新开始,告别旧岁,迎来新岁,这是生命的精神能力,是生命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赋予在“年”文化上,就使年的文化含量极为突出。为了达到“新”,人们便习惯在“年”时表达自己的祝福,这已形成年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内容。比如在“年”中的一切行为都已被中华民族浓浓的精神观念文化所深深地制约了。说话,要说祝福的话;办事,要办为别人好的事;行动,要对得起先人等等。这是因为祝福表达了中国人传统的精神和品质,符合中国人的身份,于是,“年”形成了一种崇高的精神仪式……
    在全家团聚的“年”时,这种“仪式”已悄然开启,人们千里迢迢赶回“家”,过个“年”,就是来看望“爹娘”,在这个总体的“仪式”下,诸多若干小“仪式”便自然会接踵而来,煮饺子煮破了别说“破了”,要说“挣了”,放鞭炮没响,别说“臭”了,要说“顺顺当当”,碗摔破了要说“平平安安”,等等,语言首先具有了“仪式性”;年,大家坐在一起,大人、孩子、父母、子女,也往往一年没这样好好在一起坐一坐了,举筷端杯时,先让老人讲几句话,又让孩子们竞相发表一年来的“感想”
    “感言”,不会说,逼得脸红也得说,于是,孩子们一点点地接受了生活给予的传统,多么有意义呀!
    其实,年,是在传承着一种生活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地域的文化、国的文化、家的文化,年是一个集大成的文化,年,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最完整、最丰富、最多样、最多彩的一个综合体,年,是让国人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大学校、大课堂,是生动的教科书。
    在“年”当中,其实一切行为都包含在深深的文化内涵之中了。吃饺子,已不单单是包、吃,而是在表述着人们的一种精神理念,展示着人们精神实践的过程。当饺子在锅内煮好,端上来时,人们立刻想到先放在哪儿,端给谁,这已成为一种程序,程序中已深深地传承了一种思想品质,一种高贵的思念,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记忆的回归。所以,很多人都认同,三十晚上的这顿饭,一定要在家吃,要和家人一起来享受这个过程……
    前不久,社会学家曾经搞了一个社会调查,题目是年三十的这顿饭是在外吃呢?还是回家吃?竟然有64%的人表示要在家吃,要和父母一起来吃。这其中有许多年轻人明确表示,一年到头在外学习、工作、打工,可算是盼到了“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年”给人们创造了与父母、家人团圆的机会,能多坐一会儿,多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亲近一下,让生命享受生命的天伦之乐,这应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我们要充分去感受这种文化带给我们的欢乐和亲情。而“年”,其实又是生活中最美的自然文化。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要让人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而“年”,其实留住了浓浓的乡愁,有滋有味的乡愁。其实,“年”,就是一个关于乡愁的故事,是一个难忘的记忆。年,又是乡土、心灵和记忆的栖息地,年,已使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爱”,都生出了一种感恩的心绪,是“爱心”的文化发生源。
    多少年以来,人们从小到大,一年年地过“年”,有些人在一年的忙碌中仿佛已对“年”司空见惯了,或者总觉得“年”的过程千篇一律了,所以总想“创新”,但是,“年”的程序其实本身也在年年创新,细细地品悟,在每一个细节中,人们已把自身对“年”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许许多多心情,感悟、理解,加入许多新的发现和改变。如“福”字,可以创造出如一枚硬币大小,贴在孩子的眉心,脸蛋上,手背上,让从前的大福字变成微小灵活的小福字,走入到今天生活的细节中,让古老的传统依然在今天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又使得“年”,更加地精致、有趣、丰富、多彩。
    面对“年”,我们要全力总结它丰富的文化,努力增强人们对“年”文化的认同;让“年”文化活态保持下去,生动鲜活起来,让“年”自觉传承,并以多样化方式保护年文化的传统记忆使其变为生活的现实,使它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双重遗产。
    过“年”,其实人们过的是“文化”;过“年”,人们走进的是“礼仪”,过“年”过的是“知识”和“信息”;过“年”,过的是人类的“精神”和“品质”,同时,“年”又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能力和文化能量,是中华民族的一首生动感人的史诗,我们在认真地品读着这首史诗,从远古读到今天,也将从这里读懂我们人类自己。

  • 上一篇文章: 月明思团圆

  • 下一篇文章: 书香中传承清明文化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0]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55]

  • 冯友兰:对于人生问题的一…[81]

  • 冯友兰:人生术[55]

  • 冯友兰:哲学与人生之关系…[7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安德罗波夫仅执掌苏联15个…[5]

  • 张文木:历史的经验值得注…[6]

  • 《求是》集中刊发5篇文化遗…[8]

  •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9]

  • 张文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10]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