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中华民族精神网 >> 文章 >> 专题 >> [专题]总论民族精神 >> 正文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和核心(中)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和核心(中)
[ 作者:愚奴    转贴自:天府论坛    点击数:1193    更新时间:2010-12-19    文章录入:admin ]

 

   三. 民族精神的核心和衡量是与非的标尺
    民族精神的主体和载体都是人。所以,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是要真正地全面地全国上上下下都做到以人为本。要对形成共同生活的行为规范,素质修养、道德操守等,有全民族的共识。在中华各族人民当中,有统一的是与非、荣与耻的标准。不能各持是非,相互诋毁。而所谓共同生活,是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群体与整体社会的共同生活行为。这些行为用以人为本归结起来,其核心就是如何做人律己,待人处世,立业进取的问题。所以说,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对做人律己,待人处事,立业进取有所规范;对是与非,荣与耻有统一度量的标尺(或标准)。
    这个规范与标尺,一是必须符合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共同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是必须与民族精神的取向目标一致。
    衡量是与非的标尺:是要看他对待祖国和人民的作为,是不是把他人的人格尊严与基本权益,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是不是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
    这理由极简单:
    祖国提供我们祖祖辈辈生存的栖身之地,祖国提供我们世世代代延续,吃穿住用的物质资源。吃穿住用是谁制造的?是人民。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能力,或权位有多高,他都离不开人民的共同协作而生存。
   四. 荣与耻的含义和全国上下共树
争荣羞耻新风
    在人民共同生活的道德规范中,表现之上乘者──“真、善、美。下线者──“假、恶、丑。底限──是触及国家法律,或有损人们共同生活环境,或伤害国家、集体、他人之荣誉、精神、财物、或身体等行为者。
    逾越底限者,按国法处置。而触及下线者是耻辱。人们要鄙弃,要羞耻。蒙羞耻者,要激励自强。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道德自律屏障,人民才会有尊严,社会才有安宁与和谐,腐败与犯罪才会减少泛滥空间。
    然而,要形成这样一种争荣羞耻的社会新风,实非易事。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努力,持之以恒,共同来树立社会新风尚。
    树立社会新风尚,首先要抓教育,要让人民明是非,辨真假,分善恶,知美丑,尊荣恶耻。  
    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有羞耻之心,乃做人之根本。
什么是 真、善、美呢?。现仅以数例试简要说明:
    真:真实、客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真。
    凡谈论人或事要客观,凡评物或言人要真实,这是提供谋事、研究对策的基础。不然,会导致谬误,给自己或国家的事业带来损失。搞科学的要这样,做社会管理或经营工作的也要这样。无论是国家、团体、或个人,信息的交流离开了客观、真实,人际间的交往没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祸国殃民,也会害人害己。
    孔子以做人没有诚信为耻。耻其言行不一,言而无信,或言过其行。故倡导诚实做人、诚信办事
    善:博爱,仁义、克己复礼,扶弱济贫、谦让,宽容等是善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以爱己之心爱人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美:义气,公正;礼貌恭谦,勤俭敬业;自尊自强;人格志向;气节操守,忧国忧民等是美;
    义者,为正义、公益待人,勇于承担风险和牺牲自我利益的人。
    荀子认为,人与禽之别在于,人之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勇也(《荀子*荣辱》)
    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君子固穷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浩然正气。是指人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志向与气节。
    人格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的道德、品质;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资格。
    气节坚持正义,在困难或压力,甚至是死亡面前的不屈不挠品质。
    追求崇尚人格与气节,是发扬民族精神的高层次要求。
    仁、义、礼、智、信、德;忠、孝、廉、耻、志、节都是美,是做人和处事的根本。是弘扬民族精神应具的素质修养。
    别把忠、孝视为封建社会的东西而拒绝接受,前面已说,每个时代都沉积着历代前人的科技知识、文化艺术、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社会是能全盘否定它过去的历史,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朋友忠诚效力。 是尽心奉养父母和尽力顺从父母生活的思维。哪个人不为父母所生,父母所养?没有父母能有自己吗?所以每个人都应当担负侍奉父母的责任。别把自己的应尽责任推给他人,推给社会。
    还有,好的文学和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的愉悦,生活的指导,精神的鼓舞。体育竞技,除能给人以直觉美的享受外,还直观教人机智、勇敢、顽强拼搏,给人振奋。无疑也是美。
神的振奋不可。

  • 上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和核心(上)

  • 下一篇文章: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和核心(下)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徐向前军事文选笔记[98]

  • “布衣元帅”徐向前,一生…[78]

  • 大疆创始人汪滔:这世上没…[119]

  • 八年时间,宇树科技如何成…[104]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39]

  • 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36]

  • 张伯苓“公能”教育思想的…[52]

  • 陈毅为中国围棋事业奠基[42]

  • 黄炎培:爱国民主人士建言…[47]

  •  
     相 关 文 章
  •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1251]

  • 中华民族精神的架构、取向…[117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3  中华民族精神网
        站长:谢昭武 QQ:3148778231