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民族精神 >> 民族品格 >> 人格 >> 正文  
  曾子从政道德名言50句         
曾子从政道德名言50句
[ 作者:沈效敏    转贴自:网络    点击数:1034    更新时间:2016-11-13    文章录入:admin ]

 


一、政治坚定

1、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译文】

读书人不可以不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奋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启示】

理想是前进的动力,意志是客服困难的法宝。曾子对有志之士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要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天下为己任;二是实现目标,对事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着一代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今天的公务员更应该具备这种精神。

2、大节不可夺

【原文】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

【译文】

可以把幼小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却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启示】

君子就应该担负起保卫国家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重任。曾子在这里描绘出一个临危受命,系国家安危于一身,处生死存亡关头,安国家、保社稷,不为利害所动,不为威武所屈的君子形象。

3、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发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使民众革旧图新,在于达到最好的境界。

 【启示】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儒家规定的大学“三纲领”,也就是成年人学习进修的三个目标。“明德”是道德教育,“新民”是学习治理民众的本领。“止于至善”是达到最好。“三纲领”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大学》)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就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

【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进身步骤,人生追求。它体现的是目标、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也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忧国忧民性格的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正是这种精神演化而来的吗?

5、执仁立志

 【原文】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兄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君子坚持仁爱,坚定志向,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

【启示】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执仁立志就是信念坚定。有坚定的信念,就值得亲近,千里之外都一样!

 

二、执政为民

6、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

 【原文】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礼记·大学》)

【译文】

得到民众的就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就失去国家。

【启示】

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纵观历朝历代,横观整个世界,国家的兴亡,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民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道出了治国的基本规律,也体现了曾子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是与曾子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以民为本,更是根本。

 7、大畏民志

 【原文】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礼记·大学》)

【译文】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尽说狡辩的话,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和敬服,这就叫做知道根本。

【启示】

曾子把尊重敬服民心民意作为根本,道出了治国就要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8、好民之好,恶民之恶

 【原文】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

百姓喜欢的就喜欢,百姓厌恶的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

【启示】

 从政者要以百姓的意志为转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社会制度下,能发出这样的声音,是多么伟大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是对待人民的感情问题,只有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们的从政者号称人民的勤务员,理应与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不然,难道还不如两千五百年前的统治者。

9、言信乎群臣,泽施乎百姓

【原文】

入是国也,言信乎群臣,则留可也;忠行乎群臣,则仕可也;泽施乎百姓,则安可也。(《说苑·说丛》)

【译文】

来到这个国家,国君说话对群臣诚信,就可以留下;群臣做事对国君尽忠,就可以在这里做官;恩泽能够给予百姓,就可以在这里安家。

【启示】

曾子把施恩于民作为治国的最高等级看待,我们的人民政府更应该施恩于民,作为人民的公务员就应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宗旨。

 

三、勤政敬业

10、进则能达,退则能静

【原文】

君子进则能达,退则能静。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为官就能通达,退隐就能静养。

【启示】

“进则能达,退则能静”是从政者的原则与要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退休不退志,保持本色。

 11、益上之誉,损下之忧

【原文】

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得志,不安贵位,不博厚禄。(《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做官就要增加国家的声誉,并能减少百姓的忧愁。如果自己的意志得不到施展,就不要安居高位,不讨取丰厚的俸禄。

【启示】

 做官就要利国利民,否则就不要在那个位置上。

12、食人之禄,忧人之事

【原文】

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译文】

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为人家的事情忧虑。

【启示】

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不能占着位置不干事。

13、昼则忘食,夜则忘寐

【原文】

君子思仁义,昼则忘食,夜则忘寐,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以役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思慕仁德和正义,白天从事事业忘记吃饭,晚上自我反省忘记睡眠,以此锻炼自身,就可说是敬业了。

【启示】

这就是废寝忘食成语的来源。曾子告诉人们,对待人民的事业就要具有废寝忘食的精神。

 

四、廉洁自律

14、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原文】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礼记·大学》)

【译文】

象十只眼睛注视着自己,十只手指点着自己,难道还不严厉吗?

【启示】

执政者面对的是广大民众,一切所作所为,都在众人的监督之下,不可不慎。

15、患难除之,财色远之

【原文】

君子患难除之,财色远之,流言灭之。祸之所由生,自纤纤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应谨慎做事,远离财色,不传播流言。这样祸害所产生的机会,自然就很微小了。

 【启示】

身为政府官员,少不了各种诱惑。要做一个好官员,就要抵制诱惑。财色是最大的诱惑,应引起特别警惕。

16、近市无贾,在田无野

【原文】

近市无贾,在田无野,行无据旅,苟若此,则夫杖可因笃焉。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靠近集市而没有存放货物的栈房,在田野劳动没有供休息的草庐,行走在路上没有依托的客房,假如做到这样,那么持有的操守会更加坚定了。

【启示】

自古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事实上只有保持两袖清风,才能有一身正气。

17、见利思辱,见恶思诟

 【原文】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见到利益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带来的伤害,见到不好的事就要想到由此而可能带来的指责,贪恋情欲就要想到由此可能产生的耻辱,愤恨恼怒就要想到由此可能发生的祸患。

    【启示】

人都是有欲望的,事物也都是错综复杂的,都可能面临各种利害关头。这时要想到后果,要三思而后行。这里提到的是个方面,就是给人们的四个警示,要千万注意,保持清正廉洁。

18、官怠于宦成,祸生于懈惰 

【原文】

君子苟能无以利害身,则辱安从至乎?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孝衰于妻子。察此四者,慎终如始。

                        (《说苑·敬慎》)

【译文】

君子假如不以利害身,那么耻辱怎么会到自己身上呢?官员松懈在官职成就的时候,病情加重在稍微好转的时候,祸害发生在懈惰的时候,孝顺减退在有妻子儿女的时候。考察这四个方面,多么需要象开始一样慎重到终结。

【启示】

人越是在有成就的时候或做事顺利的时候越容易放松警惕,也恰恰此时最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任何时候都要谨慎,越是有成就或做事顺利的时候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善始善终。

 

五、依法行政

19、言必有主,行必有法

【原文】

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说话一定要有依据,行动一定要有章法,亲近人一定要有道理。

  【启示】

作为政府官员,应时刻想着自己的责任,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随意而为,必须按章程法规办事。

20、在上不骄,制节谨度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孝经·诸侯章》)                    

【译文】

处在上位而不放纵,地位高也不会出现危险;控制开支,节约费用,慎重地执行法度,财富充实也不会遗失。

【启示】

地位越高越不能放纵自己,必须在国家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按法规制度办事。不然,地位越高,摔的越重。

21、乱言弗殖,神言弗致

【原文】

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不说不符合章法的话,不传播神怪之类的话。

【启示】

 从政者不仅做事要符合章法,说话也要符合章法。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官员不负责任的乱说乱传,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不仅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还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应引以为戒。

2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                       

【译文】

世上万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世间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他们的先后秩序,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启示】

世上万事万物都都有根本和枝节,都按发生、发展、结束规律的运行,把握规律是为政治事的关键环节。

23、知止而后有定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礼记·大学》)

【译文】

知道行止境界才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意宁静,心意宁静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启示】

行止境界就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规定的大范围,只有把握国家政策,知法懂法,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行为准则,也才会有所得。

 

六、正确用权

24、国以义为利

【原文】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礼记·大学》)

【译文】

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根本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根本利益。

【启示】

“以利为利”还是“以义为利”是一个价值观问题,是治国的原则问题。从政者只有明确了这一问题,才能确定用权的根本出发点。国以利为利,必然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就走到邪路上去。只有以义为利,才能掌好权用好权。就义利而言,自古以来就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君子并不是不爱财,而是把义放在首位,绝不舍义取利,就是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5、天下以仁为尊

【原文】

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认为仁德最为珍贵。富有天下四海之内叫做富有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富有。贵为帝王天子叫做尊贵吗?只有拥有仁德才叫尊贵。

【启示】

“仁德和富贵”与“义和利”一样,也是一个用权的根本出发点问题。只有坚持仁爱,把仁德看作富贵,才能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假如离开仁德去追逐富贵,就会以权谋私,成为人民的罪人。

26、善以为宝

【原文】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

【译文】

《尚书·康诰》中说:“天命不是永久的。”这是说,行善就会得到天命,不行善就会失去天命。《国语·楚语》中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作为宝,只是把行善作为宝。”

【启示】 

什么是行善?行善就是为人民做好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谓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就是从政者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行善。因此,从政者要把行善作为法宝。

27、德本财末

 【原文】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礼记·大学》)

【译文】

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梢,如果把根本当成外在的东西而把枝末当成内在根本,那就是与百姓争夺利益。

【启示】

是重德还是重财是做人的原则问题,更是从政用权的原则问题。这里说的好,假如重财轻德就是与百姓争夺利益,那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政权的人民性质。

 28、财聚民散,财散民聚

    【原文】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礼记·大学》)

【译文】

治国者聚敛财富,民众就会离散;治国者散财于民,民众就会归聚。

【启示】

这里谈的是财富分配问题,是涉及国家大局的问题。“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活脱脱说明了从政用权重财轻德的危害。

29、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原文】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礼记·大学》)

【译文】

喜欢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又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

【启示】  

感情不同往往影响着对人的看法。对亲近的人常有所偏爱,因而看不到他的缺点,对憎恶的人常有所偏恨,因而看不到他的优点,因此对他们常常不能公正对待。所以,从政者必须去掉偏心和偏见,全面看待每一个人,力争做到对每一个人都客观公正。特别要注意管好自己、亲属子女和身边的人。

30、忠信得之,骄泰失之

 【原文】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

做国君有个大原则,忠厚诚实的人一定要得到他,骄横放纵的人一定要丢弃他。

【启示】

这里讲的是治国者的用人问题。曾子提出的用人路线在重德,用人唯贤,德才兼备。曾子把它看作是“大道”,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七、作风优良

31、视死如归

【原文】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以曲意奉迎得到的富贵不如贫穷有个好名声,屈辱地活着不如光荣地死去。耻辱可以避开,就避开它算了,到了不可避开的时候,君子就要视死如归。

【启示】

曾子的“生以辱不如死以荣”,与孔子的“可杀而不可辱” (《孔子家语·儒行解》)是一脉相承的。历来的志士仁人都把名节看的比富贵甚至生命更重要,把可杀而不可辱、视死如归作为座右铭。骨气、正气是人们对付一切邪恶的法宝。古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有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都是这一精神的写照。

32、自反而缩,万敌敢往

【原文】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启示】

什么是勇敢?勇敢不仅仅是敢作敢为,需要用“义”来节制。不分青红皂白,靠感情用事的乱打乱冲,必然做出坏事来,结果是不会好的。只有坚持正义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33、思而后动,论而后行

【原文】

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思考问题要克服感情用事,考虑好再行动,论证后才去做。行动必须考虑符合计划,符合计划后必须考虑经得起检验,考虑经得起检验必须考虑到不会出现后悔的话,就可以说是谨慎了。

【启示】

曾子为人们描绘出一条谨慎从事的路线图,实际也是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路线图:行动前思考(思)、论证(论);行动中按计划行事(思言之);行动后检验(思复之)、总结(思无悔言)。这五个步骤规定了实践的全过程,与现代管理学的要求几乎完全一致,是我们做事仍应遵循的规律。

34、乐人之善

【原文】

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自己好,也喜欢别人好;自己有才能,也喜欢别人有才能;即使有的事自己没有做好,也不要牵连别人。

【启示】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自己好,也希望别人好;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强加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更是做官的基本道德,也就是从政道德的核心。有善心才会有善行,才会为人民做好事。

35、成人之美

【原文】

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不事先认为人家不好,不用不信任的态度猜忌人,不宣扬别人的过失,成全人家的好事。

【启示】

这还是说如何待人的问题:第一,在思想上不能对人有成见,以有色眼镜看人;第二,在态度上不能随意怀疑人,不信任人;第三,在言语上不能随便说别人的坏话,更不能诬陷人,诽谤人;第四,在行动上要帮助人,成全人家的好事。总之,要以爱心、善心待人,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八、品行端正

36、深藏若虚,盛教如无

【原文】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有盛教如无。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善于做生意的人不轻易让人看到他的宝货,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不轻易表现自己。

 【启示】

“盛教如无”是有学识人的修养与胸怀,与大智若愚异曲同工,只有谦虚好学的人才能达到。

37、不宛言取富,不屈行取位

【原文】

君子直言直行,不宛言而取富,不屈行而取位。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译文】

君子说话做事都要正直,不靠花言巧语求取财富,不靠卑躬屈膝求取禄位。

【启示】

从政者要做正派人,不仅说话正直,做事也要正直,如果靠花言巧语或不正当的行为取得财富或官位,那只能是小人而为,不配做一个政府官员。

38、不谄富贵,不乘贫贱

【原文】

君子不谄富贵以为己说,不乘贫贱以居己尊。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下》)

【译文】

君子不靠向富贵的人谄媚来谋求自己的欢乐,不靠欺凌贫贱的人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启示】

 对富贵的人不乞求,对贫困的人不欺凌,保持一颗平常心是非常可贵的。这就是常说的不卑不亢。

39、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

【原文】

身言之,后人扬之;身行之,后人秉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自己说的话,要能够得到后人的赞扬;自己做的事,要能够成为后人的榜样。

【启示】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君子的言行目标,也应该成为从政者的言行目标。从政者处于领导组织群众的地位,说话做事都要成为群众的表率,都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样群众才会跟着去做,才会充分发挥职能,取得良好的领导效果。

40、众信弗主,灵言弗与

【原文】

众信弗主,灵言弗与,人言不信不和。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众人都相信的话也不可以作为根据,对说到做不到的话不要理会,别人的话不真实就不要应和。

【启示】

从政者要有主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不能随风倒。前提是要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吸纳群众的智慧,善于总结经验,形成正确的思想。

 

九、学习锻炼

41、不能则学,行则比贤

【原文】

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

【译文】

没有才能就学,有疑难问题就问,想做事就仿照贤人,虽然有艰险的道路,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没有行不通的。

【启示】

“不能则学,疑则问,行则比贤”,大概是古今人们最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也是孔子的“不耻下问”、“见贤思齐”思想的体现。如果按此坚持终生,就可以事事通达,无往而不胜。

42、攻恶求过   强所不能

【原文】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祛除他的不好的方面,查找自己的过失,增强自己不具备的才能,去掉偏爱的欲望,见到适宜的事情就跟着去做,可称得上好学了。

【启示】

什么是学习?曾子在这里下了个定义:去除缺点错误,增强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这就是学习。这是德才全面发展的途径,至今有用。

43、爱日以学,及时以行

【原文】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避),易者弗从。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

 【启示】

这是从政者要具备的学习态度:时间紧,需要学习的内容多,因而要珍惜时间用于学习;学习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因而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实践;事务多,头绪多,学点东西难度比较大,因而不能回避困难、贪图安逸。这三个方面的学习要求,今天也不过时。

 44、博学孱守

【原文】

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君子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并小心谨慎地去实践它,少说话并坚定地去做,行动一定要在别人前面,说话一定要在别人后边。

 【启示】

行动在前,说话在后,不仅是一个学习方法,也是为人处事之道。少说多做,也是今人做事的原则。

45、格物致知

【原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礼记·大学》)

【译文】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追究事物的原理。追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获得知识。

【启示】

通过实践取得真知,是“格物致知”要告诉我们的真理。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也是这个道理。

 

十、修身内省

46、修身为本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礼记·大学》)

【译文】

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做人的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启示】

曾子对修养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普遍性,上至最高领导者,下至普通百姓,无一例外;二是修养的重要性,是根本,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可见修养不是小事,不是个人的事,而是大事、大家之事,国家之事。

47、日三省身

【原文】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文】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全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启示】

“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的修身名言,千古传颂。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都对这种修身精神作了肯定。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人们学习发扬。

48、必慎其独

【原文】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

【译文】

内心的真实情况,在外表上一定会有所显露,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启示】

慎其独,就是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如果说“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自我反省的最高功夫,那么“必慎其独”则是曾子谨慎处世的最高境界。慎其独首先要真诚,做老实人,不造假;其次要有坚定的意志,一个人在没别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我约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规事,古今中外都是一道难题,这也就成了修养的最高境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49、爱之也深,更之也速

【原文】

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         (《中论·贵验》)

【译文】

君子纠正过错,不仅仅改正的话说得好就算完结。要真诚地发自内心,表现于容貌,他爱自己越深,他更改的也越快。

【启示】

曾子诚心告诫人们,改正错误是对自己的爱护,要从爱自己的角度去改正错误,爱自己越深,更改过错就应该越快越坚决。这样才能使自己事业有成。

50、朝过夕改

【原文】

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

【译文】

体恤以往的过错,察看以后的行动,早晨有过错晚上改正就要赞许,晚上有过错早晨改正同样应该赞许。

【启示】

这里谈的是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向后看,对过去的过错既往不咎;向前看,对今后的过错改正的越快越好。

 

  • 上一篇文章: 中国脊梁的核心与特质

  • 下一篇文章: 人品极处是自然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文木:毛泽东是这样看原…[57]

  • 张岂之:史念海先生的学术…[53]

  • 毛泽东:“应当有中国的李…[54]

  • 张文木:一个纯粹自由主义…[55]

  • 张文木:虚无主义与教条主…[69]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林同奇:“我家才子,一生…[8]

  • 林同济的“道家回归主义者…[10]

  • 不懈追求的学者林同济[5]

  •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5]

  •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