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族精神的核心和衡量是与非的标尺 民族精神的主体和载体都是人。所以,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是要真正地全面地全国上上下下都做到“以人为本”。要对形成共同生活的行为规范,素质修养、道德操守等,有全民族的共识。在中华各族人民当中,有统一的是与非、荣与耻的标准。不能各持是非,相互诋毁。而所谓“共同生活”,是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群体与整体社会的共同生活行为。这些行为用“以人为本”归结起来,其核心就是如何“做人律己,待人处世,立业进取”的问题。所以说,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对“做人律己,待人处事,立业进取”有所规范;对是与非,荣与耻有统一度量的标尺(或标准)。 这个“规范与标尺”,一是必须符合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共同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是必须与民族精神的取向目标一致。 衡量是与非的标尺:是要看他对待祖国和人民的作为,是不是把他人的人格尊严与基本权益,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是不是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这理由极简单: 祖国提供我们祖祖辈辈生存的栖身之地,祖国提供我们世世代代延续,吃穿住用的物质资源。吃穿住用是谁制造的?是人民。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能力,或权位有多高,他都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协作而生存。 四. 荣与耻的含义和全国上下共树“争荣羞耻”新风 在人民共同生活的道德规范中,表现之上乘者──“真、善、美”是“荣”。下线者──“假、恶、丑”是“耻”。底限──是触及国家法律,或有损人们共同生活环境,或伤害国家、集体、他人之荣誉、精神、财物、或身体等行为者。 逾越“底限”者,按国法处置。而触及“下线”者是耻辱。人们要鄙弃,要羞耻。蒙羞耻者,要激励自强。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道德自律屏障,人民才会有尊严,社会才有安宁与和谐,腐败与犯罪才会减少泛滥空间。 然而,要形成这样一种“争荣羞耻”的社会新风,实非易事。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努力,持之以恒,共同来树立社会新风尚。 树立社会新风尚,首先要抓教育,要让人民明是非,辨真假,分善恶,知美丑,尊荣恶耻。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有羞耻之心,乃做人之根本。” 什么是 “真、善、美”呢?。现仅以数例试简要说明: 真:真实、客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真。 凡谈论人或事要客观,凡评物或言人要真实,这是提供谋事、研究对策的基础。不然,会导致谬误,给自己或国家的事业带来损失。搞科学的要这样,做社会管理或经营工作的也要这样。无论是国家、团体、或个人,信息的交流离开了客观、真实,人际间的交往没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祸国殃民,也会害人害己。 孔子以做人没有诚信为耻。耻其言行不一,言而无信,或言过其行。故倡导“诚实做人、诚信办事”。 善:博爱,仁义、克己复礼,扶弱济贫、谦让,宽容等是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以爱己之心爱人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美:义气,公正;礼貌恭谦,勤俭敬业;自尊自强;人格志向;气节操守,忧国忧民等是美; 义者,为正义、公益待人,勇于承担风险和牺牲自我利益的人。 荀子认为,人与禽之别在于“义”,人之“义”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勇也”(《荀子*荣辱》) 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君子固穷”、“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是指人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志向与气节。 人格—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气节—坚持正义,在困难或压力,甚至是死亡面前的不屈不挠品质。 追求崇尚人格与气节,是发扬民族精神的高层次要求。 故 “仁、义、礼、智、信、德;忠、孝、廉、耻、志、节”都是美,是做人和处事的根本。是弘扬民族精神应具的素质修养。 别把忠、孝视为封建社会的东西而拒绝接受,前面已说,每个时代都沉积着历代前人的科技知识、文化艺术、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社会是能全盘否定它过去的历史,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忠”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朋友忠诚效力。 “孝”是尽心奉养父母和尽力顺从父母生活的思维。哪个人不为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没有父母能有自己吗?所以每个人都应当担负侍奉父母的责任。别把自己的应尽责任推给他人,推给社会。 还有,好的文学和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的愉悦,生活的指导,精神的鼓舞。体育竞技,除能给人以直觉美的享受外,还直观教人机智、勇敢、顽强拼搏,给人振奋。无疑也是美。 神的振奋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