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品格 >> 人格 >> 正文  
  中国脊梁的核心与特质     
中国脊梁的核心与特质
[ 作者:王立群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3210    更新时间:2016-09-29    文章录入:admin ]

 

  19453月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央视《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曾荣获河南省、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河南省十大师德标兵、十大教育年度人物称号。

   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选》版本、注释综合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历代学文献辑考与研究”的研究。先后出版《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修订本)》等代表性著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193410月,鲁迅先生在《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了题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鲁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中弥漫着“民族的自信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的类似论调。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认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因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梁。

 

  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短短的几十个字,鲁迅先生从帝王将相家谱的“正史”之中,发现了中国的脊梁。虽然仅是举例的性质,却将中国脊梁的核心与特质抽出来了。今不惧辞费,不避画蛇添足,尝试赘述之。

 

  珠玑妙语

 

  蜗牛爬行虽然缓慢,但它专心致志,总有爬到葡萄架上的时候;水滴的力量微不足道,只要坚持,总有水滴石穿的时候。

 

  只想出头,不想埋头,不愿苦干,就永远不会出头。

 

  坚韧、坚持铸就硬气,硬气铸就功业。

 

  为与不为,其境界是不同的,在很多时候,“为”比“不为”要难很多。

 

  知命而不认命,这是拼命硬干的深层次内涵,其意志品格,令人叹服。

 

  要做到顺应民心,就必须首先了解百姓心里在想什么,不调查,不研究,不走访,天天坐在办公室里,那是实现不了的。

 

  他们心系国家,情系民众,变法图强,济世安民;他们不惧挫折,脚踏实地,前赴后继,直面死亡。他们,没有理由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历史的书卷在不断翻动,时代在不断前进,中国脊梁的具体形象也不断在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其精神是不变的。

 

 

  埋头苦干的人

 

  鲁迅先生讲的第一种人是“埋头苦干的人”。所谓“埋头苦干”,实际上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一是“埋头”,二是“苦干”。如果要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埋头”是前提条件,意思是平心静气、排除干扰、“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务虚名。苦干,意思是不怕艰苦、不畏艰难、不避艰辛、任劳任怨、尽力工作。能不能埋下头来,决定着能否苦干;只有埋下头来,才有可能苦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古至今,中国就不乏埋头苦干的脊梁。

 

  鲁迅先生思考中国脊梁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在他刚刚完成小说《非攻》一个月之后。所以说,有理由相信,鲁迅对墨子的了解与理解,对其中国脊梁问题的叙述是有直接影响的。

 

  墨子的生活时代约在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诸侯争霸,就要发动战争,侵地、攻城、杀人盈野、血流成河、亡人之国。对此,墨子是坚决反对、坚决抵制的。因此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要求爱人如爱己,爱人之父母如己之父母,爱他人之国如自己的国家,故反对战争,抵御侵伐,这在《墨子》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与其他诸子显著不同的是,墨家学派不是光在嘴上说说,痛快一下嘴舌,耍耍口才而已,而是躬身实践的践行派,是名副其实的“埋头苦干的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则理想崇高。

 

  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这十大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这十大主张是墨子的学说,也是墨家学派的纲领,是他们的理想。稍加关注就会发现,墨家的理想是相当高尚的,尤其是“兼爱”的思想,包含了平等与博爱的意味,他们把这种崇高理想称为“为义”,是从事正义的事业,“万事莫贵于义”,在“义”之外别无所求。

 

  二则不慕虚名。

 

  墨子确立十大纲领之崇高理想,并非标榜自己,凸显自己学派的与众不同,以此博取功名富贵,墨家从来都是相当务实的。十大纲领也并非全面铺开,要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情况,确定当务之急。墨子说:到一个国家去,首先必须确定当务之急,然后努力去做。比如一个国家,国君大臣都昏庸无道、胡作非为,那就要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喜好声乐、沉迷于酒,就告诉他们非乐、非命的好处;假如一个国家荒淫、怪僻、不讲究礼制,就告诉他们尊天、事鬼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以欺侮、掠夺、侵略、凌辱别国为能事,就告诉他们兼爱、非攻的益处。墨子选择最重要的事情首先加以引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抓重点”,体现了墨子及墨家学派崇实的思想。

 

  三则敢于担当。

 

  墨子来往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主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也亲自为实现兼爱、非攻的理想而行动。墨子及墨家学派总是以天下和平为己任,以匡扶正义为己责,以救亡图存为己务,所以,每当有国家被侵略时,墨家总是自发地、自觉地前往,或制止战争于未始,或帮助防守于围困之中,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这么做,没有国家邀请他们必须如此做,这就是墨家。这也是墨家令人肃然起敬之处。

 

  四则甘心奉献。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敢于担当,根本就不是为了回报,不是有利可图,而是一种甘心奉献的精神。要真正埋下头来,就不能没有奉献精神。墨子是“利他主义”的坚持者、践行者,为了他人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即使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只要是对他人有利,也要去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不辞劳苦的精神,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是一种甘心奉献的精神。

 

  五则勇于献身。

 

  家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团体,成员众多,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代表的是社会底层与弱者的立场,但是有着严明的组织纪律。文献记载,墨子之门多勇士,他们都能赴汤蹈火,面临死亡,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六则自找苦吃。

 

  埋头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要抵御诱惑,甘心奉献,勇于担当,哪怕是献出生命。埋头才能苦干,对墨子与墨家学派而言,他们不仅不怕吃苦,而且自找苦吃,以苦为乐。墨家主张节用,对衣食住行均求节俭,有饭吃,有衣穿,就足够了。墨子是这方面的典范,“独自苦而为义”,为了正义的事业,甘愿吃苦。

 

  只要认准了的事情,就一心一意,专心致志,不务空名,不怕艰苦,脚踏实地,尽力工作。这就是墨子的埋头苦干。蜗牛爬行虽然缓慢,但它专心致志,总有爬到葡萄架上的时候;水滴的力量微不足道,只要坚持,总有水滴石穿的时候。只要能够埋下头来,敢于苦干,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只想出头,不想埋头,不愿苦干,就永远不会出头。

 

  拼命硬干的人

 

  鲁迅先生所说的“拼命硬干”,当然不是说拼了老命、豁出性命地蛮干、胡干,而是指竭尽全力地去努力完成一件事。我认为至少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勇往直前。

 

  此层意思主要着眼于做事时的干劲而言,此“硬”为坚强、强劲之意。此类人,我们可称之为工作上的“拼命三郎”,为了工作,为了事业,有韧劲,有耐心,竭尽全力做好事情。精神上的坚韧、行动上的坚持是他们共有的特征,坚韧、坚持铸就硬气,硬气铸就功业。

 

  历史上治水的大禹,便是一个“拼命三郎”。在人类早期,发生了一场罕见且破坏力极强的水灾,洪水滔天,浩浩荡荡,走向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人的生命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在洪水的肆虐声中,伴随着无尽的哀叹与祈求之声。这时,大禹出现了。他以一股异乎常人的干劲与气势向洪水挑战,他在与妻子涂山氏结婚四天之后便离开了家门治水,一去便是多年,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即便是儿子启出生,即便是听到儿子的哭声,也不曾去看上一眼,也不曾去安抚一下自己的骨肉,没有因此而耽搁治水。大禹不顾妻儿,过家门而不入,这不是他绝情、无情,而是治水紧急,他不敢因私情而耽误公事。在治水与家庭之间,大禹非常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而且一选就是十余年,这便是信念支撑的力量。

 

  十余年间,大禹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苦,他的足迹踏遍四境九州,走遍高山大川,勘定山岳。他开山凿渠,不畏艰难,亲自动手,拿着橐耜,光着脚丫在泥水中行进,挖泥抬土,疾雨为他洗澡,狂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大禹一点一点地疏通洪水,日夜不息地与洪水斗争。正是靠着这股硬劲,大禹一往无前,终于将洪水控制住,并且让洪水进入沟渠,为民所用。

 

  第二,知其不可而为之。

 

  此层意思主要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坚守。此“硬”更接近于硬着头皮之意,多是在复杂险恶的环境下出现的。

 

  世间之事,其成功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具备,故有时即便人再努力,也有完成不了的事情,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无奈。但是,遗憾归遗憾,无奈归无奈,总有那么一种人,即使知道面对的是“无言的结局”,面对的是必败的命运,他们也不会改变初衷,改弦更张,而是带着清醒的认识与撞南墙的决心继续前行。

 

  此种人的典型是孔子。他在那个乱纷纷的时代所做的事情,清晰地诠释了什么是无怨无悔地撞南墙。孔子所处的时代,“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旧秩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主动承担起了重建秩序的责任。他以文王的接班人自居,认为周代的文化都体现在他身上。正是这种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在行进路上一往直前,即便是“累累若丧家之狗”也无怨无悔。

 

  其实,“为”与“不为”都是个人的选择,他人不可妄加批评。不为有不为的理由,为有为的坚持。只不过,为与不为,其境界是不同的,在很多时候,“为”比“不为”要难很多,而且在需要有人承担责任的时候,人们更加希望的是“为”。为此,人们对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高度赞赏。知命而不认命,这是拼命硬干的深层次内涵,其意志品格,令人叹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经由孔子的演绎而成为一种文化品格。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可以成功的,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得偿所愿,这是成功的人。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改弦更张,不再坚持,终于没有碰壁,这是明智的人。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向前,这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显然,拼命三郎式的硬汉是第一种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硬干之人,则属于最后一种,虽然命运不同,结局不同,但其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那便是坚持不懈的干劲与百折不挠的韧劲,正是这种坚持与努力,让我们的民族在面临一次次挫折、面对一次次困难的时候,不惧不怕,乘风破浪,终于拨云见日,一飞冲天。

 

  为民请命的人

 

  为民请命最初就是指替百姓请求保全性命的意思。后来,这个词语的内涵有所扩大,凡是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请求,替百姓说话,都可以称为为民请命。

 

  为民请命,实则是民本思想的最突出表现。所谓民本,即以民为本,因为在古代社会,君主专制,官员高高在上,君本位、官本位是政治、社会常态,所以,提倡以民为本,就尤为可贵。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孟子是比较激进的一位。他说过这样的话:“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是最轻的。”尽管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产生很早,但孟子之前,能够表述得如此直接的肯定没有。这种重民、贵民的思想,是孟子学说的基础,为此,他勾画了一幅治世的蓝图,大意是说: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些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袄了。各种家畜、家禽,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季节,七十岁以上的人就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百姓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不会饿肚子了。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由此可见,在孟子的社会治理蓝图中,无不从百姓出发,替百姓着想,呼吁统治者减少对百姓的盘剥。毫无疑问,孟子是为民请命的人。

 

  为民请命,就是要关注民生。凡是能把发展民生作为要务的官员,就是为民请命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为民请命,就是要顺应民心。《管子》中说:“政令之所以能够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之所以被废除,在于违背民心。人民厌恶忧劳,我就使他们安逸;人民厌恶贫贱,我就使他们富贵;人民厌恶危难,我就使他们安定;人民厌恶绝后,我就使他们生育繁衍。”当然要做到顺应民心,就必须首先了解百姓心里在想什么,不调查,不研究,不走访,天天坐在办公室里,那是实现不了的,更不用说要为民请命了。为民请命,就是要体恤民情。作为执政者,时刻想到百姓,先民后己,甚至舍身为民。为民请命,就是要为民除害,为民申冤,替百姓解忧,替百姓说话。

 

  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都是为民请命的体现。百姓的艰难困苦,人人皆知,但并不是所有的官吏都能够为民请命,因为这需要有勇气,要不惧权贵,须有献身精神,要“敢”字当先。唐代的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宋代的包拯不惧权贵,敢于为百姓鸣不平,人称“包青天”;明代的海瑞不畏强暴,敢于让宰相归还强占的百姓田地。

 

  清代著名学者万斯大说:“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说,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再小的事情也要去做;对于残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废掉。如果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可真无愧于被称为中国脊梁了。

 

  舍身求法的人

 

  舍身求法,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教教徒不惜牺牲自身,寻求佛法。透过史书的文字,我们亦发现了一些为了“法”而果断舍弃自己利益乃至生命的事情,只不过此“法”非佛法,而是法律。

 

  第一,李离为法自刎。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大法官。有一次,他在审理案件的时候,错误地听从下属的话语而错判了案件,错杀了人。后来,李离发现了自己的失误,便将自己拘禁起来,并判以死罪。晋文公得知此事之后,对李离说:“官员官职有高低,刑罚相应的也有轻重之别。在这件事情上,是你的下属有过错,过错不在你身上。”李离却说:“我的职位要比下属高,我并不曾将官职让给他们;我得到的俸禄要比下属多,我也没将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们。现在我因为失误错杀了人,而将罪过放到下属身上,我没有听说过这种道理。”坚决不接受晋文公为其开脱的好意。

 

  晋文公对于李离的性格也有所了解,知道他的坚持,但是李离在任期间,秉公断案,国内秩序井然,是一名称职的好官,是他的得力助手,晋文公不愿意这么重要的臂膀就此离去,所以,他又以国君的威势来压李离:“你认定自己有罪,你是我的下属,你是我任命的,如此说来,我岂不是也有罪了?”李离知道晋文公的意思,知道这是晋文公给自己的又一次机会,只要抓住,自己就什么罪责也无须担了,但李离如果接受了,他就不是李离了,他也就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地拘禁自己。李离有自己的坚守,那便是他日夜熟习的法律,根据法律规定,法官审案,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抵命。他认为,晋文公是因为他能够听微决疑才让其当法官,这是对他的信任,如果他再徇私枉法,不仅有愧于晋文公的信任,更有辱法律之尊严。就这样,李离带着这样的坚守,从容地伏剑自刎而死。

 

  在李离看来,国法大于天,有法必须依从,违法必须追究,这在他心中是天大的事情,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能以任何理由伤害国法的天威。一个在法官位置上坐了很久的人,自己审判了自己的罪行,自己判决了自己的死刑,自己执行了自己的死刑,其他人还有什么理由去亵渎国法的权威呢?所以,李离之后,晋国的法律秩序得以清正。

 

  第二,腹杀子护法。

 

  战国时期,墨家首领腹在秦国住着,他的儿子杀了人,按照法律,杀人必须偿命。此时秦国的国君是秦惠王,秦惠王认为腹年事已高,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况且腹为墨家的首领,势力也不容小觑,故秦惠王法外开恩,下令相关部门不要处死腹之子。秦惠王将此决定告诉腹之后,腹则断然拒绝了秦惠王的好意,他说墨家有墨家的规定,杀人偿命,伤人受刑,以此严禁杀人伤人之事,这也是天下的大理。即便秦惠王法外开恩,赦免其子,腹也不会徇私枉法,最后,腹的儿子被处死了。

 

  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对其疼爱有加,但是在私情与公法面前,腹坚定地选择了公法。在送儿子赴死之前,年老的腹心中定然如同大江翻腾一般难受,老年丧子的悲痛,他将要慢慢地体会。其实,他有机会保住儿子的性命,却主动地放弃了这一珍贵的机会,或许在别人看来,这是不知好歹,这是不通人情,但在腹看来,这是必然之举,是在维护天下之公理。

 

  鲁迅先生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其含义应该很广泛,不仅仅包括为实行新法、保证法律公正执行的那些人,亦可泛指一切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这些人如同我们提及的诸多人物一样,拥有着自己坚守的理念,为之孜孜不倦,奋斗不止,他们牺牲了自己,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一种新的方向,给后人以警醒,引领着后人走入更大的舞台、更大的世界。

 

  救亡图存的人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朝代多次更替,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危亡时刻,国家多次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但无论是哪朝哪代,在国家的危急时刻,总有很多忠贞爱国人士挺身而出,匡救国难,救百姓于水火。救亡图存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至今仍然彰显着不朽的光辉。

 

  救亡图存,意思是指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这一成语,最初源自《鬼谷子·中经》,此文讲的是脱困之法,列举了解救急难者的几种方法,其中最后一条是“守义”。“守义”,是指自己广行仁义,并用仁义探察人心,使对方从心底认可仁义,信服仁义。仁义之道不仅在太平之世可谋求发展,在国家危亡之际亦能转危为安,救亡图存。当然,鬼谷子也看到,仁义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用的,如果不是圣贤之辈,是不能用义来治家守国的。

 

  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不少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救亡图存。

 

  第一,解救国家危亡。

 

  一种情形是危难已显但尚未形成实际危害,在此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将危险因子消灭在萌芽状态。

 

  解救国家危难,还有一种情形,便是危难已经切切实实发生了。是甘愿做亡国奴,还是奋起抵抗,救亡图存?这是必须面临的抉择。历史上,卫青、霍去病、李广、辛弃疾、岳飞、宗泽、文天祥、戚继光、袁崇焕等人,面对外敌入侵,坚决抵抗,奋勇杀敌,或者让外敌伤亡惨重,保护了国家百姓,或者减缓了外敌入侵的步伐,挺起了中国的脊梁。在他们身上,对国家的热爱,以及主动的担当精神,是他们共有的特性。

 

  第二,谋求国家生存。

 

  在历史上,还有许多英雄人物,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只为了谋求国家的生存,维护国家的利益。这类人物,其图存也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大国夹缝中图存。一类是国灭之后寻求复国。

 

  救亡与图存,严格来说,并不是一回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很多时候,救亡与图存也会联系在一起,南宋著名的爱国名臣文天祥就是既救亡又图存的人。文天祥在就义之前写了一首《正气歌》,这首诗很有名,抒发了自己的浩然正气,从中可见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热忱。在这首诗中,文天祥列举了二十个典故,这些典故,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国家危亡时,坚持正义,以齐太史,晋董狐、段秀实为代表;二是国家危亡时,救主救国,以嵇绍为代表;三是威武不屈,拒不投降,以苏武、严颜、张巡、颜杲卿为代表;四是国家灭亡后,复仇复国,以张良、祖逖为代表。

 

  这些人是文天祥的同道,文天祥亦是他们的异世好友。他们在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坚持气节,彰显正气,为了救亡图存,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这两句豪迈洒脱之诗,便是为救亡图存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脊梁”的精美画像。

 

  中国的脊梁

 

  无论过去,抑或现在,这些“中国的脊梁”,他们埋头苦干,他们拼命硬干,他们为民请命,他们舍身求法,他们救亡图存……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满怀正气改天换地,谱写出一篇篇被后人传颂的时代壮歌,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崇高理想,他们的坚定信心,他们的顽强意志,他们的进取精神,他们的奉献意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他们的担当精神。他们心系国家,情系民众,变法图强,济世安民;他们不惧挫折,脚踏实地,前赴后继,直面死亡。他们,没有理由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历史的书卷在不断翻动,时代在不断前进,中国脊梁的具体形象也不断在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其精神是不变的。在新时期,走在前列的开拓者当然是中国的脊梁,埋头苦干、不甘落后而奋力直追的人,同样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坚力量。

 

 

  • 上一篇文章: “不得不从”,何如“和悦而诤”

  • 下一篇文章: 曾子从政道德名言50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匠人营国——中国工匠的价…[65]

  • 改革不能像小脚女人 小平:…[63]

  • 曾国藩:《治心经》[77]

  • 黄石公三略[83]

  • 科学有国界吗?“人民科学…[7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张文木:美国人的“商人”…[5]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

  • 致敬他们共同的恩师侯外庐…[11]

  • 方光华:中国思想史研究方…[9]

  • 侯外庐西大治校[10]

  •  
     相 关 文 章
  • 成功的N种模式[2023]

  • 成功是人生的幸运[2158]

  • 历史从来都是为我所用[270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